发挥工会作用 创新师德建设模式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高校工会在师德建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学校都将师德建设作为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积累和总结出了开展群众性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北京邮电大学工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师德建设上创新群众性师德建设的形式,采取有效的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工会在师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高校工会以知识分子为主体,教师作为会员的主体,具有整体文化层次高、脑力劳动强度大、社会对其职业道德期望值高等群体性特征。因此,高校工会组织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应更加体现出知识性、文化性,更加体现人文关怀,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工会在开展群众性的师德建设活动上具有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第一,教师是工会组织的主体,工会组织既是教师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又代表教师的群体荣誉感和职业归属认同感。工会的这一优势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增强对师德规范的认同感,增强师德建设的主体意识,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将提高师德水平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而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道德感,形成教师群体的共同道德文化。
  第二,中国特色的工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体制优势。我国的教师工会组织与国外教师工会那种独立于学校行政体制之外的行会组织不同,作为学校党委领导下,教师自愿结合、以教师为主体的群众组织,工会既是学校党委行政与教职工的桥梁纽带,又有贴近教师、贴近一线工作的体制特点。这一体制有利于工会组织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中心工作的大局,通过组织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从根本上激发更多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扩展师德建设的群众基础。
  第三,高校工会具有广泛动员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有拓展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渠道。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教师自我管理、学术自治的制度。发扬民主,既是高校工会的基本原则,也是工会开展师德工作的基本方式,凡涉及师德建设的重要事务和活动,如制定师德规章、开展师德考核、评选师德先进等,都可通过座谈、民调公示、工会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反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运用教代会等载体发动教师开展讨论、进行公议,实行决策、考核,增强师德建设的民主化。
  
  二、高校工会在师德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从广义上讲,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不仅包括教师的政治信念和理想信念,而且也包括教师的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品质。师德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造诣相辅相成,形成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核心价值。概括而言,高校工会应在师德建设中承担好三方面的任务。
  第一,倡导敬业精神,强化教书育人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善于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善于传道,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有强大的示范作用,能对学生的感情和道德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我校工会利用新会员培训大会加强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他们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技术和科研的经验,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人才的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
  第二,加强环境和制度建设,形成监督机制。从规范伦理的角度看,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规范,师德建设应该科学化、制度化,既要有一般意义上的倡导,形成教师道德自律的群众性基础,建立优良师德师风的文化氛围,又要建立一套约束性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层面上保证教师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教师群体、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引导教师自我教育,促进自主发展。在现代大学制度下,教师自我完善、自我修养、自主发展等自律行为非常重要。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附于学校的“单位人”角色不同,当代大学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就更需要通过工会组织的活动引导教师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提高。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评价以及学生满意度测评、学校管理等,使教师自觉融入教师群体文化中来,将有效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提升。
  
  三、创新机制,开辟有效途径,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努力扩大行动主体的数量、夯实师德建设的群众性基础。师德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的主动参与,但在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有参与某一项师德建设活动的愿望。努力扩大师德建设行动主体的数量,既是体现工会组织群众性特点的内在需要,也是师德建设规律的要求。我校工会把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落实到师德建设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工作程序的具体安排中去。比如,在每年教师节期间着力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认真组织评选师德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改变评选的观念和程序,变“领导评”为“教师评”和群众评议有机结合,发动更多的教师参与评选,努力扩大教师参与的数量,提高教师对评选结果的认同度,使这类评选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有效载体。我校通过评选活动树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召教师,以树立模范、表彰先进,激励广大教师力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增强对教师职业、群体归属以及个体价值的主体认同。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常规宣传机制。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是群众性师德建设的基础。我校工会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栏及各种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在师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培养良好师德的校园舆论氛围,制定了明确的师德建设宣传机制,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常规性工作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做到常抓不懈。学校通过先进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三,发挥工会作用,搭建平台,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工会只有进一步完善教代会选举、提案和评议程序,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广大教职工与学校行政畅通对话的交流平台和渠道,才能有效增强教师对群体道德的认同。我校通过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红色之旅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教职工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加强了对教师职业感的认同。
  由于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校工会紧紧抓住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契机,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在全校范围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努力营造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工会 王新波系该校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张 敏]
其他文献
吴珂,2003年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师从黄菁教授;2006年毕业获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1年至201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资格赴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进修。作品曾多次参加重大美术展览并获奖。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一、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概说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直接把各行各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各种发明创造和工程设计变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征。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学校要按照实际工作岗位需要,造就“准职业型”毕业生。这样,毕业生才能直接进入实际工作岗位,顶岗操作。  关于产学研结合,笔者认为应有初级(基本的)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高级形
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历史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条件。品德与社会学科涉及很多历史内容,然而,历史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并非学生所熟知的,很难使学生广泛参与和产生共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拉近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进历史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把品德与社会学科和语文、美术等学科内容有效地联系起来。历史内容与语文、
李增霆,1934年出生于广西陆川,1963年毕业广西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历任广西文联美术采风队队长,博白县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副研究员。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在基层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出版有《李增霆版画作品集》《美丽广西油画作品集》,其作品多次参加画展并获奖,个人简历已编入中国美术家等辞书。
期刊
禅宗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却很少有人去深层次地研究它与中国现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在公共场域的实践,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融入本土文化和审美体验,是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rn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rn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