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符号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总在指缝间悄悄溜走,一晃十几年的光阴如梭般穿过。十四岁,青春的年龄,活力四射的年龄。
  青春是什么?青春不是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也不是成熟稳重的小大人,更不是不懂装懂的牛皮大王。青春是一朵带露的花苞,略带童真的纯洁,却又即将绽放;青春是一眼流动的清泉,不很复杂,不很呆板,透明得看得见底;青春是升了半边的太阳,稍显羞涩,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谁也无法诠释青春,因为青春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子,它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个显著的符号——活力。
  走起路来,有挟九州风雷之势,威风却不张狂,豪气却不狂妄,言行举止间透露着一种少年的英武。这种英武就是活力,专属于青春少年的活力。因为活力,所以乐观;因为乐观,所以开朗;因为开朗,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生活充满趣味!
  相反,一个没有活力的青少年,不爱与人交往,把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自我空间内,他的内心会快乐吗?所以失去青春的活力好比人失去了灵魂,鱼失去了清水,花草失去了阳光,小鸟失去了蓝天,只剩下一副空壳,没有思想,没有心。
  如果青春是一棵繁茂的大树,那活力就是为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如果青春是一本厚厚的大书,那活力就是书里密密麻麻的文字;如果青春是夜空中的那轮皓月,那活力就是点缀于其旁的星星。没有活力就没有青春。
  青春是投入水中的石子,总要泛起涟漪;青春是雪山之顶的那朵花,总要屹立于巅峰;青春是舞动的灿烂圣火,总要充满活力!
  青春不单属于青少年,只要保持一颗充满活力的心,那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化身。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没有灵动,那他即使有一副所谓青春的空壳,也只不过是被阳光晒蔫的花,被雨滴打低头的草,像奄奄一息的火苗,时隐时现、时有时无的微光,不能坚持,也无法坚持,不可能支撑,不可能燃起希望,走向生命的辉煌。
  历史在发展,潮流在涌动,时代在前进,唯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青春少年时那欢快的笑容,那蹦跳的身影,那活力的印迹……
  青春是最美丽的,最绚丽的,最引人注目的。昨天如流水般逝去,明天像星辰般遥不可及,只有今天是攥在手心里的阳光。让我们以青春的特有活力与魅力送别昨天,把握今天,迎接崭新的明天!
  (指导老师:祖小云 赵同宇)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应结合农村初中实际,大胆就地取材,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微型仿写作文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以“读”促“写”,以“写”激“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汲取写作养分,最终达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微型仿写作文  作文是初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直接体现,教师可从学生的作文水平透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读写结合
摘 要:诗歌鉴赏是考查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一道必考题。中国古典诗歌又以用语凝练、意境悠远、蕴意隽永见长。因而,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诗歌,把握其思想内涵,关键在于认知意象,走进诗的意境,境中寻“意”,去领悟作者所感、所思、所悟。  关键词:认知意象;明析意境;探寻诗意  我国古典诗歌,从源头上就讲究“诗言志”。“志”就是“情志、志趣”,即思想感情。而诗歌的语言又以简约、凝练、隽永见长。诗人可谓惜字如金,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生态语言思维过程。文本只是启发学生语言思维的媒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深入发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资源,通过课堂环节设置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与文本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  关键词:文本阅读;心灵触碰;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学段分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初中阶段的语
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更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变化,七年级语文教学也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拟从自主预习、自主听课、自主研习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自主学习;核心素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有了很多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单元提示除了概述本单元内容外,还增加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单元的讲读课后习题变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
走出那扇铁门,我坐上朋友的车。  哥儿几个在酒店等你呢。  我靠在椅背上,缓了几分钟,对朋友说,改天吧!  我跪在父亲墓前,打开酒瓶,洒在地上、墓碑上。点燃一支烟,轻轻地放在墓碑前,就像父亲活着的时候,递到他的嘴边……  父亲年轻时抽烟,后来戒了。生病住院,查出来是肺癌。他吃惊,有些恼怒,对着医生喊,好几十年不抽了,咋还得这种病?没这么算账的!  病情发展得快,化疗、放疗也挡不住病魔的侵蚀,父亲日
摘要: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正是契合言语的本质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让课堂中的言语行为和文章的言语现象融合成理想的言语发现状态,从而引领学生由言语表层潜入言语深层,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悟性。让学生从言语“被觉悟”状态走向言语“自觉悟”状态。  关键词:言语之醒;言语之觉;言语自悟  语文教学应带领学生揣摩语言、触摸语言内核、领悟文章要旨。语文老师要打开学生言语发现之门,引领学生由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实验:老师拿来一块红砖立在桌上,然后叫台下的几个同学上来用嘴将红砖吹倒。尽管几个男孩使出了浑身力气,红砖却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老师拿来一个普通的信封,把信封垫在红砖下,老师对着信封口轻轻吹气,红砖瞬间倒下。同学们惊愕了,一个信封竟然能有这样大的力量!老师给同学们解释其中的道理:当信封充满气的时候,改变了红砖的重心。  我欣赏这个实验,并且思考这个实验:谁是真正的大力士?是能打遍
走进长江重庆航道局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墙上一块名为“刘照英小组”的牌匾引人注目,这是长江航道局党委授予长江重庆航道局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的特殊荣誉。  墙上,与“刘照英小组”牌匾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照英工作法”,这5个黑体字下面,是24个红色大字——“用心注入关爱、相互真情温暖、聚力促进稳定、共建幸福家园”。  “被老同志需要是我最大的幸福!”长江重庆航道局副局长、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主任刘照英念叨这句
摘要:语文教学基点的确定不仅是语文研究的难题,也是众多一线语文教师感到茫然的问题。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确定了教学基点,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确定好了文章的教学基点,就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基点;教学效益  教学这个词貌似简单,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奥的学问。其中,有“教”的奧妙,有“学”的讲究,还有“教”与“学”相契合的艺术。无论什么学科、什么
著名学者,安徽大学首位校长刘文典先生曾经用“观世音菩萨”五个字来概括文章写作。听者不解,他解释说:“观”就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文采;“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听着无不应声叫好。应该说,他抓住了写好文章的真谛与根本。刘文典先生讲这些话已有近百年,虽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仍不失真知灼见,尤其对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有极大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