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忘情的痴迷歌者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周维民同志年龄相仿但素不识,此前对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和歌唱艺术造诣亦毫无所知。在他艺50周年纪念演唱专辑《祖国的画》行将出版之际,我的老友和上音兄卞祖善先生专门来电对他做了热举荐,此后维民同志又将他演唱的1首歌曲CD及厚厚一摞文字资料(其包括他的艺术简历、发表的论文、——写在周维民从艺50周年纪念专辑出版之际作的诗歌作品及朋友、学生的来信等)寄给我,以帮助我对他做进一的了解。待我逐一聆听了他的歌、仔细阅读这些文字资料之后,非对他的曲折人生道路及歌唱艺术有较为真切的把握,且他为人处世的些特点亦在我心中引起强烈共鸣,于是乃欣然命笔,写下这篇短文以志贺。
  维民同志对声乐艺术的挚爱和痴,成为他艺术人生中一条最为动人主旋律。无论现实生活中遭遇何种运与不幸,也无论艺术道路上碰到种顺逆与沉浮,他对声乐艺术和歌事业的忠诚、执著、全身心投入始如一,数十年不堕其志。在《祖国画廊》这套4片装CD中所收录的81歌唱录音,便是他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忘我忘情地歌唱、不倦求索与积累最好见证。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录录制于上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术条件而致其音响品质不尽人意,例如维民的声部类型属于抒情-戏剧高音,但从录音听来,则更多偏向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的强烈对比戏剧性张力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其以如此,我看除了曲目选择方面的题之外,当与当时录音对音色和音控制与对比的衰减而导致平面化、中庸化有较大关系。
  尽管如此,我们从这81首歌曲音中,依然能够领略到维民同志在唱艺术方面的某些突出特点和所达的较高艺术境界。曲目选择广泛,从我国民歌、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到术歌曲、从欧洲作曲家的古典艺术曲到歌剧咏叹调以及俄罗斯、日、朝鲜、缅甸等国民歌,涉猎多个同语种和迥然而异的音乐风格,维对它们的演绎和诠释大多比较完而规范,声音纯正,情真意切;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者,是他演歌剧《托斯卡》中卡伐拉多西的两咏叹调《奇妙的和谐》和《星光灿》——非但将意大利歌剧所独有的情浪漫风格、“普契尼式旋律”行腔走句中的独特韵味演绎得较为地,对作品情感特征和蕴涵其中的人性格的把握也相当准确,从而令他演唱达到了高难度声乐技巧和深切感表达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的艺术界。我认为,在这套CD中,这是最体现周维民的歌唱艺术成就和造诣两首作品。
  维民同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男高歌唱家,其声乐教学成就在四川省亦享有盛誉。他对廖昌永的声乐教启蒙不仅为这位男中音歌唱家考入音后在周小燕教授调教下享誉世界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将这位自农村的穷苦学生视如己出,为他够顺利完成在上音的学业提供经济助。仅此一端,足可显出维民为师人之道并让我为之动容。
  维民同志还是一位古典文学修深厚的抒情诗人。我读了他的一些歌作品,觉得他特别擅长运用古体歌这一文学形式感物状怀、寄情寓、咏叹人生,且每有佳思巧构、韵隽永之句跃入眼帘、撩人心弦。就视野所及,在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中有如此诗兴、如许诗才者,可谓凤麟角。稍感不足的是,维民若能花许心力钻研一番旧体诗词格律,其作必将呈现出另一种气象。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迄今为,维民的歌唱艺术、声乐教学和诗创作的成就和影响多限于四川省,尚未为全国同行所熟知。而维民人,对自己命运遭际、从艺经历之折坎坷亦常怀不堪回首之痛并在一自传式散文《此情成追忆 惘然思年》和诸多诗作中多有真实记载和情感叹。的确,与他在中央音乐学的老师喻宜萱、沈湘、郭淑珍相,与他的大学同窗学长李双江、吴泽、金铁霖等相比,乃至与他的学晚辈廖昌永、郁钧剑等相比,维民自叹不如之慨。然恰如维民自己所,“虽然难尽人意,但求无愧我”,若坚信自己确曾不懈奋斗过、大声呐喊过、勇敢抗争过,既未因虚年华而碌碌无为,也未因趋炎附势遭人诟病,就应对个人命运中的数沉浮、几番荣辱报以坦然一笑、种甜酸苦辣尽在心中释然而将心境转欣欣然矣,因此大可不必为此而感怅然若失、懊悔痛心。更何况,对已经届望七之年的我辈来说,与我一样出身布衣朝中无人、经历过类坎坷与苦难而今依然无名无闻、无无悔的普通知识分子何止百万、千万?与他们相比,我们仍是幸运——对我是如此,对维民亦如是。
  维民这套CD之终于能够面世,让全国行通过它得以认识这位忘情忘我的迷歌者,进而从中触摸他的心灵脉,窥见他的精神境界,分享他的欢、悲怆和忧思,也是一种难得的乐和享受。
其他文献
反复研读傅利民等编著的《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法》(下称《教学法》),感触颇多,驱使自己有写几行文字的想法。《教学法》共五章,全书结构严谨,论述丝丝入扣,线索一目了然,突出科学性和完整性,它是傅利民等多年民族器乐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作,彰显了作者本人关于民族器乐教学的独到见地。该书也是作者学习经历和学术背景的写照:对于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把握和灵活运用,对于民族器乐理论、配器和写作的熟练
奥地利作曲家雨果·沃尔夫(Hugo Wolf,1860—1903),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晚期在艺术歌曲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之一。大多数音乐学家认为,他是继舒伯特、舒曼之后最具独创性的艺术歌曲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270余首艺术歌曲,其中声乐套曲集有《莫里克歌曲集》、《艾兴多夫歌曲集》、《意大利歌曲集》、《歌德歌曲集》、《西班牙歌曲集》以及《老调子:凯勒歌曲集》和《米开朗基罗歌曲集》共七部。这些歌集
近拜读了杨民康的新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该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共分十四章,四十五万字,被作者称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的“三部曲”①之末篇。经笔者的数次研读,触发一些感想。  一、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有关云南  少数民族基督教音乐发展史及其  仪式音乐的专著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有关基督教音乐史的研究成果很少,特别是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音乐的研
近年来,音乐教师教育研究逐渐成为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一些学者对此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据笔者研读来看,绝大多数文章依旧没有脱离“音乐师范教育”的范式思维框架,故撰写此文与各位同仁商榷。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指
2011年北京的音乐舞台上,12月20日于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谢楠与世界级小提琴大师奥利维拉的对话”无疑是一场让人非常难忘的演出。名家联袂,名琴荟萃,可谓是这场音乐会夺人耳目之处,所以尽管没有安排大部头的作品,音乐会仍然吸引了众多乐迷乃至圈内人士的关注。其实,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会舞台上,两位甚至多位同专业演奏家同台竞技的形式并不鲜见,远的不说,2004年12月,同样是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由小提琴家吕
覃江梅的《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以下简称“覃著”)是基于她博士论文而出版的专著。该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当代北美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发表评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英文文献”的同时也确实有利于拓宽“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视域”。但书的立场和某些观点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鉴于该书主体内容主要来源于雷默与埃利奥特的代表性专著,且这些专著均有中译
周庆云,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清末民初人,浙江吴兴南浔儒商。民国时期,周庆云以盐商身份闻名于上海商界,直接参与大量社会活动。他支持和投资浙江铁路公司,参加浙江拒款保路运动,创设浙江兴业银行、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开办天章丝织厂等等,确定了他爱国大资本家的社会身份。  生于书香之家的周庆云,4岁开学,饱读经书,擅长诗书绘画,参加过科举考试,后任永康教谕。杭州文澜阁四库整理时,周庆云不仅斥巨资支持文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70年代末,歌曲《美  丽的草原我的家》一经推出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该歌曲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教材。人们不仅从歌曲中领略了辽阔壮美的大草原,更感受到了蒙古族儿女对草原的无比热爱。歌曲的作曲是谁?那就是从科尔沁草原走出的草原雄鹰阿拉腾奥勒。  2007年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对于阿拉腾奥勒来
作为评委听了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全部决赛作品,很有感触,当然,这种感触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应该说,这次“中国之声”的举办?熏从组织角度来看还是很成功的,无论就初评、终评、研讨会、颁奖大会及音乐会等,安排的紧凑、简练、井井有条。院领导、科研处、作曲系、艺术实践处的领导同志和全院广大师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从参赛作品来看,有个别作品还是不错的,看得出来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但总体听下来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展演评述    2008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上海展演周举行。六场音乐会把我们带入了深情的回眸与历史的记忆之中。曾记否,1929年,在日后成为上海国立音专教授并享有盛誉的华人作曲家黄自,将自己对已故女友的深情眷恋,写进了他在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校的毕业作品之中,殊不知,正是这首名为《怀旧曲》的管弦乐序曲,成就了一个开始:中国作曲家正式涉足交响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