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多年的“中国好声音”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曲”是风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仍为人耳熟能详的一种音乐形式,黎锦晖则是"时代曲"这一音乐形式的创始人。在现如今流行音乐蓬勃发展的今天,对黎锦晖的"时代曲"做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可以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从而正确地引导市民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倾向,唤醒"中国好声音"。
  关键词:黎锦晖 民族化 流行音乐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的确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论从未停止过,这绝大部分是因为他的流行歌曲创作。一直到现今,黎锦晖本人的音乐作品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研究黎锦晖,充满着挑战,对其公正、客观、合理的历史定位绝非易事。近几十年来,黎锦晖为什么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充满争议人物,不是因为他的儿童歌舞演曲,也不是儿童歌舞剧,而是为当时城市里的成年人、为平民阶层所写的一系列“新城市小调”,让他在特色的历史年代戴上了“黄色鼻祖”的帽子,并长期受到批判,但这些所谓的评价到底是否有价值呢?
  所喜,笔者最近拜读了施咏博士《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一文正是在这背景下推出的学术新篇,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黎锦晖的流行音乐文化本土化贡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通览全文,可以看出作者以史学家的目光深入把握住黎锦晖的音乐创作背景,通过抓住“民族化“这条线,以第一部分“历史时期”和第二部分“历史评价”对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历程进行叙述。其中,第一部分“历史时期” 分为萌芽、探索、兴盛、变异四个时期。中国音乐中的许多样式,与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同步,“小调”即是与城市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形式之一。作者对黎锦晖民族化音乐创作进行梳理首先要说的就是黎锦晖对民间小调的直接运用,然后是写根据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尝试以及运用,再后来写黎锦晖的歌舞剧的发展成长。中国音乐要发展就应该吸收外国歌舞剧的优点,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最后论述了黎锦晖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评其因为类似、雷同、俗套等原因而少有光彩与时代感。第一部分“历史时期“的表述以非常学术的视角对黎锦晖民族化的音乐发展作出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文章的第二部分“历史评价”使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段落的布局,最為集中的体现了作者思维缜密的逻辑思辨性。第二部分作者分三个部分去叙述,一“对黎锦晖的历史评价”、二“黎锦晖模式的奠定”、三“‘黎锦晖模式’的当代启示”。其中第一部分“对黎锦晖的历史评价”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作者对问题进行了全面、逻辑严密的分析,并较前人黄翔鹏对黎锦晖的一句话“五四时期,传统的旧东西是依靠刘天华、黎锦晖给穿上的新衣服,在音乐会活动中争得了一席地位,登上了大雅之堂的。”引出黎锦晖是以何种因素,奠定了他的民族化、大众化、平民化的追求,也让读者从不同的观点去诠释和理解他对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双赢互利的作用。第三部分“黎锦晖模式”的当代启示使人在读完之后留下深深的感触,作者通过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中“把新创作的和现成的曲子组合起来”的所谓“珠联璧合式” 的编配手法,在现当代流行音乐中举出了大量鲜活的列子,使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震。如高枫的《大中国》中在前奏与主体中分别将《东方红》、《满堂红》(唢呐曲牌)、《茉莉花》“联缀”一体而成。而由民歌《茉莉花》的巧妙植入又产生《亲亲茉莉花》(孟庆云曲)、《又见茉莉花》(张宏光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王志信曲)等,《浏阳河》的植入创作了《又唱浏阳河》(邓东源曲)和《浏阳河2008》(周笔畅曲)等新曲,作曲家徐沛东还将江西客家民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引入到《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1980年代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就是一个继续沿着黎氏流行音乐风格道路的例证——探戈的节奏背景下的民间旋法风格的曲调结合。时至新世纪里,连民歌手宋祖英演唱的《飞》中都整段地运用了“伦巴”、“恰恰恰”的节奏、三宝作曲的《断翅的蝴蝶》则已经完完全全地是一首爵士版的河北民歌《小白菜》了……等等曲例不胜枚举。不禁感叹作者的文化底蕴之深,而且不放过最平常生活中的音乐,使它变成研究着眼点,看似简单的人人都会哼唱的小曲都能非常自然的运用到文章中,而且解释和揭示这些流行歌曲的前生今世也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的高度敏感和思维的开阔。
  文章最后以2012年浙江卫视风靡全国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歌手翻唱的中国老歌引出一个疑问“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究竟是那些大唱爵士风的中国小调的九零(1990)后新生代歌手在锐意‘创新’?还是在早在百年前,出生于1890后他们的祖师爷爷——黎锦晖黎锦晖就奠定了这个基本的模式,而供当代人去重新发现、继承,乃至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使读者深思。“数典不可忘祖”回首历史,“好声音”就在我们的生活传承中等着你来发掘。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人们的审美情趣,娱乐爱好在不断改变,这给传统的木偶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陷入了窘境。本文从木偶戏自身的特点为切入点,阐述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如何保护木偶戏。  关键词:木偶戏 生存 保护  木偶戏,俗称傀儡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木偶戏是一门包含多种艺术因素,且各种艺术因素完美配合的独立而有
期刊
摘要: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汪立三创作于1979年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是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本文将仔细分析《涛声》这首钢琴作品的的创作手法和作品所包含的强烈的情感和哲理性思绪,详细阐述“画意”、“琴音”以及作品之外的深刻内涵,为今后研究和学习中国钢琴作品,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汪立三 重要地位 创作风格  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汪立三创作于1979年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作品中的旋律、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和创作题材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作品中俄罗斯民族民间曲调和民间舞曲节奏的运用,研究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的民族艺术特色。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 钢琴 《四季》 民族 艺术特色  19世纪也是民族主义的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音乐色彩感的不断加强,音乐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注重民族性。特别是东欧(包括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以
期刊
摘要:《秋海棠》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秦瘦鸥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其中,舞蹈《秋海棠》以其舞蹈独有的艺术形式将一位饱经人间沧桑的艺人“秋海棠”的曲折动人故事搬上了舞台。  关键词:《秋海棠》 舞蹈 情感音乐  一、关于小说《秋海棠》  《秋海棠》,号称“民国第一言情小说”,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秦瘦鸥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作品。叙述了伶人秋海棠由盛而衰,由少至老的悲剧的
期刊
摘要:值华南理工大学甲子校庆之际,年仅八龄的艺术学院一力承担了建校60周年庆典晚会筹备、创作、排演之重任。本文以执行者、创编着、亲历者的角度审视和记叙了庆典晚会从筹办到演出的全过程。展现了华南理工大学不畏艰难、一马当先的开拓精神;展示了华南理工大学以工见长、综合发展的骄人成果;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立足传统、勇于发展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庆典晚会 音乐舞蹈创作 艺术教育 岭南文化  花开花落
期刊
摘要:东北二人转《杨八姐游春》,要“彩礼”戏词具有出奇的“大”、“小”、“无形”、“奇异”、“仙气儿”的特点。“彩礼”戏词从宏观到微观、从地上到天上、从人间到仙界,透视出非凡的意境构建功能和造型功能、白描功能、设色功能、神玄功能,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段文学沧海中难觅难书的绝世彩礼单。  关键词:彩礼 嘎古少有 意境奇异  关于婚姻“彩礼”习俗的记载,史见于周代。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
期刊
摘要:二度创作一直是钢琴演奏中需要进行思考的独立问题。钢琴演奏是依照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谱进行演奏,那么对于不同的演奏者来说,其对曲谱理解不同,演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情绪必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被称之为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其不但充分表现了音乐作品的创作价值,同时也赋予了音乐艺术一种全新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钢琴演奏 二度创作 艺术 生命  一、钢琴演奏中二度创作技巧  钢琴音乐作为一种听
期刊
现代成功商业大体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从大众中来,逐渐走向更高的阶层;另一种是从消费顶端走向大众,比如传统奢侈品牌。彭文晖和他的传习显然是第二种。  网络上除了几篇相似的新闻通告和零星报道外,很难找到传习太多的内容,更无从说起对品牌的立体认知。当诸多设计师家具在国内经营得风生水起时,传习在大众市场显得过于默默无闻。  江苏家具品牌联盟的一篇报道显示,大约10年前,“大批实木企业转型进入新中式家具市场,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著作的解读与论说,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仅可以用音乐的分析体系来解读文学作品,而且也可以用文学的分析方法来解析音乐作品。  关键词:叙述的交响 王蒙小说 音乐分析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音乐与文学联系起来,总觉得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究其根源,源于音乐的抽象性。试图用文字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或许是让更多的爱乐者“听懂”音乐的一种必要的做法。
期刊
摘要:亨德尔是西方音乐史上巴罗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本文旨在梳理他一生的音乐历程,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哲人。  关键词:亨德尔 音乐哲人 巴罗克时期  即使你不认识亨德尔,但你绝对在西方圣诞节或万圣节上听过庄严地《哈利路亚大合唱》,这首总是由万人齐声同唱,万人共同急切的呼唤“哈利路亚”的合唱曲。透过神圣、庄严、虔诚的乐音,音乐家澎湃的感情和坚贞的信仰毫无保留地涌向听众的耳朵,曲中藏着的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