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首次败仗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对自身军事优势的迷信,美军认为朝鲜人民军不敢与之交战,这种盲目自信导致美军史密斯特遣队在乌山阻击战中“完败”。它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吃的第一场败仗,不仅没有达成战术目标,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想要给韩军做个示范
   史密斯特遣队在美国家喻户晓,它是美军正式介入朝鲜战争后派出的首支具备作战力量的地面部队,由美国第8集团军第24步兵师第21步兵团的1营B连和C连加上2个复合重武器排构成,指挥官为营长布拉德·史密斯中校。
   1950年7月2日来到韩国后,史密斯向美军远东司令部先遣指挥部指挥官约翰·丘奇准将报道。丘奇原本在韩国充当军事顾问的角色,他随韩军一路败退,从水原撤到大田。但此时的丘奇仍然“满怀信心”,甚至有点过于自信。
   他指着地图上水原南面的一个小村庄乌山跟史密斯说:“我们已经在这里做了一些部署。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给韩国军人做个榜样,让他们看看,我们见到坦克时是怎么打的。这些家伙见到北朝鲜的坦克就吓得魂都没有了,撒腿就跑。你的人来得正好。请你带着你的人去支援一下韩国军队,跟北朝鲜的坦克干上一仗,好振作振作他们的士气。”
   于是,7月5日,史密斯特遣队在韩国平泽北部的乌山(水原南面、平泽北面的一个小村庄)峡谷地带设伏。史密斯在汉城至釜山公路、乌山往北一点的位置构筑了一处坚固阵地,是个不错的伏击点:公路穿过狭长的谷底,山谷两侧都是适于伏击的高地,史密斯的人就埋伏在谷口两侧的高地。这个位置的火力不仅可以覆盖整个谷底,还可以覆盖附近的铁路线。
   不过,他们的力量十分薄弱,到达韩国时,特遣队全部兵力为406人,加上由第52炮兵营营长米勒·佩里中校所指挥的一个野炮连的支持,参与乌山伏击战的全部美军总共只有540人。史密斯特遣队成员平均年龄20岁,每6个人中大概仅有1人之前参加过战斗。
  朝鲜坦克不把美军放在眼里
   7月5日早上7时30分,史密斯发现一个朝鲜人民军坦克分队正沿着公路朝自己的阵地方向挺进。领头的8辆坦克之后,还跟着25辆坦克。这支队伍是朝鲜人民军第105装甲师的一个坦克团,正在为朝军第4步兵师作开路先锋。这些坦克摆开“一”字长蛇阵,没有步兵作掩护。朝鲜人民军第4步兵师跟在坦克团后面,队伍绵延9千米,人民军官兵有的乘卡车,有的步行。
   当朝鲜人民军进入距离史密斯阵地1.6千米时,佩里下令开火,但炮兵们舍不得用他们那仅有的几颗高爆反坦克炮弹,而使用了传统的装载着高性能炸药的炮弹,轰击朝鲜人民军的坦克分队。这些炮弹没有击中目标,朝鲜人民军的坦克继续前进。
   等朝鲜人民军的坦克开到了距离美军无后坐力炮炮组640米时,史密斯下令开火。虽然多枚炮弹直接命中朝军坦克,但没能造成直接破坏。史密斯的反坦克火箭筒小组向朝鲜的T-34坦克开火,也没效果。有一个火箭筒小组连续用22枚火箭筒命中了朝军坦克,有几枚还直接命中了该坦克相对薄弱的后部装甲,可是仍然没有将之击穿。朝军的头两辆坦克毫不理会来自高地的攻击,继续沿着公路向南开进。
   佩里看着朝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觉得不行,便下令发射新型高爆反坦克炮弹。该炮弹威力巨大,击毁了带头的两辆坦克,迫使它们离开公路。朝鲜人民军剩下的6辆坦克没有停下来攻击史密斯的部队,仍然沿着公路继续前行。
   他们放过史密斯的伏击部队,而是直接攻击了佩里的炮兵阵地。佩里的炮兵被坦克吓得手足无措,佩里抓起一只火箭筒,近距离攻击坦克,迫使坦克停了下来,但他的大腿却受了伤,另一个反坦克火箭筒小组也逼停一辆坦克。在这一过程中,朝鲜人民军105坦克团剩余的20多辆坦克基本上没有参与战斗,他们一个劲儿地往乌山方向猛扎,导致史密斯和佩里所部虽然遭到了坦克攻击,却没有丢失阵地。
  被从两翼包抄 特遣队溃逃
   在一片混战中,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坦克穿过谷口,一路向南奔去。上午11时,在短暂的沉寂后,史密斯把他的伏击点沿着公路往前挪了挪。11时30分左右,朝鲜人民军第4步兵师进入史密斯特遣队的射程,史密斯下令开火,击中了先头的几辆卡车。朝鲜人民军没有被打蒙,更没有像美军估计的那样“仓皇溃逃”,而是迅速下车,进入战斗状态。
   朝鲜人民军留下部分兵力从正面吸引史密斯和佩里的火力,另外派出部队迂回到美军两翼,进行包抄,试图截断史密斯和佩里的退路。仗打到下午2时30分,史密斯特遣队进入崩溃状态,准备撤退。撤退命令刚一下,部队就完全乱了,美军陷入恐慌,纷纷丢掉枪支弹药,沿着高地两侧的稻田和铁路线疯狂南逃。史密斯也顾不上阵亡将士的遗体和30多名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在把伤员丢给一名志愿留下来进行照顾的看护兵后,也随之后撤了。
   史密斯特遣队差不多撤出250人,史密斯和佩里所部共有185名士兵阵亡、失踪或被俘。在这次战斗中,史密斯特遣队完全没有达到阻击目的,甚至连阻滞的效果都没有实现,他们的失利给美军士气造成沉重打击。虽然伤亡惨重,杜鲁门总统还是在1951年专门给他们在白宫举办了授勋仪式,不知道这是对美军在朝鲜所经历的第一场败仗的纪念呢?还是安慰呢?
   (据《南国都市报》)
其他文献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登机前有一张珍贵的合影照,其中有两位特别的随员,一位是胡乔木,一位是有“护驾赵子龙”之称的陈龙。陈龙时任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有一手好枪法,晚上能打掉数十米外的香火头。  夜宿林园   1945年8月,毛泽东要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人们为领袖的安危担忧,惟一的办法是选派最忠诚、最勇敢、最机警的卫士,像“护驾的赵子龙”一样形影不离地贴身跟随。派谁呢?毛泽东对中央社会
期刊
1月29日凌晨,北京海淀警方在市公安局统一部署下,对辖区医院号贩子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根据前期警情分析,海淀警方针对辖区空军总医院、口腔医院和北医三院等5家医院开展突击行动,抓获号贩子共11名。  见民警编瞎话当场被揭穿  1月29日凌晨5时许,空军总医院门诊挂号大厅还没有开门,数十位准备挂号的患者已经在门外的隔离线外排队等候,保安正在依次登记排队者的身份证。忽然,身穿便服的侦查员快步走入队伍之
期刊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众所周知。但尼克松下台以后还曾于1976年访华却鲜为人知。彼时周恩来刚刚去世,尼克松由谁负责接待呢?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先邓小平再张春桥再华国锋  尼克松第二次访华的时间定在1976年2月21日-28日。1月28日,毛泽东的联络员毛远新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主席决定仍由担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负责外事。  由于“四人帮”从中作梗,2月6日外交部上报接待尼克松的方案改
期刊
一部为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而筹拍的电视剧《铁血护国之青年朱德》,近日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核,成功立项。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关于朱德的故事很多。不过,晚年朱德受到批斗,在离开中南海后,却再也不愿回去,直到他去世。     朱德夫妇被批斗  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朱德就常住市郊的别墅里。他和以前一样,对中南海的事情不太深究,对会议桌以外的事情就更不打听了。然而,对于“文革”,他不
期刊
很多食物都有生熟两种吃法,吃法不同食疗养生功效也有区别。具体要生吃还是熟吃,应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所患病症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白萝卜:生吃清热,熟吃下气   中医认为,萝卜生吃性凉,具有生津止渴、清热排毒等很多种效果。体内肺火炽盛,表现为口舌干燥、鼻孔发热、便秘尿少者,可以吃些生萝卜来清热。将生萝卜洗干净然后削皮,切成细丝,凉拌食用,或者将生萝卜切小块,榨汁饮用,效果都不错。   萝卜烹饪熟了,
期刊
红茶源于绿茶,是绿茶经过全发酵后的一种茶。红茶里面的成分也随发酵而改变,这也使得红茶有着绿茶没有甚至相反的作用。   红茶可以养阳、温胃、助消化,帮助人抵御寒冷。这是因为红茶通过全发酵后,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绿茶的性微寒、味甘或苦变成了性温、味甘。所以冬季适合喝红茶。   冬天,外面寒重,喝红茶可以御寒。同时,对于胃寒的人红茶是很不错的选择。春节临近,各种饭局、聚会随之而来。推杯换盏容易醉酒;跟绿
期刊
春节贴年画是我国古老的习俗,其历史已逾千年,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庆丰收、过新年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还表达了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早在汉代,就有贴门画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这是年画的前身。明清时期,年画盛行,这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作坊,其中又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   经历几千年,民间年画题材和手法越来越丰富
期刊
在1964年10月突然被剥夺一切职务之后,赫鲁晓夫进入了一种实际上处于软禁状态的退休生活。“被退休”初期,赫鲁晓夫被曝在家“一直哭”。     下台第一天两次被换车  赫鲁晓夫“被退休”后,继任者勃列日涅夫亲自为他落实了待遇标准:有一辆轿车,一套郊外小别墅,还有一笔不错的“特殊养老金”。  据美国人陶伯曼在《赫鲁晓夫全传》中说,赫鲁晓夫退休后非常消沉,吃了安眠药还是一夜未眠之后,早饭几乎都没有动一
期刊
冬天气候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嘴唇干燥开裂的情况,那么,冬天护唇需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应正确选择润唇膏。皮肤科医生说,选润唇膏,注意不要选含薄荷等药物成分的,薄荷具有消炎的作用,刺激性较强,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发生唇炎。应选温和型的,而且成分越简单越好,比如含凡士林、甘油、各种维生素等的就比较好。此外,用维生素E胶囊针刺后涂唇,或者用橄榄油润唇都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此外,用润唇膏一天最好不要
期刊
近日,中纪委网站在谈及三年来的巡视工作时,有一句话引起关注:“有的领导干部身为党委或党组书记,却习惯于被称作‘部长’‘董事长’,别人叫他一声‘书记’还打愣……”  “书记”这一词是怎么来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书记”=决不当官僚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建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据说两人在商讨成立事宜时,恩格斯问马克思,这个组织负责人怎么称呼,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