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许“问题学生”的美丽转身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学生”历来是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更是一个教育的难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是选择顺其自然,“自生自灭”?还是高压政策,绝对权力?或是一味讨好,息事宁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有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可以重塑一个问题学生的未来?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可以使问题学生有一个美丽的转身呢?
  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明确要求教师应该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此,笔者充分利用品德课程综合性的优势,努力拓展活动,积极提升情感,反复强调趣味性,找到了一条问题学生回归的路径。
  
  一、情到深处善亦真——情感化渗透
  
  情感的触动往往是矫正学生行为的一个最好的诱因。问题学生并不是顽固不化的石头,他们也有自己的软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贴近问题学生的心理,引发他内心强烈的心理激荡和共鸣,从而使之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进而改进自身行动。
  小路,五年级的“大块头”,是班级里的“领军人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下课时的他如野马脱缰似地玩闹,欺负同学,极爱逞能。上课时的他,怪声不断,总有股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味道。科任老师到这个班级上课,总是心惊肉跳,惶惶然不知如何应付。如果这个孩子这节课没有任何反常表现,那么他要么是病了,要么是困了。直觉告诉我这个学生的问题在于家庭破碎导致的内心孤独,因此他往往会采用过激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所谓“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我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第一课时的设计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校外采访。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快乐和烦恼的人。我通过在课堂上播放事先采访的几位家长的录像,让孩子们知道了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一直有最亲的人陪伴着。当然,小路的妈妈是必访的对象。电视屏幕上,小路的妈妈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讲述着他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比如小路第一次从幼儿园拿奖状回来时特别高兴的情景,小路第一次去参加轮滑就得到老师表扬的情景,小伟第一次背着书包上小学时满脸自豪的情景……教室里一片安静,大家好像都回到了自己快乐的童稚时代,品味着自己童年时的点滴快乐。“捣蛋大王”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睛里充盈着泪花,这一节课,他很安静。
  第二课时的主题是“给予的快乐”。课前,我让大家完成调查:别人对你帮助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做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吗?你的感觉又怎样呢?我告诉同学们,当我们做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时,我们就给了他人一种爱心、一种希望……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课堂上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有的同学说到有一次他抬饭时,因为力气小,几乎坚持不住了,是小路走过来主动地帮助他抬饭盒。然后,这位同学大声地说:“小路,谢谢你!”我马上采访小路,请他谈谈帮助别人的感受。小家伙摸摸脑袋,嘿嘿一笑,吞吞吐吐地说:“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哈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路赶紧又说:“那也有好多同学帮过我的,小平借我橡皮,小豪送给我一个玩具,我也要谢谢他们!”这个“捣蛋大王”此时充分感受到了互助的快乐。这节课他很积极。
  小路变了,他变得爱听课了,因为他在课堂上找到了尊重。他不再欺负别人,因为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获得了友谊。
  
  二、趣至浓时终有恒——趣味化引导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 品德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课堂,让学习变得好玩。
  小安,班级里有名的“拖拉机”,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时有时无。每次老师与他交流,他总是和老师狡辩。很多时候,科任老师集中搜索的目标都是他。可是光说不练的他口才极好,课外知识也非常的丰富。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建议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如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借用陶行知的“小先生”理论,在我的品德课上便出现了“小先生”的角色。我邀请小安和课代表两个人合作来当老师,帮我上课,布置作业。
  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小安和课代表把学习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同学们从聆听《寻找鉴湖》的歌曲中欣赏绍兴的优美风光,通过品尝绍兴的特产来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最后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作业,画画家乡的一处景物。第二天,收上来的作业里,当然不缺我们这位“小老师”的作业。
  于是我趁热打铁,在《怎样到达目的地》课前,依然让小安他们准备。没想到这一次,他们给了同学们更多的精彩。 他们让同学们猜谜语引出常用的交通工具,让同学们说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优点。通过模拟运送,将课堂上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推向了高潮。最后的课外实践作业是:假如星期天你打算去兰亭游览,从你家出发,需要乘坐哪路公交车,经过哪些主要站点呢?星期一,在上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小安的路线图画得非常漂亮。他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星期六真的去了一趟兰亭,这可是我用了一个小时完成的路线图,是我的宝贝哦!”他满脸的兴奋与快乐,因为他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
  
  三、赞自有声心敞亮 —— 活动化激励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对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他的自我作用,靠他在对象活动中形成内在的本质。教育如果要改变学生,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开展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每一堂品德课都收到成效。
  小敏是一个很文气的女孩,从来不与人说话交流。她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上课认真听讲,但就是不开口说话。无论我如何耐心地引导,不管我提示的话题有多么有趣,小敏忽闪着大眼睛,就是不说话。在我眼里,小敏犹如一朵寂寞的玫瑰,没有与同学心与心交流的酣然,没有和老师促膝而谈的惬意,她只是沉默、沉默、一再地沉默。她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窥探四周的变化。其实,她有着一颗特别敏感与脆弱的心。
  我细细地观察着小敏,发现当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笑得最灿烂。能否化活动为激励,让小敏走出孤独的阴影?于是,我打破教学常规,把每周一节的班队课和品德课合起来上,这样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可以多搞活动,拓宽活动的空间。《上超市》是实践性很强的课,我带着孩子们去了附近的供销超市。要知道这可是小敏妈妈主管的地方。孩子们刚走到门口,小敏挥挥手与早已等在门口的妈妈打招呼。超市里的工作人员都和小敏热情地打招呼,小敏显得非常高兴。小组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很多同学找不到要买的商品,都让她指路,做向导。当同学们不会区分牛奶和乳饮料时,她竟然充当起了讲解员,告诉大家为什么牛奶比乳饮料营养更高。通过这样的活动,小敏闭锁的“心门”慢慢地打开了。在以后很多的活动中,小敏渐渐地和大家走得更近了。与大家交流,便成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建立在冷漠和轻蔑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是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完成的。面对问题学生,只要我们能学会舒展眉头,摒弃成见,欣赏他们的优点,宽容他们的错误,给他们以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发掘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我相信,一定能见到他们完美而华丽的转身。
  
  (作者单位: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浙江绍兴311800)
  责任编辑 郑海燕
其他文献
编者按:伴随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各地小学品德教材陆续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乃至重新编写。领会与把握教材的修订思想和编写意图,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本刊分别从教材编者和一线教师的视角,编选了三篇文章,希望此次讨论能帮助一线教师在即将印行的新教材的使用中,真正让儿童借助教材这一“起跳板”,跳得更高,发展得更好。  摘 要:优化活动设计
时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过于将德育功利化和功能扩大化的倾向,使得德育的亲近度明显降低。其实,德育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如果我们能从德育的文化本质来考量和实施,那么德育就会是一个享受精神生命成长的愉悦的过程。文化践行,是实施德育的绝佳选择,选择了文化践行,学校德育就会如呼吸一样自然。  大家想必都注意到了,年初,一尊高达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正式亮相
【案例】  正是放学做值日的时间,值日小组长撅着嘴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毛毛又逃走了!这个学期他都逃了N回值日了!”值日组长告诉我,今天大家发现毛毛又准备溜回家,于是,他们藏起毛毛的饭盒试图阻止,谁知毛毛大发雷霆,在大声吼叫的同时,不断敲打课桌,吓得同学们赶紧归还饭盒,任由他回家了。  这个学期,班级开展“值日明星小队”评比,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可是,唯独这个毛毛依然我行我素,一点
【案例】  我认识他,每次月考的金牌之星。他的班主任夏老师是我的好友,在我面前无数次地提起过他,以他为傲。他在我面前哭了很久:“连续两次我都没有进入金牌之星,这一次数学拖腿更严重。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我就完了,可是每次上数学课都别扭。我以前特别崇拜老班,就是现在也很崇拜他,他对我也很好,但是现在感觉越来越怪了。也许是上次学校要求订书我没订,也许是上次我给语文老师打的分太低了,反正老班现在对我特冷漠,以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知识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落实课程的目标,就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关键点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概念图能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及其联系用形象的图表显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它的介入无疑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增添了有力的支柱。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性地使用概念图,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绘制或运用概念图,把纷繁复杂
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在其编写的《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叙事疗法,即通过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故事,从中找出“闪光事件”,以唤醒其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重构其人生故事,促使其认知改变。本文试通过学生案例,探讨叙事疗法在心理疏导中的运用。  一、缘起  一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方老师,班上是不是有个同学叫小怡?女儿回来说,小怡经常拿着
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品德课老师,我一直关注品德课的“生活性”,把“源于生活,立足生活,指导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还大胆开发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让生活走入课堂。2010年12月15日,我执教了一堂品德教研课《快乐的冬天》(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对课程的生活性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触。  【案例描述】  那一天,我和一(三)班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快乐的冬天》。我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期待
“对孩子讲讲和平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不太平,珍爱是关键。”这是澳大利亚斯蒂芬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每执教关于“战争与和平”话题时,我总希望通过生动详实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让他们树立居安思危、报效祖国的志向,养成心怀感恩、珍惜生活的情怀。这是我看到“和平是什么”课题时的最初想象。  没想到,随着镜头的推进,活动的深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别样的“和平”!  印
锦鲤是很多养鱼爱好者喜爱的观赏鱼。其神奇之处在于,在小鱼缸里饲养,它只能长到两三寸长;放到大鱼缸或者小池塘中,能长到六寸到一尺长;放进大湖之中,则会长达三尺。锦鲤能长多大,与池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由锦鲤和池塘,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今天的经典教育,引发对“应该打造一个怎样的‘池塘’”的思考。由于对经典教育理解的缺失与浅薄、经典诵读做法的单一以及诸多固化思维的牵绊,我们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制造了一个又
人物速描    张云鹰,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人民教育》《特区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封面人物,中国教育学会“区域骨干教师成长促进计划”讲师团特聘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聘校长(教师)培训专家,全国优秀校长,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张云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出版《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列入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开放式习作教学》等9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