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沟的气候变化故事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8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谦,博士,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集团高级顾问、世界气象组织北京2008年奥运会预报演示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课题首席科学家。现任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影响中国委员会(CNC-IHDP)副秘书长、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影响计划(0HDP)主任特别顾问,IHDP核心计划综合风险防范计划执行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卫星气候学、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全球变化等。
  历史是未来的镜子。要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深刻的认识,研究古气候为科学家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地球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科学家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寻找和分析自然界古老的遗留物,包括化石、冰芯、岩石、海洋沉积物等来了解地球的过去。但是,沧海变迁,物换星移,发现和确认气候变化在地球上留下的各种痕迹,仍然是科学家在研究古气候变化中所必须应对的巨大挑战。为此,科学家一方面不断加深对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试图更多地了解气候系统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通过改进探测技术,帮助科学家深入到以往人类难以到达的地区收集新证据。深海海沟就是科学家所开辟的一个新领域。
  在大气、河流和海洋运动的共同作用下,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泥沙流向海洋。在海底曰积月累堆积的沉积物不但包括了水生物的遗体,还有来自干陆地不同区域的大量物质。在缺氧条件下,这些沉积物中生物化石的化学性质得以保留,对它们进行分析就可能揭示过去的气候变化。因此,长期以来,利用海洋和湖泊沉积物分析历史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古气候科学家研究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种名为有孔虫的海洋生物当其生命终止后就会沉人海底(图1)。科学家利用不同类型的有孔虫生活在不同温度的水中这样一种特性,通过对有孔虫在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累积量的分析,就可以建立起一个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序列。
  在地球的地质进化过程中,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巨变发生离我们最近的地质时代是距今5 500万年前的古新世和始新世时代交际时期。在该时期內,地球温度急剧飙升。海洋学和气候学领域的科学家认为,此地质事件发生时,气候条件与我们目前的全球变暖过程极为相似,因此可以作为现代气候变暖的一个类比。通过对该时期地球环境的分析,将有助于理解当前气候变化问题。
  上世纪80年代,1组由7个国家27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组,对日本海海底进行了2个月的钻探,通过分析不同层次的岩石、沙子、黏土和海洋生物化石,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样品中有一些富含有机物层循环出现。而有机层丰富时,表明大多数生活在海底的生物由于氧气水平低而死亡增多,浅色层的出现則表明相关时期海底拥有丰富的氧气,生命回归。通过对氧气多少交替规律的研究,科学家推演出海平面的变化和气候冷暖变化,并构建了1幅火山、地震、海平面变化,以及日本和亚洲大陆的古气候模式。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深海探测仪器水平的快速提高,科学家又将目光投向了还很少被人类涉足的深海海沟。而生成于6000万年前太平洋西部洋底的马里亚纳海沟就成为1个研究的热点地区(图2)。
  上天入地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与上天相比,入地(下海)的难度并不小。现代海洋探测表明,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島以东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最大水深约为11000米,是地球的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是1条洋底弧形洼地,它延伸2550千米,平均宽69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英国、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的科学家曾多次放置小型潜水器深入海中,测量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精确数值。但直到1960年,人类才使用潜艇最终抵达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见识到海底奇观。1960年1月23曰,美国人唐,沃尔什与瑞士人雅克,皮卡德驾驶深海潜艇完成了这一壮举。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所限,潜水器重达150吨,活动能力非常差,在潜浮8个小时过程中,在海底仅停留了20分钟,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2012年3月,美国奸莱坞著名导演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到达马里亚纳海沟10898米深海底,引起轰动,成为世界上第3个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人。但是,这些对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探索基本上都是以测试深海潜水器为主要目的的探险活动。
  2012年6月下旬,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7000米级的多次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证明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这不但使我国拥有了世界上作业深度最深的载人潜水器,更为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提供了利器。我们期待着中国科学家和海洋工程仪器工程师能够携手合作,为古气候研究取得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2011年4月24日,清华校友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100年来,一
不要担心,你可以为你的朋友和家人制作美味可口的蛋白酥皮,同时学习一些关于鸡蛋的知识。  所需材料  ●2个鸡蛋;  ●一些香草香精;  ●10汤匙白糖:  ●2毫升醋(就是非常少的一点醋);  ●一个用锡箔纸盖着的烤盘;  ●一个烤箱;  ●一个玻璃杯或不锈钢碗;  ●一个搅拌器:  ●一把勺子;  ●巧克力碎渣或什色糖珠(可选)。    活动步骤    1 将蛋黄和蛋清分开。你可以在碗的上方先把
摘要  当地震来临时,恐惧、失落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能有一个安全温馨的家,是给灾难中的人们最好的慰藉。现在,板房成为灾区人民唯一安全可靠且可快速建造的居住场所,但板房的密闭性差,尤其在冬天,人们往往饱受寒冷。鉴于此,我们小组研发了太阳能板房供电取暖照明系统。  本方案对原先的板房加以改进,在板房上加装可吸热的太阳能材料和可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配合热空气循环系统和水保温系统,达到方便高效、快捷取暖的目
上海并不缺少科普场馆,上海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参观科普场馆的機会也比较多,上海科普场馆的工作重点不仅要关注硬件建设,更要关注场馆的软件建设,切实提高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效能。“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活动就是这一重点转变的良好機遇。在“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推广”项目中,上海市科协作为项目的主持单位。依靠下属180多个学会的专家资源,以“科技资料包”为载体,联合市、区两级的教育系统,积极开展理论研讨,形成了自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疫情中的线上学习,各种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通过“抖音”來展示自己技能。可见网络教学比一线课堂教学更自由,且节省人力物力,看似比教师在一线面授课更优胜。那网络教学是否就可以代替一线课堂教学呢?其实不然。特别是小学美术课,网络教学还不能完全代替一线课堂教学。  【关键词】网络教学;不能代替;小学美术课堂;一线教学  
从2002年起,配合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研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动设立一个“科教合作”的项目,意在组织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  针对高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新课改的实际需求,该实验方案中提出了如下设计思想: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上;教师是个实践工作者,所有的新教育理念不仅要解决“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
【摘要】教师体态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非有声语言来传递姿态信息、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一种动作语言,是伴随有声语言的主要辅助手段。教师体态语具有非专业性、随意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它主要表现为手势语、面势语、身势语、教师的仪表风度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体态语言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呈现一种自然、得体、适度、和谐的姿态,以达到教育学生,辅助教学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勿呆板;
自电影诞生以来,以描写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主题的灾难片,就一直是好莱坞和全球杰出电影艺术家们所钟爱的重要题材。随着气候变化从科学殿堂迅速走向公众视野,描绘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最后终结的灾难片也成为近年来好莱坞大片的热点题材。特别是随着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图像技术在电影特技中的大范围使用,好莱坞灾难片在处理灾害性天气、气候时,已经从对龙卷风、飓风、洪水、沙尘暴等天气、气候灾害进行简单艺术渲染,进
2011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化学年”,以庆祝和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福祉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国际化学年”活动的牵头机构和协调中心。2011年正值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适逢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国际化学年”的各种纪念活动意在彰显化学对于知识进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国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现在许多农村学校的师生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宝贵的乡土资源。要想刚跨入中学的农村学生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教师们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找“米”,有米才能煮饭,有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故此,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独特物产、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乡土素材,引领学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