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a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哈特与富勒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都有过精炼的论述,这是一个经典而绝非过时的领域,深入剖析双方论战的实质对于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坚持对形式正义的追求,严格遵循法律与道德在形式意义上的分离,并重视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体现实质正义的要求,以此,真正协调和发挥法律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法治 哈特 富勒
  作者简介:徐嘉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28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作为一个经典的法学理论问题,已存在诸多相关的论述与主张,其中尤以哈特与富勒之论战尤为经典,该论战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成为相关研究的“珠穆朗玛峰”,只要我们述及此话题,概不能绕道而行。此外,于我国当下法治实践而言,新的实践和挑战亦都显示出重新思考与讨论该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然,对于这个老问题国内也存在着诸多相关论述 ,但老问题中如何发现新问题抑或有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却永远不会止步。本文试图从法律解释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哈特与富勒之间论战实质,并结合当前法治实践,重新审视和明确两者在何种意义上分离,又在何种意义上结合,从而深化理论上的认识,以期指导实践。
  一、 哈特与富勒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之争论
  发生在20世纪的这场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的经典论战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普遍为人们所熟知的单纯“分离说”与“结合说”远远不能代表哈特与富勒的思想,我们将探究双方争论的根源,获得这场争论中双方实质上的共识。
  (一)争论的开端
  实证分析学者认为实然法应当尽可能的与应然法区分开来,法律与道德是绝对分离的关系。奥斯汀曾提出“法律的存在是一个问题;其优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一项法律,只要是实际存在的,那它就是一项法律,即使我们碰巧不喜欢它,或者,即使它有悖于我们的价值标准。” 尔后,诸多学者认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德国法西斯理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这使得“分析实证法学”成为“罪恶的代名词” 。新自然法学派代表之一富勒教授认为:“这是以违背法律的内在道德、违背秩序的冠冕堂皇的法律形式来实现纳粹的统治。” 但对此,哈特认为,在其他国家,分析实证法学没有引起这种结果,其与专制暴政也没有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问题可能来源于学者们的“误解”,而非分析实证法学本身的问题。
  哈特与富勒的争论最早直接体现在对“告密者案件”解决之道的不同选择上,哈特认为,相比之下,为避免相对更大的恶,人们不应该认定纳粹的法不是法,让法律受到道德影响,而是可以颁布具有溯及力的法律以达到惩处恶行的目的。与此相反,富勒的“法律内在道德”论认为,只有受到道德与价值的约束,才能保证法律是正义的。正是由于纳粹当时的法令没有履行公布等程序,不具备应有的内在道德,所以当然可以宣布无效。哈特与富勒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之争就此开始。
  (二)两种主要理论的分歧
  谈及法与道德的关系,哈特首先提出了区分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性、任意性等四个特征 ,基于人性,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是构成社会的法律与道德的共同因素,也被他称为“自然法的最低限度内容” 。即哈特主张的法律实证主义一定程度上承认两者联系。他强调事实上法律往往反映一定道德要求,但这不是一个必然真理。在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也应当是相互分离的,仅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联系。自然而然,法律权利与义务不再需要道德理由,因为法律的好坏来源于法律自身。一是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仅仅存在于表面。法律的强制性由国家赋予,而并非建立在道德对法律的评价之上。法律所关注与调整的内容是对人们的生活一直具有着极度重要的影响的。相反,道德则随着人们的发展进程而有所改变,人们对于一些事物的评判,完全有可能受到个人思想与好恶甚至偏见的影响。这也是哈特所主张的第二层理由,道德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设想,当特定因素出现,所有人类都发生了突变,那么现在我们所坚持的所欲真理可能在一瞬间就都成了谬误;三是如果直接将法律合乎道德的要求等同于法律是否有效,那么法律与道德之间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将不复存在。 当恶法作为良法改革的一种风险而存在,如果主张某些规则因为道德上的邪恶而不能成为法律,我们便丧失了一个最简单因而也最有力的道德批评形式。所以,用道德划分善、恶法是不妥当的。法律体系中特定法律的有效性判准和道德无关,恶法也是法。
  以富勒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主张道德是法律存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在富勒看来,道德法则作为万物的理性最高法则,也应当为法律所遵守,而法的道德性则体现为外在道德(实体自然法)和内在道德(程序自然法)。富勒提出了法的内在道德的“八个要求” ,是法律能够成为法所绝对必需的前提条件。他强调发挥法的形式正当性的纠偏作用,所以强调法律内在道德的八个要求。他认为,实质上的目标需要通过程序实现,一旦人们正当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他们将一直做正确的事。 同样地,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正当的形式或程序在原则上可以保证法律的实体正当性。而正是基于这一论断,法律需要具备“内在道德”,“内在道德”能够保证法律的正当性,这样一来,法律既然成为法律,那么它只可能是不完善的,而不会是一个恶的法律。而那些恶的、不完善的法律因为不符合要求,从而就不是法。
  (三)哈特与富勒争论之实质
  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或结合在人们的常识中是一个模糊地带,人们因为极少在实践中体会两者的冲突,所以似乎习惯性地将两者统一。但为深入认识并未雨绸缪,对两者关系有一个清晰实质性认识尤为重要。首先要厘清所谓的法律与道德的分离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在法律实证主义看来,这种分离是指,要想否认某项规则是法律,除非经过既定的正当程序,否则不能仅就道德评价而进行否定。同样地,也不能仅仅因为道德层面的欣赏而认可某项规则成为法律。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双方争议的原因其实源于相互不同的思维角度。哈特一方承认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是在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认识层面而言的,但在本质和逻辑层面上,他坚持两者的分离。也正是这样一种分离,使得法学能够相对独立于社会、哲学等其他因素,法学才转变为一门“纯粹的法学”。 从而避免在有关实在法的讨论中过多的受到其他因素的牵制,让法学成为关于法律的技术科学,成为关注形式理性的科学,而非法律的伦理学或过多强调实质理性的科学。不得不承认,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中,法律与道德或伦理习惯等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甚至混为一谈,而在专业和抽象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则可能需要将这些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要素区分开来,从而在技术、程序等层面上大胆的讨论与设计。   那么,到底采取法律科学的分析方法还是社会学的方法或现实主义法理学的方法?这场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实质也正在于此。
  论战中,两人都无法强有力的说明并彻底驳倒对方的观点,而有殊途同归的趋势:双方都没有绝对的分割道德与法律,即使哈特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区分,却也承认一种最低限度的联系;而富勒更是认为,既然法律制度的目的和功能提供一种稳定的框架,这一点也是实证主义学派所认可的,那其自身就因此而具有道德性。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实证主义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处理,与自然法学派所支持的做法相比,在实践中已经不可抵挡地取得了胜利。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发展需要兼顾各种科学,需要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更需要有相对独立空间,从而通过技术、程序以及法律本身的发展,服务社会并实现正义。但另一方面,富勒也揭示出实证主义者背后的根本价值观。至此,法律与道德的结合和分离领域就十分清晰了。
  二、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法治建设中有两个问题关键性的问题:一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不能轻易用简单的道德逻辑动摇法律的标准,从而避免破坏法治秩序;二是保证批判法律,完善法律的途径,即法律的道德培育,从而保证对法律自身道德的追求,避免邪恶以法律为躯壳而所向无敌。我国在法治发展之路,也面临诸多社会隐患,就社会秩序稳定这一方面而言,法律命令说和法律强制说有着深刻的影响,绝对安定的黑色幽默意味越来越浓。哈特与富勒的论战对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有哪些启示呢?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法与道德的区分仅在形式意义上有可能
  哈特批判自然法制定的法律遵守原则才是有效的观点时 ,认为人的法则与自然界的法则有本质不同,人们破坏规范性的法则仅仅意味着人们没有遵守,而不会带来规则的重新建构,“你会去服兵役和吹北风会很冷是不一样的” 。否认了自然法学者强调的理性的主导作用,从而否认他们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道德与法律有密切联系的观点,坚持道德与法律的相对分离。而至于“恶法”是否为法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能单纯将其看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对于恶法的定性将决定我们的行为,所以它也必须放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思考。人们当然可以指责某一不正义的法律,但却不应也无法否定它的实然性。反而如果法律不被信仰,就形同虚设,那么法律的权威性也将遭到质疑与破坏,所以我们也应坚持恶法亦法。如果说在非常态的社会紧急时刻,自然法学可以及时有效地为政治凝聚道德力量,那么,法律实证主义的态度则应该在常态社会中为人民所遵守。因为它倡导的是以善良公民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认识法律,而不提倡也不支持以一种机会主义的游戏态度来随意挑战和违反法律,就好像两千多年前,为尊重法律而放弃逃生的苏格拉底所坚持的信念一般。而这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现阶段所追求的法秩序价值和规则意识的要求。形式意义上的严格区分,是为排除非法律因素对实践的影响,从而维持法学的相对独立性、法律职业的正当性和社会的法治秩序。但并不意味着无视恶法和恶法造成的后果,形式意义上两者的区分绝非放弃法律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二)对实质正义的追求亦不容忽视
  法律的实质正义目标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但我们不能随意用道德的逻辑和标准想当然地替代法律的逻辑标准。而当我们强调法律的相对独立性时,对法律自身道德性的培育也绝不能被忽略。 诸多学说从根本上都无法离开对的秩序理想的偏爱,而一旦法律试图构建某种被遵守的规则或形成一种被接受的管理,那他自然而然就需要具备隐含的道德约束,类似于哈特所承认的最低限度的联系。
  所以,尽管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坚持形式上的分离以维护法的权威和法治秩序,但实质正义与道德的追求是不能摒弃的。这也充分契合了法律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一是追求“秩序”的形式价值,二是追求“正义”的实质价值。
  法律实证主义所主张的“法律就是法律”,指明了法律是有待认识的社会现象,但并没限制我们只能严格地遵守和服从于法律,而是肯定了对法律评论与批判的自由。套用拉德布鲁赫公式就是:当法的安定性与正当性冲突时,在可接受范围内,安定性优先;在极端的情况下,二者的冲突不能容忍时,那实在法须接受更高法的检验 。此时,我们所关注与思考的已经不仅仅限于法律现象的范畴,而是进入了道德领域,从一个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判断的情形,转变为需要决定的是否采取行动的状态,从法律的认识问题转移到公民的行动问题。法律在制定出来之后,不应一成不变,应与时俱进,法律在批判中进步,是不应被阻拦的趋势。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之论战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应在什么意义上坚持两者的分离或结合 ,简单用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或忽视法律自身道德追求都是我们应当警惕的误区。就像在哈特坚持的最低自然法限度的问题上,众多法学家提出这是体现分析法学解释的盲点,这显然是个误解。传统绝对分离和绝对结合的学说并不能概括哈特与富勒所持的观点,我们应该理性地避免某些会造成误导的二分法。由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界限的模糊性,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无法确定在这些模糊的领域是法律在起作用,还是道德规则在起作用。而且,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法律不能对每一种情形进行预设,机械法学在现实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消解法律与道德冲突的路径
  在实践中,对于适用中“恶法”的争议,如何处理才能在形式上保持法律的独立性又同时实现实质正义呢?以我们国内热议一时的“陆勇案” 为例,在那样一种情形下我们难以期待这些患者强撑着购买和等待正版格列卫,司法机关对他们锱铢必较,未免显得法律规定不够人性。毕竟法律是基于经验的正义与秩序的平衡。 死板于《药品管理法》和最高院司法解释的文字规定反而会与立法者起初的设想背道而驰,于法理、人情都亟待商榷。“假药”定义的立法瑕疵早就为人所诟病,完善细化的呼声日益增高。然而法令毕竟不是朝令夕改,在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如何处理诸如本案中的冲突。归根结底,这涉及到对法条的解释问题。
  “成文法是法律的来源,但不是法律本身的部分。” 丹宁勋爵就着重强调对成文法解释的重要性,贯彻法律不是为了这个行为本身,适用的最终目的是将公平、正义具体地体现出来。立法与司法机关虽各司其职,但在实际操作中总避免不了密切的交集。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其对成文法的适用直接作用在社会大环境的法律价值导向上。因此,一旦立法过程中出现瑕疵漏洞,法律在某些适用中出现了“恶法”的效果,正如本案的本质,就会将矛盾转嫁给了后端的司法环节。此时“他必须开始完成找出国会意图的建设性任务。他必须依据立法目的对实体法文字进行解释和补充,从而赋予立法目的‘力量和生命。’……如果立法者遇到法律织物上的皱折,法官必须像立法者那样去做。一个法官不可以改变法律织物的编织材料,但他可以,也应该把皱折熨平。” 陆勇案结局虽是众望所归,但并不等于司法机关一开始就告诫自己从解释的角度去判断。现今我国司法领域在实践中“适用意味着合理解释法律”并未成为主流意识,本案的咬文嚼字产生于传统的“字面解释”。而立法机关为了降低行政、司法成本,“一刀切”地使用绝对字眼的做法在表面上看是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实际上在平息舆论,处理事后的“维权斗争”上花费的后期成本却与之相当甚至更高。   因此,在法律与道德冲突时、在实在法与良知正义发生摩擦时、抑或在形式正义与实证正义难以抉择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和平衡呢?法律的安定抑或变革,实质上是立法与司法视角的冲突。庞德曾经将英美法律传统论述为“本质上是一种司法的与法学专家的思维,即处理法律问题时不是当作一种固定又明确的规则,他把这些规则根据诸多原则加以塑造并在面对那些强大的欲推翻或取代它们的企图时又成功地维护了那些原则。” 这种理论值得我们去践行。
  在当下,我们需要让法从形式上绝对摆脱过分简单化逻辑的影响,避免被道德轻易“绑架”,从而维护法的安定与权威,同时,要运用法的解释,统一社会理论,完成精神与物质、观念与经验的互动。 而作为善良公民的我们,就像边沁所言,对于法律,要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注释:
  孙笑侠、麻鸣.法律与道德:分离后的结合——重温哈特与富勒的论战对我国法治的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1),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并注重法律自身的道德培育。吴真文.正确树立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意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陈秀萍.试论当代中国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限制.南京社会科学.2008(7);王家国.法律与道德“结合命题”何以可能?——兼评富勒的“内在道德”学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等文章着力分析法律与道德协作运行的重要性。
  [英]奥斯汀著.刘星译.法理学的范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208.
  蒋先福、王燕.论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2).54.
  Lon..L.Fuller, Positivism and Fidelity To Law-- 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 Harvard Law Review, 1958.71, 660.
  [美]哈特著.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的概念.法律出版社.2011.12,129,156,166,167,176,194.
  [美]富勒著.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14.55.
  Referred to: Lon..L.Fuller, Positivism and Fidelity To Law-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 Harvard Law Review, 1958.71, 643.
  [美]哈特著.瞿小波译.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哈特1957年4月在哈佛大学奥利费·温德尔·霍姆斯讲座的讲演稿.
  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法律出版社.2008.35.
  孙笑侠、麻鸣.法律与道德:分离后的结合——重温哈特与富勒的论战对我国法治的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1).144,152.
  [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27.
  [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著.舒国滢译.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1946).出版信息不详.
  陆勇被查出患有慢粒性白血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癌药品,而我国对症治疗白血病的正规抗癌药品“格列卫”系列系瑞士进口,每盒需人民币2.35万元,陆勇与同病患者相互传递寻医问药信息,通过增加购买同一药品的人数而降低药品价格,并建立了白血病患者病友网络QQ群。后来陆勇通过他人从日本购买由印度生产的同类却更便宜的药品,之后,陆勇开始直接从印度购买抗癌药物,并向病友推荐。随着病友间的传播,从印度购买该抗癌药品的国内患者逐渐增多,药品价格降低至每盒为人民币200余元。2014年沅江市检察院以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涉嫌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2015年,沅江市人民检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诉。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37.
  [英]阿尔弗雷德·汤普森·丹宁著.杨百揆、刘庸安、丁健译.法律的训诫.法律出版社.2011.他提出“字面的解释”与“意图的解释”两种方法,后者是在他先行倡导下被英国司法界采用的新方法。
  王家国.法律与道德“结合命题”何以可能?——兼评富勒的“内在道德”学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5.
  [美]哈罗德·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2.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商品房预约合同的争议频发。我国在商品房买卖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包括《合同法》、《担保法》、《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等。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以消费者视角,探讨商品房认购合同和预约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期为实践中商品房买卖适用现行法律解决消费者与开发商因认购合同产生的纠纷,切实有效维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消费者 商品认购合同 预约合同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
摘 要 2013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该法已于2014年3月15日起实施,至今行将两年。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一般原则,“追主张谁举证”,原告(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应当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该法修订后,对部分商品或服务侵权引发的纠纷案件,作出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摘 要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所持有的看法、思想、心理、信念等方面的总和。当代大学生整体法制观念淡薄,主要表现为基础概念认知缺乏、法律的作用和地位认知不足、法制观念浅薄等,主要是由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应从综合素质培养、打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加强校园普法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校园普法环境等方面来加强。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基金项目:2016年
摘 要 商标注册申请的保护虽然不及注册商标权,但是为了保证申请人的期待利益,在商标授权程序中,当在先申请与在后使用发生冲突时,商标注册在先申请的公共秩序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微信”商标案中司法机关不当扩大“公共利益”,破坏了商标注册在先申请这一公共秩序的既有平衡,司法机关不能以可能损害在后使用所形成的“公共利益”为由来对抗这一公共秩序。  关键词 微信 在先申请 在后使用 公共利益  作者简介:杨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元素,据统计,网络游戏产业每年直接创造近百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并为相关产业带去近千亿元的效益。在这一系列的瞩目成就的背后,网络游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尤为严重,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本文通过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年的双面影响准确评估网络游戏的现实价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
摘 要 第三方交易平台网络柜台租赁的法律性质使得其首先对微商个体负有管理职责,其次对消费者承担担保责任,最后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尽管目前法律对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法律责任有所规制,但电子商务立法势在必行,同时要对微商个体、消费者和第三人加以保护,从而规范微商运营、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第三方交易平台 法律性质 管理责任 担保责任 侵权责任  作者简介:杨治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图分
摘 要 当西方各个法学流派之间针锋相对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中间人来进行调和,综合法学就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综合法学是法学各派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没有自成一派,仅仅是一种趋势。由于发展时间短和观点不具有创新性等缺点,并不被人们所看好,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政治经济下的利益集团,使得综合法学的发展困难重重。目前,尽管大多数人对综合法学这一思潮持否定的态度,
摘 要 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2014年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环保成为亮点。2015年年初政协更将保护环境,保障民生提上新的台阶。环境信息公开是知情权的基础,不断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对推动实现中国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公民环境知情权 环境信息公开  作者简介:赵士渊、马天、图尔柯孜·阿吉,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 我国行政程序法多年未立,困难重重,在对世界各国的行政程序法的立法过程进行研究探析得知,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应当遵从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达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但由于行政程序法的立法过程较深层次的触碰到了原有的刚性稳定体制,导致了行政程序法的立法过程受到了制约。再者由于我国目前所处于的特殊的社会现狀,立法必然会经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行政程序法在立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和探析,将有助于我
摘 要 我国《民事诉讼法》使用了“申请错误”的概念,但是其含义并非是指不应当申请而申请的情况,主要为财产保全过程造成损失的承担问题。就此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并无形成统一观点。德国以诉讼方式裁决或判决假扣押、假处分的制度设计值得我国借鉴,对于财产保全制度的设定应当对申请严格把控、设置申请异议程序,减少不适当申请的实施,同时对保全所造成的损失以不赔偿为原则,但允许被申请人以侵权为由提起诉讼并得到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