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充满活力呢?
一、教师要在课堂上活起来
1.教法要灵活
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其最大的弊端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如教师过多地讲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表现意图,而忽略学生的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把音乐作品说僵说死,显然就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主体性相违背。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雪山春晓》这一课时,组织好教学后,教师就可简单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非常优美的曲子,并请同学们辨别是哪种乐器主奏。”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听,要求他们说说音乐特点及各自的感受,最后再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进行简单介绍,并在大屏幕上展现青藏高原瑞丽的风光。由此,学生就会深刻领悟歌曲的意境,主动进行学习。
又如,在欣赏里亚多夫的《我和小蚊子跳舞》这段音乐的时候,笔者在屏幕上播放了一段有关小蚊子的动画,生动的画面无疑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音乐所表现的动态情感,比起让他们凭空想象,这种方式无疑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语言要鲜活
教师优美鲜活的语言,尤如一根彩色的丝线,能把课堂上的各个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尤其在导入阶段,导语一定要生动、情绪化,有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可采用猜谜语法,讲故事法等,因此,教师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在音乐欣赏中运用适当的语言。如在聆听《二泉映月》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感悟:抒发了什么情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想象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次次陷入音乐的海洋里,沉思、激动,浮想联想,心潮起伏难平,在内心的深处和苦难的阿炳产生了心灵的碰撞。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欣赏春节热烈氛围的视频,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 我运用课件出示木管乐器和弦乐乐器图片,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锣鼓欢天的气氛,多媒体欣赏一段视频后,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一个锣鼓节奏的打击练习,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和展示空间,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故事形式
讲故事是最乐于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不仅老师讲,也让学生根据自己初听音乐后的理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
3.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百鸟朝凤》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分小组,按角色来一个森林里的百鸟齐鸣。
4.小组讨论形式
采用分组讨论加分的形式,实践证明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全班学生能够全员参与,而且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问题。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变旧的音乐评价模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将原来的学生成绩报告单更改为学生素质汇报单,注重学生素质和全面评价。我在音乐考试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打破以往音乐考试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测试模式僵化的状况,力求使测评学生素质的过程成为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
在以往的音乐测试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
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学唱几首歌,不必学习其它知识。
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起不到积极作用。
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课上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老师偏心眼,不公正。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我在音乐考试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改变:评估一个学生的音乐成绩从声乐、器乐、乐理、表演四个方面来衡量:声乐: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学科,它以语言、声音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作品内容,造人物形象。声乐考试时我要求学生选一首课本上或其它地方学到的自己最喜欢、唱得最好的歌曲(当然尽量控制一些内容超前的歌曲)进行演唱,将教室里的讲台作为舞台,学生自己上台报幕,在老师风电子琴或乐曲的伴奏下演唱。其他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从音色、音准、吐字、演唱技巧及表演等方面进行评分。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用百分制,当场公布考生成绩。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学生的乐理知识、演唱技巧、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一、教师要在课堂上活起来
1.教法要灵活
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其最大的弊端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如教师过多地讲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表现意图,而忽略学生的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把音乐作品说僵说死,显然就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主体性相违背。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雪山春晓》这一课时,组织好教学后,教师就可简单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非常优美的曲子,并请同学们辨别是哪种乐器主奏。”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听,要求他们说说音乐特点及各自的感受,最后再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进行简单介绍,并在大屏幕上展现青藏高原瑞丽的风光。由此,学生就会深刻领悟歌曲的意境,主动进行学习。
又如,在欣赏里亚多夫的《我和小蚊子跳舞》这段音乐的时候,笔者在屏幕上播放了一段有关小蚊子的动画,生动的画面无疑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音乐所表现的动态情感,比起让他们凭空想象,这种方式无疑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语言要鲜活
教师优美鲜活的语言,尤如一根彩色的丝线,能把课堂上的各个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尤其在导入阶段,导语一定要生动、情绪化,有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可采用猜谜语法,讲故事法等,因此,教师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在音乐欣赏中运用适当的语言。如在聆听《二泉映月》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感悟:抒发了什么情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想象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次次陷入音乐的海洋里,沉思、激动,浮想联想,心潮起伏难平,在内心的深处和苦难的阿炳产生了心灵的碰撞。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欣赏春节热烈氛围的视频,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 我运用课件出示木管乐器和弦乐乐器图片,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锣鼓欢天的气氛,多媒体欣赏一段视频后,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一个锣鼓节奏的打击练习,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和展示空间,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故事形式
讲故事是最乐于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不仅老师讲,也让学生根据自己初听音乐后的理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
3.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百鸟朝凤》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分小组,按角色来一个森林里的百鸟齐鸣。
4.小组讨论形式
采用分组讨论加分的形式,实践证明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全班学生能够全员参与,而且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问题。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变旧的音乐评价模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将原来的学生成绩报告单更改为学生素质汇报单,注重学生素质和全面评价。我在音乐考试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打破以往音乐考试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测试模式僵化的状况,力求使测评学生素质的过程成为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
在以往的音乐测试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
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学唱几首歌,不必学习其它知识。
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起不到积极作用。
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课上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老师偏心眼,不公正。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我在音乐考试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改变:评估一个学生的音乐成绩从声乐、器乐、乐理、表演四个方面来衡量:声乐: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学科,它以语言、声音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作品内容,造人物形象。声乐考试时我要求学生选一首课本上或其它地方学到的自己最喜欢、唱得最好的歌曲(当然尽量控制一些内容超前的歌曲)进行演唱,将教室里的讲台作为舞台,学生自己上台报幕,在老师风电子琴或乐曲的伴奏下演唱。其他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从音色、音准、吐字、演唱技巧及表演等方面进行评分。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用百分制,当场公布考生成绩。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学生的乐理知识、演唱技巧、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