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放胆、实践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无论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看,还是从语文教育本身所承载的任务看,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愉悦——让创新意识萌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不受拘束的情况下,学生大脑皮层才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思维活动才容易活跃起来,才能放飞思维的小鸟,敢想,敢问,敢发表意见,敢争论。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减少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压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自由、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处于被充分激活的最佳状态,此时,学生的潜能就能被激活,问题意识便会增强,智慧的火花便会迸发,创新意识便会闪烁,萌动。想起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个教学小片段——对古诗《草》的理解和背诵。
  师(将一位学生请到前边):让我当回你奶奶,好吗?
  (生笑着点头。)
  师:奶奶要你背首古诗听听,奶奶没文化,耳朵不大好使,别嫌奶奶啰唆。
  生:背《草》,今天刚学。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吗写草呀?
  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明白了,继续背吧。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就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
  于老师的这一小片段,让我想起了杜殿坤教授所云:“知识好比种子,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学生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与幼苗茁壮成长。”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传递愉悦,播撒快乐,就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冲破心理的防线而“蠢蠢欲动”,由“星星之火”最终变成“燎原之火”!
  二、放胆——让创新意识发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既然人人都有这样的需要,缘何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谨言慎行”?因为他们不敢,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是权威,书本是真理,因为固有的认识定位限制了他们的言行,制约了他们的胆量,使他们习惯于“唯唯诺诺”,习惯于“听师循本”,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了“摇篮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放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鼓励他们“求异”,最大限度满足他们别出心裁的“创新”欲望。让他们有胆量怀疑,有胆量摒弃“从来如此”,有胆量“妄为”,逐步养成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让创新意识发芽。记得一堂语文课上,我帮助学生理解“度日如年”这个成语的意思,师生达成共识:日子过得艰难,过一天就像过一年那么漫长。可此时,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嘟嘟囔囔,我请他站起来说,他支支吾吾,我鼓励他:“老师借你一万个胆,大胆说。”结果他说:“我认为日子过得很快乐。”我惊愕,全班一片哗然。转瞬,我温和地说:“说来听听。”孩子涨红了脸:“‘度日’就是过日子,‘如年’就是像过年一样,就是说每一天都像过年一样快乐。”真是够大胆的。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怎么办呢?我既不能打击孩子勇于发言的积极性,又不能对孩子的错误不予纠正。沉吟了片刻我说:“你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值得赞赏。但是你再想一想,这个年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也可以说说。”讨论很热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年应该是指时间,为一年,而不是指过年。这里只能说日子过得很艰难,不能说日子过得很快乐。不过有些词,是可以从相反的方向理解的。比如,“班门弄斧”原来是个贬义词,也可以理解成“敢在班门弄斧的人,不简单,因为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行动”;“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不一定就要评价它“狡猾”,还可以理解为“狐狸能巧妙地依靠别人”;“东施效颦”中的东施“虽然丑,但她不自暴自弃,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室里热情高涨,孩子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动与激情!也许,孩子们的这些认识不一定全面,也许还很肤浅,也许还有些偏颇,但难能可贵的是我看到了他们的胆量,有了这胆量,才会有独特、新颖、别致的认识,才会有“标新立异”的想法与感悟,才有了创新意识之芽的萌发!
  三、实践——让创新意识生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呼唤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拓宽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在与人交流中,在现代各种媒体的交互中,在生活中的一切运用语言的交际中,学习大量生活化的鲜活生动的语言,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培养。
  1.巧用文本之书。我们在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同时,切不可抛开教材,而应该充分发挥教材范例的作用,巧妙地抓住文本中的链接点和可生发点,发掘作品中富有想象的语言材料,抓住作品中值得思索玩味的、符合学生“奇思妙想”心理特点的“点”,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从而赋予教材鲜活的生命,让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比如教《半截蜡烛》一课,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文本情节,同时进行“二次创造”:如果你在场,你会用怎样的方法来熄灭蜡烛,保住情报?诸如此类的引导、鼓励,能够使学生在欣赏或表现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标新立异”的创新境界。
  2.活用自然之书。大自然是一本神奇的书,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大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走进自然这个“大课堂”,让学生投入自然,亲吻自然,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启迪智慧,让创新意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生根。比如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综合性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春天,组织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观察冬去春来大自然的变化,学习运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地描述自己眼中的鲜活灵动、富有个性的春天;秋天,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树叶的各种变化,通过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等方法,了解树叶神奇的一生,以“我是一片树叶”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承载着“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学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具体实施语文教学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微笑面对并接纳学生,为学生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其创新意识在“自由自在”中主动萌发;我们应该敞开胸怀,给学生放胆,让他们“出风头”“言不同”“行不规”,让其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包容中有效发芽;我们应该放眼世界,引领学生积极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多边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让其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生根。唯有如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功德圆满”!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其他文献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需读书。”读书是一种信仰,高效是一种境界。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受《人民教育》2010年“高效阅读专辑”的启示,果断引进其理念和技术,加以融合和改造,开发了《初中生高效阅读》校本课程,实施至今。通过高效阅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课程改革的过程,加速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什么是“高效阅读”  高效阅读
期刊
执教者:孙一灵(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点评人:许昌良(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手法的艺术效果,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对象:苏教版七(下)  专家点评:教学目标聚焦反衬的写作手法。  教学呈现:  师:同学们,现在请自读课文。读完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你读到的是苦还是乐?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我读到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重点书写“鹿、斑”两个生字,拓展积累“鱼字旁、鹿子头、鸟字旁”的字。  2.认识由生字组成的动物名称,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3.观察图画,初步感知十二种动物的样子,同时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森林王国将要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齐读动物的名字。  【设计意图】创设童话游戏中的动物运动会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
期刊
2013年6月6日,我在昆山国际学校上了一堂学科带头人展示课,内容是“阅读复习课之写人篇”,运用的教材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课本。  鉴于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怕做阅读理解题,我想从写人记叙文的阅读入手,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写人的课文,寻根求源,解开写人文章的密码,让学生在自信中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期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民俗的。而在这几篇课文中,几乎都涉及了乡音乡情,“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册《俗世画卷》选取的文章基本都是名家书写民俗、乡土文化和乡音乡愁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整合丛书内容,精选了《俗世画卷》第六板块中《乡音乡情》里的四篇文章,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内容。  一、导入环节,课内文章带入丛书内容引出乡愁  多媒体播放《乡愁
期刊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就内容上来说,是莫泊桑为了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生动,拜福楼拜为师,三次向他求教,最后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我在自己研读了课文之后,觉得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莫泊桑拜师,前后三次求教的经过外;还应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如“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善于表达”及“画家的手法”等。  思考之一:课时划分要合理  初次备课时,总在思考着应该把莫泊桑三次求教的经过作为一个完
期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名句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成长,似一种特别的文化烙印,深深印在每一个人心中。毋庸置疑,唐诗以其凝练的文字和朗朗上口的节奏赢得孩子们的喜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腹有诗书”,自己
期刊
《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初读之,感觉文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轻松闲适,活泼率性,爽朗纯真。昆虫是可爱的,庄稼是灵动的,种地劳作充满情趣,而祖孙俩的对话又充满了亲情爱意。对于作者来说,这已是一段定格在回忆中的美好画面,因此,笔触越是生动,情感愈加深沉。如何解味这个“园子”,我下了一番功夫。  一、由课题切入,想象“我和祖父的园子”  题目中的“园子”意义非同一般,它带给了萧红欢乐、幸福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基于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写作方法、能力训练,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教
期刊
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小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但由于年龄、经验的限制,肯定要有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六七岁的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求知欲强,既具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