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三学”课堂教学刍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我校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摸索出了现在的“三学课堂”模式。所谓“三学课堂”,主要环节包括自学、导学、探究学三方面。如何在地理课堂上实施这些环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与同仁交流、共勉。
  一、展示自学成果——用成就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自学一般是安排在课前预习,通过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课堂操作上,主要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图片、数据、问题、现象、习题等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以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如:地球运动部分,用太阳为什么每天都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学习和理解。用为什么一年的时间有365天和366天之分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公转周期的学习和地球公转周期在生活中的应用。用天文学上将一年分为夏半年和冬半年,夏半年是从3月21日至9月23日,共186天;冬半年是从9月23日至第二年的3月21日,共179天这个材料检查学生对公转速度的学习和理解。在内外力与地貌部分,课堂上展示各种地貌图片,检查学生对内里作用形成的构造、地貌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认识和理解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就课本知识的提问,但又不脱离教材,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了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都可以很快回答出来,还能用教材知识解释为什么。所以很容易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之下必然会刺激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上的主动性,让自学成为一种习惯。
  二、导学点拨——帮助学生搬开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导学是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原来不是自己不会,而是没有联系自己已学过的某个知识或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
  如:热力环流中,学生知道地面热,空气会上升,地面冷,空气会下沉,但到空气垂直运动后,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时理解不了。这里,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空气的垂直运动后,各地近地面和高空的空气密度发生什么变化?气压又有何变化?通过空气密度的变化来突破气压的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和接受了。密度变化是关键。因为学生在物理学科上已经学过这个知识了,只是在地理学科上没有想到而已。再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中,学生自学后,知道了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由此也推出了北半球昼在长一年中的变化,但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可以通过视频或板图演示直射点的运动造成晨昏线的摆动,让学生观察晨昏线的摆动与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是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晨昏线的摆动,而晨昏线的摆动又造成了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发生变化,而且还明白了地球上不同地点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晨昏线摆动是关键。如此等等。
  三、设计好探究学习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深化知识
  学生探究学习是针对教材中没有直接呈现而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获得的规律或深层次知识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同时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学生潜在的探究天性被逐步提取出来,他们会去考虑并提出“怎样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各种方法。在探究和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深化,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成为课堂能否进行深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学习了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分布后,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某一时刻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时间的大小及其变化,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探究问题:比较“六一”时,扬州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从劳动节到国庆节,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既需要用课本知识,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应用直射点运动示意图比较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样,在学习了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后,我设计了类似的两个问题:比较六一时,扬州与北京的昼长?五一到十一,扬州的昼长变化?这样,就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与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直接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化,同时浓缩了知识量。
  探疑问题的设计需要我们老师考虑教学内容中需要对哪些知识深化,达到什么目的,才能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自主展示,让学生在成就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导学点拨,帮助学生搬开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问题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深化知识,这是本人对我校“三学”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些浅显认识。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更好,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做好总结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①。在教学《鸿门宴》的过程中,我摒除传统的教学思路,重点从欣赏小角色——项庄、樊哙的塑造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司马迁如椽大笔的精雕细刻,感知人物形象的纤毫毕现、个性分明。  一、出场的缘由  我们看二人出场:项庄是被范增“召”——由此,我们似乎看到在这之前,营帐外有一个无所事事、消极等待的身影在晃动,这就是项庄,似乎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作为我国母语教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它的教学资源不仅来自课堂,更是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对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开发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此,本文就如何通过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
【内容摘要】很多英语学困生背负了多年“破旧的外衣”,他们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这就需要老师有耐心,更要有恒心为他们织就“新衣”。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坚信他们的能力,对他们的过失与厌学情绪反复要有极大的耐心。只要我们坚持,学困生必定会受到感化。转困之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关键词】英语学
【内容摘要】本文对互动式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概述,表明互动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 互动式教学  语言学习的最重要作用是应用,随着我国国际交往越来越多,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文知识,形成英语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与日常对话当中。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中国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从模仿开始的。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属。这种模仿是符合写作的一般规律,也是作文启蒙教学的原则。而后现代课程观却强调课程的创新和生成,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模糊性。两者之间似乎水火不容。  具体来看,中学传统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具有实践效果的理论体系,多关注显性的知识体系,如字词句段、立意取材、谋篇布局、行文等等。近年来,受高考制度
教育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文明与民主程度的标志之一。义务教育是事关提高国民素质、事关国家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到义务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费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等相关因素,而构成教育资源的诸多要素中,教师队伍这个人力资源要素又是当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
一、关于中学英语作业的一般研究综述  关于学生家庭作业的研究,美国教育学家艾普汀(Eptein)提出了家庭作业的十大目的(1OPs):(1)练习(practice)(2)准备(preparation)(3)参与(participation)(4)个人进步(personal development)(5)同学间的交流(peer interaction)(6)家长-子女关系(parent-child
【内容摘要】随着生态学理念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态属性,实施注重内涵要求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 生态课堂 策略  第一次接触生态课堂的理念是在教研室开展的一次教研活动上,刘老师通过一堂别开生面的生物课,向我们展示了生态课堂的内涵,课题是《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内容摘要】党校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与使命。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提升党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党校教学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提升其科学化水平的建议。旨在强化党校办学宗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党校 教育 管理 方法 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