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总皂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再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gnz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参总皂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生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取SD大鼠100只,随机分成五组: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人参总皂苷治疗组、RU-486拮抗组、RU-486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1、3、7、14 d相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实验,记录大鼠斜坡实验斜坡角度和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BBB)运动评分分值,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在第14天于脊髓损伤点远近端各取5 mm脊髓组织,进行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同时用TUNEL试剂盒对凋亡细胞进行测定.结果 斜坡实验和BBB运动评分实验中,人参总皂苷治疗组分值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和RU-486治疗组.与脊髓损伤组相比,人参总皂苷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和Nestin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TUNEL试剂盒测定可见治疗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与人参总皂苷治疗组相比,RU-486拮抗组BrdU阳性细胞和Nestin阳性细胞均明显减少,TUNEL试剂盒测定可见RU-486拮抗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同时,RU-486治疗组与脊髓损伤组相比,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结论 人参总皂苷能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其他文献
Steinert等于1909年首次描述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DM),认为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但DM发病的分子机制直至1992年才有所揭示。
腕管综合征(CTS)是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受压、缺血,表现出相应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目前,对于中及重型患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指征的确定主要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检测为主,但只能评价正中神经的功能状况,无法反映正中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且电生理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阴性,可对CTS手术指征的选择造成误导作用.本研究拟通过MRI检查,
期刊
期刊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信息化途径可实现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分为人力资源电子信息化、职能分解和外部优势互补以及职能虚拟化,在互联网环境下与其他形成动态合作关系的三个
1994年Oberlin等[1]首次报告采用同侧1/10尺神经束支移位缝合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修复臂丛神经损伤,随后该术式获得广泛临床应用,并得到不断改进[2-3].此方法适用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上中干损伤而下干完好者,可快速重建屈肘功能,手术创伤小,疗效肯定,且对尺神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4].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10例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患者,采用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重建屈肘
期刊
介绍了形式化描述语言SDL及SDL语言中面向对象的技术,并以停止等待协议为例,研究了协议的形式化开发全过程。重点研究如何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对协议进行形式化开发,及如何结
目的 介绍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的血管变异类型及处理体会.方法 1990年至2012年我科共开展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400余例,对其中属于血管变异的30例进行回顾分析,认为血管变异有以下类型:骨间背动脉弥散细弱无明确终末支,也无明显皮支进入皮瓣,由骨间背动脉起始发出穿支,自皮瓣近侧进入14例;骨间背动脉弥散细弱无明确终末支,也无明显皮支进入皮瓣,由骨间前动脉在前臂近1/3桡侧腕伸肌、指总伸肌间隙
近年来,各行业都已进入了科技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图书馆也实现了数字化.而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的功
本文总结了信息文化对档案文书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文化背景下档案文书管理工作转型的途径,以期为推动档案文书管理工作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3G和WLAN这两种网络的特性具有一定互补性,整合这两种网络技术将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点,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本文引入了会话边界控制SBC机制用于3G-WLAN互通结构,设计了一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