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型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2068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介绍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的血管变异类型及处理体会.方法 1990年至2012年我科共开展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400余例,对其中属于血管变异的30例进行回顾分析,认为血管变异有以下类型:骨间背动脉弥散细弱无明确终末支,也无明显皮支进入皮瓣,由骨间背动脉起始发出穿支,自皮瓣近侧进入14例;骨间背动脉弥散细弱无明确终末支,也无明显皮支进入皮瓣,由骨间前动脉在前臂近1/3桡侧腕伸肌、指总伸肌间隙发出穿支8例;骨间背动脉缺失,由骨间前动脉在前臂中远1/3交界拇长伸肌、指总伸肌间隙发出粗大穿支8例.结果 属于血管变异的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共30例,术后24例完全顺利存活;4例近侧皮支型皮瓣出现静脉血流受限,拆除蒂部缝线后顺利存活,2例桡侧皮支代偿型皮瓣远蒂端约1/3干性坏死,予扩创肉芽生长良好后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20例获得3~6个月的随访,皮瓣外观满意,供区植皮愈合,未出现骨间背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正确认识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的血管变异类型有助于避免手术放弃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缝合神经的第一掌骨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7例单侧拇指指腹缺损合并指固有神经缺损的患儿,采用第一掌骨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皮神经与指神经缝合.指腹缺损面积为2.5 cm×1.5 cm~ 2.0 cm×1.2 cm.结果 术后7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受区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拇指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也逐渐深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对于节约成本、减少数据错误的概率、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信息化管理对于施工
9月19日下午4时,在世界太阳能大会上,清华阳光展区闪光灯闪成一片.这是清华阳光的新品推介会现场.素以技术创新见长的清华阳光一口气推出了“双核舱”承压式、“壁龙”壁挂式
对原CO2压缩机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采用实际运行分析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设计了5#CO2机,使5#CO2机组的运行效率与旧机组相比提高了40%以上,同时,机组清
Steinert等于1909年首次描述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DM),认为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但DM发病的分子机制直至1992年才有所揭示。
腕管综合征(CTS)是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受压、缺血,表现出相应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目前,对于中及重型患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指征的确定主要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检测为主,但只能评价正中神经的功能状况,无法反映正中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且电生理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阴性,可对CTS手术指征的选择造成误导作用.本研究拟通过MRI检查,
期刊
期刊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信息化途径可实现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分为人力资源电子信息化、职能分解和外部优势互补以及职能虚拟化,在互联网环境下与其他形成动态合作关系的三个
1994年Oberlin等[1]首次报告采用同侧1/10尺神经束支移位缝合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修复臂丛神经损伤,随后该术式获得广泛临床应用,并得到不断改进[2-3].此方法适用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上中干损伤而下干完好者,可快速重建屈肘功能,手术创伤小,疗效肯定,且对尺神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4].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10例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患者,采用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重建屈肘
期刊
介绍了形式化描述语言SDL及SDL语言中面向对象的技术,并以停止等待协议为例,研究了协议的形式化开发全过程。重点研究如何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对协议进行形式化开发,及如何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