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在我省的实施已经进入第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行为上注入新的内容,应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变成谬误。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本质特征,偏要区别于传统,便在形式上玩新花样,华而不实的教风和学风反而得到一定的追捧,这对新课程是一种误解和背叛,也跟闽派语文的精髓“求实、去蔽、创新、兼容”格格不入!许多专家学者对华而不实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讨伐,希望能够扭转局面。返璞归真,语文教学何去何从,我以为,可以借鉴钱梦龙提出的“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下面,我想举一些具体事例,阐释一下“闽派语文”宗旨与钱梦龙教学思想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孙绍振教授举例说,有位教师讲《木兰诗》,首先放映《花木兰》动画片,接下来学生齐声朗读,再是分角色朗读,展开平等对话隆重登场了:
  师:“花木兰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英雄。”
  师:“表现在哪个方面呢?”
  生:“英勇善战。”
  老师又问了,花木兰回家后家里反应如何?学生说,爸爸妈妈迎接;某某同学你做个样子,爸爸妈妈是怎么迎接的?学生做搀扶状。又问,弟弟怎么样?“磨刀霍霍向猪羊”,某同学就做磨刀的样子。接下来又有人表演“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的情景……
  就在这嘻嘻哈哈中,文本中的花木兰消失了。这种课,严重一点说,是对语文的亵渎。语文教学的“求实”精神要求探求实质、追求实效、诉求实验,一定要去除包裹着“创新”外衣的哗众取宠。按“闽派语文”和钱梦龙教学思想,大而化之的脱离语文特点的“人文性”,不管是陈词滥调还是喧宾夺主的花架子、多媒体技术等,一经发现有脱离文本和写作的倾向,就自觉进行自我清理、自我反思、自我“去蔽”。现在很多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是,忘记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必须在“教”的主体的引导下,更要贯彻“文本”“知识”“能力”的主体!),钱梦龙的教学艺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讲究的是科学的引导。钱梦龙认为: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之、引导之;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充分发挥,所以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的艺术”,不能“乱导”!
  信息技术正在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但在运用过程中一定要适当。本来我以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课程不知道要多么讲究新意,其实不一定,很多教学专家谆谆告诫,教学要返璞归真。那么,语文教学的“璞”和“真”究竟是什么呢?华师大巢宗祺教授和福州三中陈日亮老师不约而同要求重视读书作文。巢教授在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甚至花了两节课讲读书的重要性、品味、方法;陈老师提出把语文课改为“读书课”。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呼吁语文教师拿起粉笔、回归课本、读出声来、慎用PPT、放下电脑、注重实践,这些建议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反思。
  关于读书和作文,钱梦龙在《教师的价值——为语文教学招魂》中有两段阐述——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与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我想一个语文老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
  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接触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与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可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做文不仅是语文教学本身之必需,也是为语文教学之“招魂”的实践体现。
  闽派语文提出“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宗旨,按照王立根老师的解释:求实,就是重实际效果,一切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上。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法”就是强调要实实在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钱梦龙的教学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完善中。在“求实”的基础还要“创新”,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语文才有活力。钱氏“语文导读法”,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坚持“闽派语文”独特旗帜的同时,对于不同学术流派的观念和做法,实行自由发展,相互渗透,兼容并包的原则,为创造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级教研部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立项号15303277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诏安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基础教育各学科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也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了各种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在笔者看来,初中语文教学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及投身社会。因此,只要将这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培养转变,
魯迅笔下有很多悲剧女性形象,如偷东西占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熏染的吴妈,追求婚姻自由但独立不彻底死在路上的子君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女性,莫过于《祝福》中的祥林嫂了。  有人说祥林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不幸,备受打击和失望,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此说很有道理。她做童养媳已属不幸,不料丈夫又不幸去世。为了保守贞洁躲避恶婆婆的逼婚,她逃到鲁镇,却又被婆家人逮回去卖到贺家墺。不幸中的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学作文教学一直都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而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呢?在此,笔者以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为例,对常见的作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更具可行性的策略。  一、人物描写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在作文的人物描写中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
当下高中生的作文写作已日趋模式化,基于可操作性的原则,教师平日主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通常的模式是首段亮出总论点,文中设置三个工整的分论点,再填充几个耳熟能详的论据,结尾重申总论点。这样的“三段论”式文章,思路固然清晰,却有宿构之嫌,  二、粗读,初步感知  这一步是在试读的基础上继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采用的是自由的“素读”的方法朗读。即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工具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苏轼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苏轼集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学者、美食家等于一身。历经诸多磨难,他依旧潇洒豁达,自有一股豪侠之风,令人荡气回肠。他身上散发的无穷魅力,至今让人敬仰赞叹。  一、从云端跌到低谷  1.一举成名天下知  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同父亲苏洵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其才华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的叹赏,一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任务群。其中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为一个独立的任务群,并且与“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提并论,学分设置在必修的7个任务群中也仅次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充分说明它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碰上学生在答题或写作的时候不是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就
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教师是引领学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导游”  一节课犹如一次旅行,沿途的风光很美,教师就是一个导游,一路上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  1.渗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初看很平常,他用很平淡的语言甚至是口语来叙写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其实这篇文章很有特色,蕴含着作者别样的情怀。所以,我们阅读时要细细品味,去触摸文字,挖掘文本蕴藏的深意。  一、细品“月令”蕴含的深意  “月令”本是《礼记》中的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汪先生在这里用“月令”一词,既认可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国
平时的语文教学无非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面对一篇内容丰富、知识众多、能力提升点集中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在我们认真研究了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引,模块分割,合理组合,最终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探索。现就《琵琶行》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生前后诗风变化的分水岭,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她人的曲折人生叙述,又有自己人生变故的诉说;
《兰亭集序》主要思想情感变化表现为“乐——痛——悲”,“乐”的原因比较好理解,然而“痛”和“悲”则比较含蓄委婉,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浅等原因,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矛盾分析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矛盾分析方法做一个回顾分析。笔者将分别从“永恒之痛”和“轮回之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永恒之痛  文章一、二段,写的是兰亭集会之乐,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