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初中语文教学“生成性”一例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如何准确理解预设与生成之间辨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进行有效的生成性教学,是笔者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笔者今年在八年级(5)班任教。这是年级中的一个教改班,50名学生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可他们的学习风格大多属于“视听型”——乐于接受、不愿表现、不敢质疑。半年多来,笔者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理解宽容,相互赏识促进,学生想说了,敢说了。平等对话创造了“动态生成”的基础,让我们在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中,在知识与情感的共享中,共创共享学习的幸福,也增长了笔者教学的智慧,提升了笔者教育的艺术。
  经过学习、思考和探索,我认为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弹性的教学设计以及创造性的教学智慧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曹刿论战》就是这种思考的一个例证。
  《曹刿论战》是一篇论述长勺之战的经典文言文,语言精练,古今异义字较多,但页下注释较详尽。第五次教这篇文章会有新的突破和收获吗?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考虑,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安排了朗读感知和疏通文义这两个大环节,疏通文意分三步:①结合注释自己口译课文(要求逐字逐句,在疑难处做好符号)。②小组讨论,置疑解疑。③全班研讨,共同解疑;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十分钟朗读后,学生进入口译课文环节。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看着一个个或自言自语或圈点勾画或蹙眉深思的学生,我不禁赞叹:毕竟是好学生,自觉主动。十五分钟过后,进入小组交流环节。大家围在一起探讨着,争议着。我巡视期间,走到某小组旁时,学生1急切地问:“老师,‘下视其辄’的‘下’该如何解释?”“你说呢?”我微笑着说。“是‘往下’吗?”她没有把握地说。“我不知道,你去落实落实。”我一边笑着回答一边走开了。到了学生2小组旁,生2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你们去探讨。”我搪塞着,心中却窃喜:下面可能有精彩出现。小组讨论将近尾声时,生2告诉我,她们小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向下”;一种是“下车”。她认为是“下车”,因为书中插图中曹刿站在地上。我点了点头问:“还有其他的途径吗?比如从语境分析。”她思考了片刻,不语,我便给她们小组分析起来。全班研讨的时间到了,同学们接二连三的提出他们的疑问:“曹刿请见”的“见”解释为接见好,还是拜见好?“必以情”该如何翻译?“公将鼓之”的“之”和“公将弛之”的“之”的用法是不是相同?在同学们的探讨交流下这些问题一一明确了。“还有疑难吗?”我问道。
  生1:(站出来)“下视其辄”的“下”该如何解释?是解释“下车”吗?(看来她还没有搞明白,我心里想着)
  生3:(坚决地)“下”不应该翻译成“下车”,而应该是“向下”,《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就翻译成“向下”。(不错,这家伙还引经据典,摆出了示例。可这种理解不正确)
  教师:(边点头边评价)对,“下见小潭”中的“下”动词作状语,解释为“向下”,“下视其辄”与“下见小潭”句子结构类似,所以“下”翻译成“向下”。有不同的意见吗?(故意试探地问,期待着有争论产生。生随我意,不一会儿,有几个人举手了,其中有不少平时很少举手的同学)
  教师:我们先把机会给不太举手的学生4。
  生4:“视”是仔细地看,要看仔细,下车更好,所以我认为应该解释为“下车”。
  教师:对!(继而又叫学生5)
  生5:我也认为应该是“下车”,因为后面说“登轼而望之”,“登”说明他下车了。
  生6:(站起来反驳)我不同意生5的看法,“登”的对象是“轼”,“轼”是古代车子前边供乘车人扶手用的横木,从这看不一定下车。
  生7:(一向腼腆的她也站了起来)我认为应该是“向下”,因为当时在打仗,战势紧急,如果下车就费时,延误战机。
  教师:(称赞)生6的同桌说得有道理!(此时此刻,我不禁钦佩起学生来,同时又后悔起来:如果在刚才的小组讨论时我不向生2小组分析该多好啊)
  生1:(又站出来)我认为应该是“下车”,因为从后面的插图可以看出。(大家纷纷看书中插图,有人低声地说:“是啊,我怎么没注意到?”)可在刚才我们小组讨论时,生7提出质疑,说可能插图作者理解错了呢。“对啊!”有人附和说。还说站在地上的一定是曹刿吗。(同学们笑了起来)我认为站在地上的一定是曹刿,因为曹刿是中心人物,所以插图作者让他向我们正面展示,而次要人物则背对着我们;再看那个人手指着前方,似乎在说可以驰之,他不是曹刿,谁是曹刿?(自信地转过身)
  教师:生1很细心,观察仔细,有理有据。(下课铃响起)“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请课后探究,说出你的判断和依据。下课。
  看着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在同学们愉悦的争论中,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出了教室,到办公室快速记录下刚才精彩的课堂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反思,即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为思考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和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地、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可通过质疑、尝试错误、解题、知识整合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反思能力 质疑 尝试错误 解题 知识整合    古人云:“学贵自得”“学贵有疑”,学习不主动,不反思,就很难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何
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他还应该是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心理辅导者、生活指导者、家庭教育指导者等。班主任工作以管理代替教育、管理多于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以管理为主的班主任工作,或许可以立竿见影,短时间之内在表面上形成所谓的良好班风,但事实上,存在的问题却很多。这样的班主任,即使身体上不累,心理上也会觉得累。以教育为主的班主任工作,虽在短时间之内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却有利于学
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虽说如此,但教师的心灵摆在阳光下也未必是灿烂的,也会有阴影的那一面。  那天,我与一位老师走过学校的信息栏,竟然看到这位老师的名字不知被谁用粉笔歪歪斜斜地写在上面:XX死!这位老师笑了笑,随手就把这几个字擦掉了。我奇怪地问:“你不生气?”“生什么气啊,出现这种事很正常!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但我凭良心教书,问心无愧就行。”这位老师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把我隐藏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内容,学好物理概念对掌握和应用物理定律极为重要.物理概念是反映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物理现象的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用名词或词组来表示.例如,力学中的力、机械运动、速度、路程、压力、浮力等;热学中的热量、温度等;电学中的电荷、电流、摩擦起电、电路、磁场等;光学中的光线、反射、折射等,可以说物理知识就是物理概念的有机结合,没有概念就没有物理学.笔者认为,物理概念教学中
历史新课程教学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内容更生动,材料更丰富,形式更活泼,方法更多样,最重要的是,课堂文化更人性化,更具思考性。与之相关,历史作业的形式也日渐丰富,评价更多元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历史作业设计也作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历史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但有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来完成学习、加深记忆。其原则是,
生活需要体验,用心用脑去体验。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亲身体验到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这自然包括对外界的印象和自己内心的变化,一起构成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经历。尽管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短暂的,但是在他(她)人生历程中所能体验到的一切的确是十分丰富的。  体验作为一个范畴在教育教学中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创造活动,进而产生理性的发展和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自卑和逆反心理严重,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奋斗目标不明确,在学习和行为活动方面屡出差错,不少老师愤怒之余总会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慨叹。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班主任,面对班上或纪律涣散,或厌恶学习,或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男生,我没有歧视他们,怨恨他们,更没有疏远、伤害他们,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支持和关心,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树立自信心、乐观向上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