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che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孤岛效应”,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特点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创新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与内容,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57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孤岛效应”,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构建系统化的《创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创新管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创新管理》课程教学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实现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
  《创新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创新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创新与创造力的关系,战略与创新的关系,新产品开发的流程,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的支持流程等内容,了解创新管理在具体企业实践中的应用,逐渐培养创新管理思维。《创新管理》课程作为面向工商管理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因此是适宜于融合思政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一门理想载体课程。因此,强化《创新管理》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通过潜移默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大三阶段理解中国创新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严峻挑战,明确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这对于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勇做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法,与思政课程存在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哲学等,此外需要教师掌握融合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学技巧,因此课程思政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孤岛效应”,应该结合工商专业课程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吸引学生为基本要求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合,发挥课程思政的教学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后,应该实现以下目标:
  (1)结合多媒体与案例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堂吸收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开案例教学与案例分析学习,选用学生熟悉的企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包括:苹果、铱星公司、诺基亚、中集集团、丁香园、海底捞、南车四方、谷歌、通用電气、比亚迪、谷歌、韩都衣舍、海尔、华为、小米、特斯拉、宝洁等。
  (2)采用翻转课堂,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创新的过程与模式单元,邀请学生查找资料,分享中国高铁的研发历程与成就,播放相关视频。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发吸收、传播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中国高铁成就的理解,掌握创新的全过程。在自主创新知识单元,邀请学生查找中国高端制造业、能源业、电子信息业、生物业、节能环保业的相关资料,总结以上行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发展。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战略布局。通过中国高铁、盾构机等国之重器的介绍与相关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的历程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二次创新的定义,二次创新是技术后发国家追赶技术先发国家的一条捷径。然而无论是哪一层次的二次创新,均没有突破原有的技术方式,当新技术出现打破原有的技术范式时,技术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就成为“后发劣势”。中兴事件与华为事件提醒我们,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次创新不能帮助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输出国”,“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 《创新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内容
  《创新管理》课程的知识单元一共有16个,对应每一个知识单元,梳理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融入方式以及预期成效,如表1所示。
  3 结语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孤岛效应”,建设课程思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课程最终将实现的课程思政目标是:(1)结合多媒体与案例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堂吸收力;(2)采用翻转课堂,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战略布局。《创新管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涉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依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广泛受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高质量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勇.“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12):88-91.
  [2]李炜铮.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教学[J].商业文化,2020,(22):78-79.
  [3]赵庆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以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02):146-148.
其他文献
摘 要:生鲜电商作为电商领域的最后一片蓝海,在最近的几年中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许多生鲜电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无论是生鲜产品本身的质量难以量化,还是缺少系统化、规模化的冷链物流体系,都使得生鲜电商的发展受到巨大阻碍,到底怎样的模式才是生鲜电商的发展之道?这是困扰着许多生鲜电商企业的问题。本文以许鲜网这一典型生鲜电商企业为例,结合目前我国生鲜电商的发展现状,为许鲜网
摘 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重大科研课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开始至成果管理为止,内容涵盖了课题设计、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经费管理、外委管理和成果管理,探讨和建立了全周期科研项目管理模式。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质量管理;成果转化  中图分類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37  0 引言  党的十
摘 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都是育人的主体,承载着育人责任。二者合力育人,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协同育人现实必要性,厘清课程思政建设易陷入的误区,探索协同育人有效路径,增强育人实效,最终达到育人目标。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选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
摘 要:禁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通过《禁毒法》以法律形式将社区戒毒确定为一项新型的戒毒措施。社区戒毒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充分联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帮助吸毒者摆脱毒品,重新回归并融入社会的一种人文戒毒措施。本文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视角下,分析了社区戒毒中社会治理各主体的协作方式及其作用,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戒毒的路径,助力建立并完善多元共治的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基于北控水务集团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示例,提出在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横向强弱并购时,通过人力
5G技术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超高用户体验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等特性,能够促进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和发展,还可开展科研、学习、企业管理和会议等多项业务,我国已将“互联网”明确列入2050年国家信息产业路线图,大数据技术依托5G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和改革工作方式与内容。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未能充分认识大数据、应用能力较差、未进行综合规划与明确优化细则、未建立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三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现实的个人”,是具有生命体征的自然人,是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人,是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因此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深刻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应该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即人的需要、交往关系、能力以及个性等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对于当代的启示,主要包括进一步增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运用好教育这一手段以及增加
摘 要:“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紧锣密鼓,给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机遇。立足于当前“1+X证书制度”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展进行研究,从政府有关部门、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相关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等层面分析目前我国“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进展情况,并结合人才培养的下一步规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1+X证书制度”;物
摘 要: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带动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与改良,从而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指出,在高中教学工作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调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工作,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合理实现当前我国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基于此,研究人员表示,教师应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求
摘 要: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着力于研究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提升新时代青年的国家与民族自豪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接收以及观念表达的载体,其使用量的迅猛增加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考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宣泄的旺盛期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在认知方面还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