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都是育人的主体,承载着育人责任。二者合力育人,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协同育人现实必要性,厘清课程思政建设易陷入的误区,探索协同育人有效路径,增强育人实效,最终达到育人目标。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选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聚集立德树人,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立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刻认识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二者只有合力育人,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协同育人的现实必要性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情操的人才。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人,培养高质量的人之杰。人才培养育人为本,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德育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课和思政课都是教育的形式,都承担育人的职责。抓住思政课这门育人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同时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不断拓展专业课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增强课程的知识性,提升时代性、引领性和开放性。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必须把立德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1.2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
知识传授依靠价值引领发挥作用,知识传授通过价值引领不断发展;价值引领以知识传授为认识基础,价值引领通过知识传授升华思想。失去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就没有依托,离开知识传授的价值,引领也就失去支撑。
为防止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各有侧重,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没有温度的知识,即使是真理也是“冷冰冰的真理”,无法走进学生心灵,引发情感的共鸣,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
不管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视为己任,把培养具有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生在高校的生活阶段,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拔节孕穗期。知识体系尚未完成搭建,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心理尚未成熟,需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需要。
高等教育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学生可以在符合学校相关制度和规定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设计契合学生个性特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科学引导,又不放任自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提升思政素养,树立远大理想,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回报国家。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期待,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教师用思政教育智慧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益师良友,使之尽快适应社会对人才德才兼备的需要,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认识误区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打破认识误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的转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存在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就是词序变化的思想,走入了同义转换的误区。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专业教师只做好专业知识传授即可,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思政教育成为“孤岛”。即不能实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资源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应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要义都是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是同义的转换。“思政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具有独立的课程体系、鲜明的课程特色和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石,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课程带有育人属性和育人功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正本清源,是对专业课程立德树人效果的不断延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本质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是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二是育人功能的一致性。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育人要求的一致性。思政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对专业课同样提出了育人于润物无声中。
(2)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单纯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必要性,以及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怎样找准契合点学习不到位,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把思政元素单纯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这些不足主要源于专业教师自身原因。一是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教研、科研上,注重学科发展,割裂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二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泛化地、公式化地将思政元素简单地融入专业教育,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不能精准提炼与专业内容高度契合的融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创新性,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融入专业教育的思政元素,思路较窄,主要局限于导论、绪论,以及浅层次的涉入,缺乏身边现实、鲜活的实例,影响育人效果。 (3)课程思政是对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实际教学中,教师把立德浅显地理解为是机械的道德输出和单纯的价值传递,以为思政课就可以完成立德的任务,专业课融入思政内容就消解了专业课教育,影响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和效果。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因共同的育人目标而协同起来,但不同的专业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政教师则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因此,二者按照工作职能又分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对彼此的学科内容知之甚少,造成思想认识出现偏颇。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迈入课程思政是对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误区。
3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要厘清课程思政的涵义,打破认识误区,探索二者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1)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的转换误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统性扩展。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感知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价值追求等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育人目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语序的位置调整,而是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彼此相加。要打破这个误区,自觉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教学的再设计,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2)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单纯融入专业课程的误区,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相融。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的嵌入式融合,是生态重构,是隐形教育而不是显性教育。首先,专业教师要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的融入立足在学科的范围,改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隔离,避免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避免课程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要放眼学科层面,揭开学科知识蕴含的精神价值,将立德与求知内在统一,做到深度融合。其次,专业教师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章节知识的契合点。教师要结合课程性质、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思政元素与课程之间建立内在融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遵守思政与专业相长的原则,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厘清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要素综合分析,提炼出本学科、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规范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思想性、价值性表现出来,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实现有效融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再次,专业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多引入现实、学生身边、鲜活的例子为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励学生做深入研究。
(3)要打破课程思政是对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彰顯。课程思政是将教师在专业教育中忽略了的育人向度进行深度挖掘。这丝毫不会影响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消解,相反是对育人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实际教学中,有一种思想是教师把立德浅显地解释成是机械的道德输出和单纯的价值传递,以为思政课就可以完成立德的任务;专业课融入思政内容就消解了专业课教育,影响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和效果。如果正确处理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做到“润物无声”式的融入,“思政”与“专业”就会彼此相长。“思政就像一把‘盐’,融合如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可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受益,达到教育功效”。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中,只有消除这种误解,才能发挥课程“1+1>2”的整体育人效果。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也只有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共同携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育人育才才能有机融合。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中,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性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正确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涵义,充分认识二者协同育人的现实必要性,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德育为先。利用其互补的优势形成育人合力,打破思想藩篱,走出实践误区,增强育人的协同效应,解答新时代的新命题。
参考文献
[1]陈媛,蒙良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四联四通”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20,(08).
[2]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
[3]刘承功.抓住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点[J].思想政治教育,2020,(10).
[4]戴航.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南方农机,2020,(05).
[5]石玉荣,梅传忠,耿建,等.新时代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
[6]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
[7]梅强.以点引线、以线带面[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选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聚集立德树人,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立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刻认识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二者只有合力育人,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协同育人的现实必要性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情操的人才。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人,培养高质量的人之杰。人才培养育人为本,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德育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课和思政课都是教育的形式,都承担育人的职责。抓住思政课这门育人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同时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不断拓展专业课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增强课程的知识性,提升时代性、引领性和开放性。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必须把立德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1.2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
知识传授依靠价值引领发挥作用,知识传授通过价值引领不断发展;价值引领以知识传授为认识基础,价值引领通过知识传授升华思想。失去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就没有依托,离开知识传授的价值,引领也就失去支撑。
为防止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各有侧重,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没有温度的知识,即使是真理也是“冷冰冰的真理”,无法走进学生心灵,引发情感的共鸣,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
不管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视为己任,把培养具有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生在高校的生活阶段,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拔节孕穗期。知识体系尚未完成搭建,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心理尚未成熟,需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需要。
高等教育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学生可以在符合学校相关制度和规定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设计契合学生个性特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科学引导,又不放任自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提升思政素养,树立远大理想,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回报国家。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期待,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教师用思政教育智慧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益师良友,使之尽快适应社会对人才德才兼备的需要,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认识误区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打破认识误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的转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存在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就是词序变化的思想,走入了同义转换的误区。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专业教师只做好专业知识传授即可,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思政教育成为“孤岛”。即不能实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资源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应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要义都是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是同义的转换。“思政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具有独立的课程体系、鲜明的课程特色和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石,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课程带有育人属性和育人功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正本清源,是对专业课程立德树人效果的不断延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本质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是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二是育人功能的一致性。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育人要求的一致性。思政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对专业课同样提出了育人于润物无声中。
(2)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单纯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必要性,以及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怎样找准契合点学习不到位,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把思政元素单纯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这些不足主要源于专业教师自身原因。一是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教研、科研上,注重学科发展,割裂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二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泛化地、公式化地将思政元素简单地融入专业教育,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不能精准提炼与专业内容高度契合的融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创新性,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融入专业教育的思政元素,思路较窄,主要局限于导论、绪论,以及浅层次的涉入,缺乏身边现实、鲜活的实例,影响育人效果。 (3)课程思政是对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实际教学中,教师把立德浅显地理解为是机械的道德输出和单纯的价值传递,以为思政课就可以完成立德的任务,专业课融入思政内容就消解了专业课教育,影响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和效果。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因共同的育人目标而协同起来,但不同的专业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政教师则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因此,二者按照工作职能又分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对彼此的学科内容知之甚少,造成思想认识出现偏颇。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迈入课程思政是对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误区。
3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要厘清课程思政的涵义,打破认识误区,探索二者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1)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的转换误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统性扩展。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感知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价值追求等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育人目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语序的位置调整,而是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彼此相加。要打破这个误区,自觉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教学的再设计,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2)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单纯融入专业课程的误区,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相融。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的嵌入式融合,是生态重构,是隐形教育而不是显性教育。首先,专业教师要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的融入立足在学科的范围,改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隔离,避免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避免课程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要放眼学科层面,揭开学科知识蕴含的精神价值,将立德与求知内在统一,做到深度融合。其次,专业教师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章节知识的契合点。教师要结合课程性质、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思政元素与课程之间建立内在融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遵守思政与专业相长的原则,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厘清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要素综合分析,提炼出本学科、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规范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思想性、价值性表现出来,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实现有效融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再次,专业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多引入现实、学生身边、鲜活的例子为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励学生做深入研究。
(3)要打破课程思政是对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彰顯。课程思政是将教师在专业教育中忽略了的育人向度进行深度挖掘。这丝毫不会影响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消解,相反是对育人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实际教学中,有一种思想是教师把立德浅显地解释成是机械的道德输出和单纯的价值传递,以为思政课就可以完成立德的任务;专业课融入思政内容就消解了专业课教育,影响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和效果。如果正确处理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做到“润物无声”式的融入,“思政”与“专业”就会彼此相长。“思政就像一把‘盐’,融合如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可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受益,达到教育功效”。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中,只有消除这种误解,才能发挥课程“1+1>2”的整体育人效果。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也只有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共同携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育人育才才能有机融合。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中,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性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正确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涵义,充分认识二者协同育人的现实必要性,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德育为先。利用其互补的优势形成育人合力,打破思想藩篱,走出实践误区,增强育人的协同效应,解答新时代的新命题。
参考文献
[1]陈媛,蒙良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四联四通”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20,(08).
[2]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
[3]刘承功.抓住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点[J].思想政治教育,2020,(10).
[4]戴航.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南方农机,2020,(05).
[5]石玉荣,梅传忠,耿建,等.新时代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
[6]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
[7]梅强.以点引线、以线带面[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