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何处寻?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x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说个真事。我女婿在东北修过高铁,给我带回两盒高丽参,放两年了,最近说给用了吧,再放过期了。用后,留了个白铁盒子。我看那白铁皮起明发亮,比街上做烟囱的铁皮好多了。盒不大,小一尺的样子。我觉得扔垃圾箱可惜了,就专门跑到街上送给做烟囱的师傅,想着在他手中,把盒子剪开,肯定还有用场。师傅看了说,没用的,比你这还好的,我都不要。弄得我好尴尬,白送人也不领情哟!
  事后回想,觉得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实在太多了。你到各处的垃圾箱去看看吧,好多仍然可以用的东西都扔了。大到旧家具,小到剩衣服,品种很多。那年街坊拆迁,有的人家把整套的碗碟瓷器都扔了,看着真是心疼。还有旧门窗上的玻璃,现在收废品的不要,只能故意打碎让运垃圾的运走。可不管是瓷器还是玻璃,从原料开采到加工为成品,中间多少人力物力呀!其实这种暴殄天物的行为,每天都在大量地发生着,我提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比如满世界的塑料袋,随处可见的一次性用品,如筷子呀,饭盒呀等等。我们老是抱怨这世界越来越污染了,水也不净了,山也不绿了,空气质量也差了,却很少有人想想,我们人类,是不是对大自然索取的太多太多了。大自然不会说话,她只能用她特殊的方式来诉说自己遭受的伤害。比如极端天气,比如沙尘暴,比如由于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啸,比如逐渐枯竭的资源,比如日渐恶劣的环境......
  人类要生存发展,免不了向自然索取。从钻木取火到航天飞机,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的确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和享受。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个平衡的度,过犹不及,离平衡度远了,大自然就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
  解决之道是循环经济。有一阵子对循环经济提得很响,最近不知何故又“哑火”了。“哑火”就是有瓶颈,瓶颈就是投入产出比不对等,说白了就是经济效益不够吸引市场的关注,不够吸引企业的眼球。有瓶颈就要有人抓,在关键环节上舍得投入,对此只靠市场只靠企业是做不成的,还得依靠政府依靠国家的投入。拿大家都头疼的白色污染来说。我所在的城市,有几个大超市,曾经有过“限塑令”,说是不再使用塑料袋,用了收费,但形同虚设。没有了带提襻儿的,可筒状的随便撕。再说到集贸市场,现在谁还掂篮子去买菜?商贩们准备了各式的塑料袋,包你满意。也有不少舆论呼吁停止使用塑料袋,但收效甚微。原因呢,当然是供求关系上的平衡,也就是说群众需要,方便嘛!因为方便就听之任之,眼下就是这个状况。是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呢?当然不是。政府出面,在循环经济上大做文章,我以为是可以解决的,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已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上海,现在正在有计划地实行垃圾分类,正在由试点走向全面立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已进入二审,其主旨走的就是循环经济的路子。
  循环经济说到底就是废物再生,如此既减少了环境污染,也节省了自然资源。拿白色污染来说,塑料袋回收后,集中起来,再回炉完全可以二次利用。这里的关键是不能单算小的成本账,因为算小账,的确没什么利润;但要算环境资源,算生态文明的大账,那就不单单是一点小利所能比的,这时,政府就要出面,给予适当的补贴,使之能够循环起来,让相关企业有利可图。政府着眼从宏观,考虑生态文明;企业落脚在微观,爱财有道利于社会,这样循环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还有个路子,那就是厂家回收。我在的城市原来有个啤酒厂,生意红火,那些年回收啤酒瓶,做得很好。一个啤酒瓶,能卖两毛钱,回收及时,是个好法子。可现在不少做啤酒的企业甚至大企业,都不愿再用玻璃瓶了,铝制的易拉罐,好看又方便,但它是一次性的。浪费的铝资源,就忽略不计了?生产企業能否回收包装材料以再循环生产使用?
  结束这篇小文时,忽然又看到了堆在客厅里的那十几个茶叶筒,大的小的,方的圆的,花红柳绿的。扔了可惜,留之无用。我想,这筒子盛过茶叶不假,但茶叶多数还有一层包装,也就是说,这些形状各异的茶叶筒,经过简单的消毒,完全可以新生。可是给谁呢?白送,也可以,只要你不是把它扔到垃圾堆里,还能让它复活。我笑了,苦笑。
其他文献
2018年8月4日,“大师”张宝胜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0岁。“大师”张宝胜的来由,1991年出版的《超人张宝胜》述之甚详:1957年夏天,江苏南京市郊一户沈姓人家傍晚饭后正在聊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一个蓝色火球从天而降,窜入屋内来回旋转。“啪嗒”一声之后,火球熄灭。隔年沈家生下一个不到2公斤的瘦小男孩,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抚养,孩子被送给一对辽宁夫妻,几经辗转后改名张宝胜。  成年后的张宝胜是
期刊
官场曾有“59岁现象”的说法。到了59岁,退休指日可待,职位没什么上升空间了,有些人认为“有权不用,过时作废”,因此私欲膨胀,调整人生航向,把心思用在为自己大搞“经济建设”上面去。自然,最后的结果还是逃不脱“伸手必被捉”的铁律,大捞一把安度晚年的幻夢破灭了,在监狱里苦度余生倒成了凄惨的现实。  抱有这种侥幸心理的人,以前固然不少见,在反腐力度偌大的今天,依然不乏其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日前报
期刊
近年来,“注水”电视剧,备受广大观众诟病与吐槽。有媒体说,纵观当下国产电视剧市场,“注水”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常态。  本世纪初,国内多数电视剧还在20集左右。短短几年间,电视剧像打了激素一般猛增到30集以上。据《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国产电视剧平均单部集数,连年拉长———2011年30集,2013年超过35集,2015年已突破40集。时至今日,都市剧大都在50集以上,古装剧基本在6
期刊
我国晚清那位名声、权位都颇为显赫的曾国藩,由衷崇尚和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可以想见,那境界,蒸蒸日上,生气勃勃,仅有美中不足之感,却无顶峰败落之虞。正因为如此,他曾奏请朝廷,将自己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的两顶官帽,分一顶给别人;同治三年,两顶官帽之上又封爵位,因此他实感惶恐不安。于是,两年之后,55岁的他,索性请求解除自己的一切职务,并注销爵位,仅以退休人员的身份,“留营维系军心”。  作为身
期刊
有句话叫“久病成医”,一些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觉得:一个人病得久了,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知道应该怎样去对付,难道不是“成医”了吗?  然而,生活却告诉我们:“久病”之人完全可能出现另一种心态。  有个熟人患高血压、高血脂十多年了,一日不吃药,头就发晕,眼睛发黑;然而,熟人天天大口喝酒、大碗吃肉,一点也不忌口。我提醒他注意饮食,以防意外,熟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吃了、喝了,随他什么时候死;
期刊
脸是一部读不透的大书。  人生是从读脸开始的。幼儿偎在父母怀里,读妈妈的脸,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读爸爸的脸,慈祥中有威严;小少年入学,读老师的脸,感到知识的甘甜;青年步入社会,读形形色色的脸,体会了道路坎坷,人情冷暖。  鲁迅先生说:“一阔脸就变。”数年前,一位小学教师到我家“请教”一篇稿,说教了一辈子书,不过是个教书先生没意思,想当宣传干事,领导叫他写篇调查报告———这很像考卷,成败在此一举。既
期刊
某次与朋友聚会,在乡下公安派出所当民警的A先生说起一件“趣事”。  A先生说,事情发生在多年前,执法部门权力比较“宽泛”的年代。那天,他们派出所为了完成“创收”任务,来到国道上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结果,在一辆外地轿车的后备厢里,发现了一条珍贵的野生蛇。吃惯了山珍野味的所长是识货的,不由分说,将这条难得的山珍扣下,挥挥手让轿车去了。  不料,那辆轿车上坐的也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投诉电话打到当地纠风
期刊
一般来讲,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当个人身份、身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就成为变异人了。或者说,这时候的人就脱离了人的本身、本质、本来面目,变成另外一种物体,当然不是什么“超人”“外星人”。他们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但在多数人的眼里,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人了。  然而,人,终究是要还原为人的。  那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还原为人,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人才像个人呢?  (一)在自然情
期刊
三十九岁生日,是几个曾在工作上帮带过的“小年轻儿”吵着要给我过的。自觉已入中年,何必如年轻人一样鄭重其事地再“装嫩过生日”?然而,聚会、小酌、漫谈、送花、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全套流程下来,我已乐在其中,恍若回到童年。猛地发现,是这帮小家伙,帮我唤醒了内心尘封许久的那份天真,倍感美好。  生日过后,才回老家。母亲佝偻着下厨,说要给我补上她亲手擀的长寿面。面条筋道、柔长,佐以腊肉、白菜、豆腐原汤卤,
期刊
鲁迅是一位收藏大家,除了书籍,他最大宗的藏品就是版画。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中国新兴版画作品达2100余幅,201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收藏了1677件作品。  可以说,版画(木刻)情结伴随着鲁迅整个文学生涯。他从童年起就收藏过木刻插图版《山海经》,并影描过整本的《荡寇志》木刻画;在日本留学时,他翻译的书籍的封面就使用了版画;“五四”后,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编辑《莽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