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d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一位收藏大家,除了书籍,他最大宗的藏品就是版画。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中国新兴版画作品达2100余幅,201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收藏了1677件作品。
  可以说,版画(木刻)情结伴随着鲁迅整个文学生涯。他从童年起就收藏过木刻插图版《山海经》,并影描过整本的《荡寇志》木刻画;在日本留学时,他翻译的书籍的封面就使用了版画;“五四”后,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编辑《莽原》等书刊,更加有意识地收集版画作为插图。1928年,鲁迅定居上海后,更是热衷于倡导新兴版画运动,除了自己大量收藏版画精品外,还积极筹资出版版画集(如《近代木刻选集》两种、《新俄画集》),组织青年版画社团(如朝花社),举办木刻讲习会,举办大型版画展(如1930年10月的《世界作家版画展览会》,去世前11天还去光顾的“全国木刻流动展”)。如果说,鲁迅早期、前期对版画尚处于喜爱、欣赏的层面,那么,后期的鲁迅作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他是站在革命、进步、文明的立场上,自觉运用这一“刚健质朴的文艺”为民族解放事业服务,版画堪为左翼文艺的一支劲旅。
  在众多的外国版画家和繁复的版画作品中,鲁迅最为钟情、最为推崇的是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及其作品。
  1867年,珂勒惠支出生于德国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从小便具有了反叛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14岁即开始学习绘画,后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奠定了她成为版画家的基础。她的作品如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充满着悲伤和凄惨的情绪和反抗精神,以艺术与良知之光照亮了那个幽暗的时代。恰如罗曼·罗兰所说:“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她的版画艺术让第三帝国失去了重量。鲁迅颇为赞同德国诗人亚斐那留斯的这一评析:“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是阴郁的,虽然都在坚决的动弹,集中于强韧的力量,这艺术是统一而单纯的———非常之逼人。”
  在现代中国,最早发现珂勒惠支并将其作品引入中国的是鲁迅。其高度的思想力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引起了鲁迅的重视,遂产生了搜集珂勒惠支原拓版画的念头。查鲁迅日记:1930年7月15日,他收到了从德国购买的珂勒惠支版画《织工暴动》《母与子》等;1931年5月24日,他托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购买珂勒惠支版画原作12幅,且有珂勒惠支亲笔签名。据统计,鲁迅收藏有珂勒惠支的画册7种、版画拓件17幅。1936年,鲁迅扶病自费编印出版了《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亲自设计版面、撰写序言,扉页上写明“有人翻印,功德无量”。据说,这一中文版的画册是鲁迅作为给珂勒惠支70岁生日的礼物。鲁迅在序言中高度评价珂勒惠支:“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又对攻击给她以辩护。”
  鲁迅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论及自己何以倾慕和推崇珂勒惠支的版画,他说:“从这些版画中,看见了别一种人,虽然并非英雄,却可以亲近,同情,而且愈看,也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珂勒惠支作品中所刻画的“别一种人”,大致是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如《死神、母亲和孩子》)、骨瘦如柴的儿童(《抱着孩子的母亲》)、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穷人(《死者攫住一个女人》)、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平民(《起义》),这些作品既与当年纳粹张扬的审美风格相悖,也为当时大部分艺术家所不屑,但鲁迅则认为:珂勒惠支版画所撷取的题材及其所昭示的意涵,正是“现实社会的魂魄”,“实在还有更光明、更伟大的事业在它的前面”。
  1931年9月20日,鲁迅在《北斗》杂志创刊号上刊登了珂勒惠支木刻组画《战争》之一《牺牲》,这是他介绍珂勒惠支的第一幅版画作品到中国来,旋即引发巨大反响。因为这是鲁迅为纪念柔石等“左联”五烈士而特意选刊的。据考证:柔石等人罹难后,鲁迅曾特意致函珂勒惠支,恳请她创作一幅烈士被害情形的版画作为纪念。珂勒惠支回函称,鉴于没有看到真实的情形,且对中国较为生疏,难以承诺(但她在一封国际知名人士连署的抗议信上签了名)。于是乎,鲁迅“只得送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個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纪念”。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与鲁迅的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北斗》刊出珂勒惠支的《牺牲》,对沉默而沉睡的“无声的中国”,不啻一声振聋发聩的巨雷,它雄辩地印证了:像珂勒惠支这般呐喊与反抗的版画,“这实在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鲁迅研究者钱理群说得好:“珂勒惠支的版画与鲁迅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这是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的伟大生命的融合,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男性与同样强有力的女性的融合,是真正具有震撼力的。”这一论断精辟地诠释了东西方两位同时代大家灵犀相通、鼓桴相应的心理契合。鲁迅的文字与珂勒惠支的版画将作为人类精神遗产的瑰宝彪炳史册!
  珂勒惠支/图《自画像》
其他文献
小时候读普希金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特别讨厌那个老太婆。她向金鱼要了木盆又要木房子,还不想做渔妇,想做贵妇人,做了贵夫人又想做女皇,做了女皇还想做海上女霸王。结果金鱼什么都没说,摆了摆尾巴消失在大海里。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又恢复了住泥棚、用破木盆的普通渔妇的生活———真是大快人心!当时年龄小,只觉得老太婆招人恨,并不能看出童话故事有什么宏大意旨。不惑之年时再读这个故事,突然就在脑海里冒出一个词—
期刊
2018年8月4日,“大师”张宝胜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0岁。“大师”张宝胜的来由,1991年出版的《超人张宝胜》述之甚详:1957年夏天,江苏南京市郊一户沈姓人家傍晚饭后正在聊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一个蓝色火球从天而降,窜入屋内来回旋转。“啪嗒”一声之后,火球熄灭。隔年沈家生下一个不到2公斤的瘦小男孩,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抚养,孩子被送给一对辽宁夫妻,几经辗转后改名张宝胜。  成年后的张宝胜是
期刊
官场曾有“59岁现象”的说法。到了59岁,退休指日可待,职位没什么上升空间了,有些人认为“有权不用,过时作废”,因此私欲膨胀,调整人生航向,把心思用在为自己大搞“经济建设”上面去。自然,最后的结果还是逃不脱“伸手必被捉”的铁律,大捞一把安度晚年的幻夢破灭了,在监狱里苦度余生倒成了凄惨的现实。  抱有这种侥幸心理的人,以前固然不少见,在反腐力度偌大的今天,依然不乏其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日前报
期刊
近年来,“注水”电视剧,备受广大观众诟病与吐槽。有媒体说,纵观当下国产电视剧市场,“注水”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常态。  本世纪初,国内多数电视剧还在20集左右。短短几年间,电视剧像打了激素一般猛增到30集以上。据《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国产电视剧平均单部集数,连年拉长———2011年30集,2013年超过35集,2015年已突破40集。时至今日,都市剧大都在50集以上,古装剧基本在6
期刊
我国晚清那位名声、权位都颇为显赫的曾国藩,由衷崇尚和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可以想见,那境界,蒸蒸日上,生气勃勃,仅有美中不足之感,却无顶峰败落之虞。正因为如此,他曾奏请朝廷,将自己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的两顶官帽,分一顶给别人;同治三年,两顶官帽之上又封爵位,因此他实感惶恐不安。于是,两年之后,55岁的他,索性请求解除自己的一切职务,并注销爵位,仅以退休人员的身份,“留营维系军心”。  作为身
期刊
有句话叫“久病成医”,一些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觉得:一个人病得久了,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知道应该怎样去对付,难道不是“成医”了吗?  然而,生活却告诉我们:“久病”之人完全可能出现另一种心态。  有个熟人患高血压、高血脂十多年了,一日不吃药,头就发晕,眼睛发黑;然而,熟人天天大口喝酒、大碗吃肉,一点也不忌口。我提醒他注意饮食,以防意外,熟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吃了、喝了,随他什么时候死;
期刊
脸是一部读不透的大书。  人生是从读脸开始的。幼儿偎在父母怀里,读妈妈的脸,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读爸爸的脸,慈祥中有威严;小少年入学,读老师的脸,感到知识的甘甜;青年步入社会,读形形色色的脸,体会了道路坎坷,人情冷暖。  鲁迅先生说:“一阔脸就变。”数年前,一位小学教师到我家“请教”一篇稿,说教了一辈子书,不过是个教书先生没意思,想当宣传干事,领导叫他写篇调查报告———这很像考卷,成败在此一举。既
期刊
某次与朋友聚会,在乡下公安派出所当民警的A先生说起一件“趣事”。  A先生说,事情发生在多年前,执法部门权力比较“宽泛”的年代。那天,他们派出所为了完成“创收”任务,来到国道上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结果,在一辆外地轿车的后备厢里,发现了一条珍贵的野生蛇。吃惯了山珍野味的所长是识货的,不由分说,将这条难得的山珍扣下,挥挥手让轿车去了。  不料,那辆轿车上坐的也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投诉电话打到当地纠风
期刊
一般来讲,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当个人身份、身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就成为变异人了。或者说,这时候的人就脱离了人的本身、本质、本来面目,变成另外一种物体,当然不是什么“超人”“外星人”。他们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但在多数人的眼里,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人了。  然而,人,终究是要还原为人的。  那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还原为人,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人才像个人呢?  (一)在自然情
期刊
三十九岁生日,是几个曾在工作上帮带过的“小年轻儿”吵着要给我过的。自觉已入中年,何必如年轻人一样鄭重其事地再“装嫩过生日”?然而,聚会、小酌、漫谈、送花、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全套流程下来,我已乐在其中,恍若回到童年。猛地发现,是这帮小家伙,帮我唤醒了内心尘封许久的那份天真,倍感美好。  生日过后,才回老家。母亲佝偻着下厨,说要给我补上她亲手擀的长寿面。面条筋道、柔长,佐以腊肉、白菜、豆腐原汤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