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为什么要自杀?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此文之时,又快要到诗人海子的纪念日了。不论一些煽情的人怎样美化,一个人选择了自杀,总归是人生的悲剧。因为,自杀是与人的生命相违背的。人的生活是什么?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自行选择结束生命进程,而且是在这样的青春妙龄里,总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不排除人确实有自杀倾向性格的因素,然而,人的生命历程如果按照自然进程,应该会选择活下去,而不是选择结束生命,除非生命的因素,受到了外来的严重干扰。
  最近有一些媒体对诗人海子作了许多详细的报道,逐渐还原了海子的身世:出生在安徽贫困山区,5岁上学,15岁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一个神童。据说,这个山村至今仍然只有海子一个人考上了北京大学这样的中国顶级大学。据说,海子当年自杀之后,他的父母让三个弟弟全部辍学了。因为父母看不到上大学的意义。然而,问题可能正在于海子的家庭教育。海子是那样超凡脱俗吗?其实,当年他成为家乡第一个,至今也仍然是唯一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时,海子的父母是极其高兴,极其荣耀的,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几天没有睡好。考上北京大学的海子,自然也是志得意满。回家时不时给家人带来一些新鲜的、昂贵的礼物。海子自杀之后,他的父母又用了十几年时间才把心理调适过来,承认与接受了这个事实。海子其实是很想通过中国人习惯了的那种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这也是他的父母替他选择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极其容易从政的专业的内在原因。可惜的是,海子并不是称职的法律人才。他的天赋与潜质都表明他是一个超凡的诗人。他更适合的专业是哲学、文学类,而不是法律。因此,北大法律系毕业的海子并没有从政,也没有去当律师,而是选择了当一个普通的教师。在1989年前后,已经是诗人与哲思人才日暮途穷之时。海子的诗写得好,但是,除了极少数人有几句廉价的赞美之外,对于他来说仍然是一无所有。海子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而且选择了山海关这个远离繁华的地方。
  如果仅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海子从小被当成神童,不到5岁就上学,即使与他相差二、三岁的弟弟,印象中也没有机会与他在一起玩。童年的海子为了满足父母与老师们一点点荣耀、开心与面子而背诵过圣人语录。15岁不到的海子被高考送到了北京大学,直到毕业还不到19岁,这个本来应该只是高中毕业的岁数,身心尚且还停留在少年儿童之时的海子,被抛弃到了社会的大潮中,那时海子心理已经满是残缺。被损掉了童年的海子,其实内心深处仍然是抱有对童年的执着。这是一种心结,是错过了就无法弥补的心结。因为,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
  人们肯定注意到了,海子的诗作大多充满了农业元素。比如他那篇最有名的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的童年是最接近自然的。海子的诗作包含了这样多的农业元素,其实正是他童年缺失的自然回馈。人在童年有所失,在流失过去之后会有一种顽强的补偿心理。因此,如果你家里不小心出了一个天才或者早慧儿童,不要急着去开发他的智力,不要过早地把他送到学校,更不要把他的天赋四处去炫耀,以满足自己一时的、浅薄的虚荣心,而是要耐心地注视着这个生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他需要有玩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与自己的同龄人一起玩耍。他在某方面的卓越的表现,常常正是以他其他方面的缺失为代价的。早熟的孩子易得病。这种病,主要是心理与人格上的。海子在自己20多岁时选择自杀,也许他感觉到了自己再活下去就不够完美,就会感受到生命无穷无尽的寂寞,感觉到自己这一生的无聊与无奈。海子如果不在那么早就考上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万人瞩目的大学,即使考上也不读完全与自己气质天赋不相符合的法律专业,那么,海子也许会是另一种人生。
  海子自杀之后,父母很快由极其荣耀,变得极其沮丧、极其悲伤,并且果断中断其他几个孩子的学业,使得后面几个孩子的最高学历只到高中毕业,甚至还有小学毕业的。父母宁愿要一个靠体力谋生的世俗的孩子,也不要一个有北大荣耀却选择自杀的孩子。这一点从传宗接代,过平庸世俗生活的角度来看,似乎是对的。作为农村的孩子,他的父母要看到的只是一点世俗的快乐。人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常常造就不同的人生。海子的选择,也许正是他对幸福理解的结果。他的尘世的幸福破灭了,或许对于诗人来说,离开尘世才是他要追求的幸福。而自杀时选择卧轨,似乎这是一种告别方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他在暗示世人,他要选择离开这个尘世。或许,正如佛教所说,人生悲苦,只有脱离尘世,寂灭为乐?人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然而,不幸的是,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自小关心孩子的只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好把孩子的生命历程给打乱了。
  想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欲望满足则无聊,而人生就在这痛苦和无聊中徘徊。能够忍受这痛苦或者无聊的活下来了,不能够忍受痛苦或者无聊的如海子,自杀了。海子的死,不过如此而已。
  (许锡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著有《追寻教育的真諦》《教育良知守望》等。)
其他文献
摘要:2018年推介阅读的书单有《野草》《从王熙凤到波托西》《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乡关何处》《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夜航》《小王子》等,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言说风格、富有个性和学理的解读、富含真理真情的文字、透视未来的超越性等,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引领读者思索并感悟作品价值。  关键词:书单作品价值阅读视角  灯下检点,旧籍新刊。过眼不少,成绩有限。老眼昏花,不敢偷懒。
期刊
初识“三叶草”,缘于我受邀担任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项目评审。这项由深圳市委、市政府创设的文化基金,旨在为深圳文化事业,尤其是公益文化的发展提供基金资助及补充保障。恰逢深圳读书月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阅读”的文化项目应接不暇,而在近百份的申请报告中,我注意到了有着鲜明“亲子阅读”标签的“三叶草”。  其实,在当时接踵而至的深圳民间阅读推广组织中,“三叶草”并非开创者,也不是唯一侧重亲子阅
期刊
摘要:快乐课堂所主张的快乐,旨在改变学习过程本身,使得学习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为了学习的结果,而是为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而进行:既有理性而沉静的思考,启人心智;又有感性而热烈的碰撞,动人心扉。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接力里,帮助学生积累快乐的因子,积淀快乐的人生。  关键词:快乐做主人快乐课堂快乐人生  快乐课堂,首先是指儿童的课堂。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期刊
摘 要: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教育只有指向人的幸福,指向杰出的人,才会培育源源不断的人才。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一个个生命体而言,教育就是浪漫,就是温馨,就是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教育童话的创作
期刊
摘 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师范生要“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和合作的技能”。教师语言是师范生专业发展领域的必修课程,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深入推进师范院校教师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以问卷的形式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进行调查,可以分析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程 课堂教学 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语文教育”(PPZY201
期刊
摘 要:非遗艺术为民族文化之酵母。为建设有根的艺术教育,可秉持童年创意美学,创建非遗工坊,打造项目课程。全力推进 “极简化思维”“近距离体验”“情境式对话”“创意式表现”教学,精简内容,打破固态,拓展思维,变化形式,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剪纸课堂教学。  关键词:童年创意美学 属我化 非遗工坊 剪纸 项目课程  非遗艺术为民族文化之酵母。我们要建设有根的艺术教育,必须守本创新,化旧为新。为此,我校创立
期刊
这些人,是作家、画家、出版人、教育者、学者、公益人;  这些人,活跃在这个国家文化、艺术、教育、出版、公益事业的第一线;  这些人,跟“三叶草”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的缘分与连接;  ……  在这个十年的节点,我们采访了熟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鼓励和助推“三叶草”的各界知名人士,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在你眼中,“三叶草”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2.你第一次认识“三叶草”是在什么时候?  3.
期刊
摘 要:吴非的教育专著《不跪着教书》聚焦一线教育的各个方面、点点细节,既有对送礼乱象、教师粗鄙行为金刚怒目式的批判,惹人深思;亦有对独立思考的培养、教学风格的形成、情真意切的呼唤,振聋发聩;还有对培育自尊、涵养阅读循循善诱式的叮咛,声声入耳。在纷乱的教育现象下,拨乱反正,思想深邃,教人回归教育常态。  关键词:《不跪着读书》 读后感 教育现象  翻开一本书,我总习惯于先摸摸作者的“底气”。  “吴
期刊
摘 要:散文因其体裁的独特性,会带给学生一定的理解困难。如何有效进行散文教学值得思考。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提出教学主张:以“文眼”为突破口,把握作品整体结构;以“欣赏景物”为切入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以“语言表达”为关注点,品味散文语言艺术。  关键词:散文教学 结构 情感 语言  所谓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因其“真情实感”,所以大家爱读;因其“
期刊
摘 要:传统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相分离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有先天的缺陷,因此,有必要探索“临床式”的职前教师教育方式,使学生兼具理论的“思考力”和实践的“行动力”。三年的试验表明,运用课堂观察表进行科学规范的课堂观察可以成为“思考力”向“行动力”转化的桥梁。以师范生通识课程“有效教学”为例,其课堂观察有模拟课堂观察、随堂观察等六种形式,基本过程主要包括编制课堂观察表、课堂观察准备、实施课堂观察、分享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