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EBV感染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1例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血清铁蛋白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可溶性CD25明显升高,血清EBV DNA定量检测升高,肝肾功能、凝血、血脂等均异常。骨髓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脾切除标本示脾脏体积增大,结构破坏,白髓萎缩,红髓增生,但不形成肿块,髓索及髓窦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2、CD5、CD7较多细胞阳性,CD4、CD8部分细胞阳性,CD56、Granzyme B、TCRαβ散在细胞阳性,CD20、TCRγδ阴性,Ki-67约40%细胞阳性。原位杂交示EBER阳性。

结论

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及多器官受累,形态学上以轻~中度异型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诊断上要综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V感染情况。

其他文献
心脏电生理历经30年的历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来说,导管消融几乎无不能及,但未来5~10年是该领域的平台期。期间的电生理发展应聚焦于基础电生理培训、规范导管消融技术操作、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路径的探索、重视预防性策略研究。
"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迄今已走过7个年度。2018年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相关专家遴选出我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10大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检测和导管消融的最新研究,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的新策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治疗的新技术、新突破,希氏-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的新进展,围术期抗菌治疗的新依据,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新分类,心脏骤停相关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愿与同道们共同讨论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动态,探索最新的
束室旁路(FVP)是Mahaim纤维的少见类型。束室旁路可合并其他类型的旁路和心动过速。束室旁路也可合并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特别是有PRKAG2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原积累性心肌病时,其体表心电图表现和电生理特征常有别于典型FVP且预后较差。本文将从解剖、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特征,合并多旁路、合并其他类型心动过速、PRKAG2心脏综合征与FVP及外科手术获得性FVP等方面进行讨论。
失同步心力衰竭(DHF)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约30%无反应,近期微小RNA(miRNA)相关研究为其发生机制与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信息。一方面,DHF发生的病理变化与某些miRNA特别是心脏特异性miRNA相关,这些miRNA参与了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及心肌纤维化等,并在CRT后参与这些病理变化的逆转;另一方面,由于特异性与左心室壁张力(即CRT的作用靶点)相关,miRNA可能在将来对C
目的目前临床指南均采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作为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然而基于此标准植入ICD的患者,获得恰当治疗率极低,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患者进行分析,寻找其他临床相关指标,筛选出IC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更高危患者。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ICD/心脏再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系统基于右心房-左心室间期(RAS-LVS)自动优化单左心室起搏房室间期(AVI)实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算法。方法入选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CRTⅠA类适应证并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11例,延长AVI后测定RAS-LVS,基于该间期在超声心动图下优化单左心室起搏的AVI,比较术前及术后间期优化后主
目的旨在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入选自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具有永久起搏适应证的SSS患者100例,根据P波时限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和无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通过随机分组软件分为无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A组)、无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1 891例,其中1 346例起源于VOT及邻近结构[右心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窦、左心室流出道(LVOT)、二尖瓣主动脉瓣连接区(AMC)及心大静脉远端(DGCV)移行区],仅44
目的阐述冷冻球囊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过程中,改变左、右侧肺静脉消融顺序对术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17年1月~2017年5月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按入选时间顺序将患者依次分为对照组(以左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56例)和实验组(以右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34例)。对照组行冷冻消融时,首先行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治疗,再行右侧肺静脉冷冻
目的探讨患者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导线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这些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植入器械类型,初次导线植入时间、拔除导线总数、拔除右心房导线数目、拔除右心室导线数目,拔除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线数目,拔除左心室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