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过程中肺静脉消融顺序对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elyns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阐述冷冻球囊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过程中,改变左、右侧肺静脉消融顺序对术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17年1月~2017年5月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按入选时间顺序将患者依次分为对照组(以左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56例)和实验组(以右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34例)。对照组行冷冻消融时,首先行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治疗,再行右侧肺静脉冷冻消融;实验组首先行右侧肺静脉冷冻消融,后对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两组术中均记录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基础心率、术中参数(冷冻消融时间、冷冻次数)及迷走神经反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左心房内径、心功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前基线心率及术后心率变化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于术中消融左上肺静脉后球囊复温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5例,实验组1例首先消融右侧肺静脉,后于首次消融左上肺静脉后、球囊复温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两组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对2.94%,P=0.004)。

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过程中,首先对左上肺静脉进行消融常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然而首先对右上肺静脉进行消融,可以显著减少消融左上肺静脉时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其他文献
通过起搏器功能和不同起搏部位避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是不衰的话题。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应能使心室起搏依赖伴有心脏收缩功能降低的患者获益。无导线起搏器及非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两者的结合亦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同在,针对经静脉植入左心室导线失败及术后无反应的患者可进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研究。希望可穿戴式除颤器尽快能在国内常规应用,并进一步推广使
目的探讨脊神经在颈部迷走神经刺激(VNS)诱发犬心房颤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14只杂种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神经刺激(SCS)组和脊神经阻滞(SCB)组,各7只。SCS组给予脊髓T1~T2水平90%的阈电压刺激,SCB组于T2~T3水平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两组犬于基线期、VNS期、SCS期和SCS/SCB+VNS期测定有效不应期(ERP)、不应期离散度(dERP)和房颤诱发情况,并记录基线
心脏电生理历经30年的历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来说,导管消融几乎无不能及,但未来5~10年是该领域的平台期。期间的电生理发展应聚焦于基础电生理培训、规范导管消融技术操作、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路径的探索、重视预防性策略研究。
"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迄今已走过7个年度。2018年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相关专家遴选出我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10大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检测和导管消融的最新研究,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的新策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治疗的新技术、新突破,希氏-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的新进展,围术期抗菌治疗的新依据,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新分类,心脏骤停相关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愿与同道们共同讨论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动态,探索最新的
束室旁路(FVP)是Mahaim纤维的少见类型。束室旁路可合并其他类型的旁路和心动过速。束室旁路也可合并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特别是有PRKAG2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原积累性心肌病时,其体表心电图表现和电生理特征常有别于典型FVP且预后较差。本文将从解剖、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特征,合并多旁路、合并其他类型心动过速、PRKAG2心脏综合征与FVP及外科手术获得性FVP等方面进行讨论。
失同步心力衰竭(DHF)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约30%无反应,近期微小RNA(miRNA)相关研究为其发生机制与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信息。一方面,DHF发生的病理变化与某些miRNA特别是心脏特异性miRNA相关,这些miRNA参与了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及心肌纤维化等,并在CRT后参与这些病理变化的逆转;另一方面,由于特异性与左心室壁张力(即CRT的作用靶点)相关,miRNA可能在将来对C
目的目前临床指南均采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作为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然而基于此标准植入ICD的患者,获得恰当治疗率极低,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患者进行分析,寻找其他临床相关指标,筛选出IC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更高危患者。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ICD/心脏再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系统基于右心房-左心室间期(RAS-LVS)自动优化单左心室起搏房室间期(AVI)实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算法。方法入选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CRTⅠA类适应证并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11例,延长AVI后测定RAS-LVS,基于该间期在超声心动图下优化单左心室起搏的AVI,比较术前及术后间期优化后主
目的旨在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入选自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具有永久起搏适应证的SSS患者100例,根据P波时限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和无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通过随机分组软件分为无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A组)、无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1 891例,其中1 346例起源于VOT及邻近结构[右心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窦、左心室流出道(LVOT)、二尖瓣主动脉瓣连接区(AMC)及心大静脉远端(DGCV)移行区],仅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