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感的缺失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认同是人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追求和需要,而认同感的缺失则会使人陷入孤独的境地。小说中埃德娜的独立意识觉醒,在那个男权社会里既无法得到同性姐妹的认同,也没有得到异性恋人的认同。正是这种认同感的缺失,使埃德娜陷入孤独的深渊,最终令她惧怕的大海成了她释放自己情感的栖身之处。
  关键词:认同感;缺失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103-02
  
  小说《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讲述的是处在19世纪末的一位女性独立意识觉醒并不断地为自己的个体独立去努力的故事。女主人公埃德娜是富商蓬德里埃的妻子,但婚后她却一直生活在压抑的婚姻生活里。一年夏天,在避暑胜地格兰德岛上的渡假改变了她的命运。在那里,她的一些埋藏已久的内心情感和独立意识渐渐觉醒了。但是这种觉醒的意识并没有给埃德娜的命运带来好的转变。相反,小说却以埃德娜葬身海底为结局。故事这样的安排并非偶然,因为像埃德娜这样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逃脱不被认同的命运,而恰恰是这种认同感的缺失使她陷入了孤独的深渊,最终投身大海。
  埃德娜这个故事人物无法被人认同与这个作品在那个时代不能被接受是同病相怜的。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在大部分男人眼里,女人只是一种专属他们的物品,是没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可言的,更谈不上追求自由。而作为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女性,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样的一种社会态度,她们安心地听从丈夫的安排,悉心照料孩子。小说中阿黛尔小姐就是这个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独自的思想和灵魂,这也就是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清,也正是这些自由独立的个体群居在一起逐渐演变才组成了这个社会,因此,人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正是这种社会性使人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也在需要不断追求社会的认同和周围人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人心灵深处所需要的一种感情和精神上依托。然而在那个时代,在世人眼中,女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谈不上什么独立和自由。埃德娜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觉醒了,她违背丈夫的意愿,努力去追寻独立和自由,追求艺术和经济独立。这种对传统的挑战是艰难的,正如小说中芮芝小姐对埃德娜说过的一句话“你称自己是艺术家!夫人,您有那么多的虚饰。艺术家必须具有勇敢的灵魂,敢于挑战,敢于否定。”[1]这是她劝告埃德娜的一席话,但是,这句话也恰巧道出了身处那个时代的女性要追求自我实现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埃德娜苦苦追寻别人的认同,她却陷入孤独的境界。
  阿黛尔小姐和芮芝小姐是埃德娜最好的同性朋友,但是阿黛尔并没有给埃德娜太多的支持。阿黛尔是一个克里奥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尽情地扮演着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自得其乐,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埃德娜的那种对女性独立和自由的追求。当埃德娜告诉阿黛尔,她绝不会为孩子或者为任何人放弃自己时,两个人因意见分歧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两个女人似乎不理解彼此,也似乎在说着不同的语言。芮芝小姐是一位对艺术充满热情和追求的人,她对埃德娜的觉醒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芮芝小姐的首次亮相即引起了埃德娜内心汹涌的波澜。芮芝小姐的琴声唤起了埃德娜艺术追求的热情。在罗伯特杳无音讯以后,她的感情世界出现了一片空白。于是,她开始寻找芮芝小姐,也是找寻具有艺术潜能的自我,“没有什么比得上拜望芮芝小姐更能平息她纷乱的思绪。只有这位个性并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用她超凡入圣的音乐触及到她的灵魂深处,将它放飞。”[1]芮芝小姐也喜欢与埃德娜交往,因为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女人,只有埃德娜可以理解她。第一次芮芝为埃德娜演奏之后即说“你是唯一值得听我演奏的人”[3]。芮芝凭借自己追求艺术的经验去鼓励埃德娜“飞越传统偏见的平庸世界”[4],同时告诫她“必须有坚强的翅膀”[5]。芮芝小姐那种对艺术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埃德娜,但是这种支持仅限于对艺术上的追求,对于艺术之外的东西,芮芝小姐根本无法给埃德娜以启蒙和认同,而只能是自己明哲保身,独自过着隐居的日子。
  根据柏拉图精神恋爱理论,精神恋爱是异性之间交往的最高层次。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追寻那么一个可以认可和理解自己的异性爱人,埃德娜也是如此。无论是觉醒之前还是之后,她都曾经把那种心灵深处所需要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依托寄托在异性身上。但是这种梦想却一次次地破灭了。在这个男权社会,把希望寄托在异性身上也是可悲的。结婚之前,埃德娜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充满幻想。但是婚后她发现自己变成了莱昂斯的专属品。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维多利亚社会,莱昂斯被赋予了对家庭的统治权利。他掌控一切,包括自己的妻子埃德娜。他把妻子看作是一件值钱的私人财产,想占有她,就像占有他所购买的其他物品一样。在小说的第一章,当莱昂斯看到埃德娜泡澡晒得很黑的样子,便“仔细看着他的妻子,就像查看自己一件受到某些损坏的贵重财物一样。”莱昂斯常常抱怨埃德娜对孩子照顾不周,因为这个,埃德娜经常一个人哭泣。莱昂斯对埃德娜追求艺术也非常不满,因为埃德娜违背了一个家庭主妇所被期望扮演的角色。埃德娜对家庭生活的漠视,对每周接待应酬的抵触,都让莱昂斯更加地担心埃德娜的行为对他的社会地位的负面影响而并不担心妻子的个人感受。尽管他很看中对埃德娜的占有,但一旦她属于了他,而且他对她的占有不太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就不在乎她的个体存在,反而扮演起对立角色,反对她通过艺术实现自我。如果婚姻是不幸的,那么罗伯特的出现给埃德娜带来了无限的希望。罗伯特是一个很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是一个很开朗和开放的青年,他支持埃德娜去尝试一些她不敢尝试的东西,比如去游泳。他也支持埃德娜去追求艺术。罗伯特的真实、理解和支持唤醒了埃德娜内心真实的爱,他与埃德娜的恋爱关系唤醒了埃德娜对性的渴望,加速了埃德娜的自我觉醒进程。另一方面,罗伯特又是一个受传统道德影响与束缚的人,面对埃德娜的爱恋,他根本无法打破世俗的约束,真正地去接受她,更不可能去爱她。罗伯特无情地将埃德娜一次又一次的抛弃是造成埃德娜命运悲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埃德娜知道了罗伯特对她的爱意,她不顾社会反对而乐意接受他时,她一厢情愿地认为罗伯特比以前更有勇气,已准备好要与她肩并肩地面对种种困难。但令埃德娜失望的是,罗伯特认为他们的梦想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向社会规范和准则妥协了。他留下一纸“再见了——因为我爱你”[6],弃埃德娜而去。罗伯特的认可和理解无法坚持到最后。罗伯特走后,埃德娜又一次被笼罩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只是偶尔出去拜访几位老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向她大献殷勤的阿罗宾,并开始经常和他成双成对地出现在赛马场上。但是阿罗宾对她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他只是埃德娜在孤独脆弱之际用来排泄其心灵孤独的替身。阿罗宾无法理解埃德娜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更无法与她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埃德娜还是寄希望于罗伯特,直到罗伯特留了一张纸条给她之后再次离开。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作者将埃德娜的死亡刻画得很朦胧,如梦境一般。一颗孤独的灵魂就这样沉睡海底。小说中的大海是大自然的化身,充满诱惑的大海反映了埃德娜心里波涛汹涌的热情和追求,同时大海在促进埃德娜的觉醒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哈代的小说《还乡》中的宿命论一样,尤台莎没有走出那个荒原,埃德娜最终在追求社会认同失败之后也葬身大海深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逃避,而是埃德娜选择了一种她自己信任的结束孤独的方式,那就是回归自然,相信大自然博大的胸怀足以接受这一颗世间孤独的灵魂。
  
  注释:
  [1][2][3][4][5][6]凯特·肖邦.觉醒[M].文忠强贾淑勤等译.南宁:漓江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李桂梅.女性解放与女性主体性意识[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4(4):49.
  [2]Chopin K.The awakening[M].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9:7:16:7:34:42—46:87:138:140:146:142.
  
  (责任编校:李亚绒)
其他文献
摘 要: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封乱世战争中的杰出劝降信,笔者通过时代背景、收信双方角色定位、人情心理等角度分析丘迟文章中的劝说技巧,这对于我们解读文本以及练习写作都有一定裨益。  关键词:丘迟;与陈伯之书;陈伯之;时代背景;身份差异;人情心理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06-02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凡六百余字,历来评论颇丰,不仅有从语言特色、用典用
期刊
摘 要:宗教改革以及科技革命改变了历史,人类开始了自己未知的精神空白,个人中心逐渐成为谎言与欲望,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被吊销了,人类精神肉体异化的历程开始了,笔者在文中浅显叙述了自己的一些关于启蒙与人的异化的理解。   关键词:启蒙;人的异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52-02    在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第三章提到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即我们
期刊
摘 要:虹影的很多作品中有对中国文革、饥荒等历史的独特书写。她以其独特的“个人记忆”完成了对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公众记忆”的突破与解构。本文着重以《孔雀的叫喊》、《饥饿的女儿》等作品为例对虹影的历史叙述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公众记忆;个人记忆;历史叙述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50-02    曹文轩在《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中指出:“一般意义
期刊
摘 要:《论语》对中国古代士人人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供了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范式,而中国古代士人对这一理想人格范式表现出一种另类的模式化认同:“兼济”与“独善”。   关键词:《论语》;士人;理想人格;仁;礼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36-02    作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启蒙读物,《论语》赋予无数代人坚定的精神信仰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使得中国历史上名人
期刊
摘 要: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它为人类打开了选择的可能性”,是一个“乐观的”“行动的学说”,并把存在主义称为一种人道主义。笔者试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对萨特的人道主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存在;自由选择;行动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54-03    萨特的存在主义由于把人看作一种“
期刊
摘 要:指示现象对分析语言交际中话轮转接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论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并且为语言习得和各阶层语言的社会差异研究提供了—个新的视角。人们已经对指示语的各种基本属性,如指示性、主观性、语境依赖性以及相对性等进行了很多研究。笔者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讨论指示现象的自我中心性。  关键词:指示现象;基本属性;自我中心性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66-
期刊
摘 要:审美文化不仅是一种具有审美的表意或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或样态,也是一种具有美学与文化阐释功能的研究方法。而作为一种方法论,其三个特征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都留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这在魏晋之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和深刻。笔者从自然、忘言、诗意这三个方面对应审美文化研究方法的三个特征,并做出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审美文化解读。  关键词:诗意田园;自然;忘言;人格美;精神家园  文章编号:97
期刊
摘 要:《苔沟村纪事》截取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片段:从四清运动到改革开放再到九十年代陕西一个普通农村的人际关系变化,生动曲折地反映和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用农民的语言和农民的立场,直白朴素地讲述主人公的命运起伏,在人物的矛盾发展中记录社会变迁的进程,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反映人物命运的转化。所以,《苔沟村纪事》是小说,也是历史。   关键词:苔沟村纪事;陕西文学;王稳年   文章编号:978-7-8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为一个独特的族群—拉祜族已经意识到该族群文化认同感的传承对于该族群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与该族群语言活力的关系至关重要。笔者试图分析拉祜族文化认同感与其语言活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族群;文化认同;语言活力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71-03    一、族群与民族的区别  林耀华先生曾就族群与民族做过详细的探讨,他认为当
期刊
摘 要:《神鹏与署争斗的故事》是纳西东巴经中的一则神话,在当今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这则神话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这则神话的本身进行深度阐述,其中包括解题和与此神话相对应的仪式介绍以及神话内容的概括;第二部分则是由此反映出的古纳西人的自然观对当今社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神鹏与署争斗的故事;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