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它为人类打开了选择的可能性”,是一个“乐观的”“行动的学说”,并把存在主义称为一种人道主义。笔者试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对萨特的人道主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存在;自由选择;行动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54-03
  
  萨特的存在主义由于把人看作一种“虚无”,因而“曾被指责为鼓励人们对人生采取无所作为的绝望态度”;也由于它强调人可以而且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未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因而也被指责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悲观的哲学。针对这些责难,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它为人类打开了选择的可能性”,是一个“乐观的”,“行动的学说”,并由此把存在主义称为一种人道主义。笔者试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对萨特的人道主义进行阐述。
  一、起——关心“人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其他哲学往往从“世界”着眼,而存在主义则把“人”作为思考的焦点,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人是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也有这样的表述,“世界就是人,人的深处就是世界。”他认为哲学应该表现关于人的真理。加缪则说“判断人值不值得活着,就是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以上这些话,集中反映了存在主义如下的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人的存在是主体性的,一切其他存在都是从属性的,世界上一切其他事物的存在都取决于个人的存在。第二,世界其他事物的存在统一于个人的存在,个人存在是世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他们强调,离开了个人,世界上万事万物就失去了联系,就失去了统一,就是一堆杂乱的、说不上是什么的东西,只有人的存在,才把世界上杂乱无章的东西联系起来,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在存在主义者那里,“发现人”,“探究人”,“关心人的价值”是他们的中心任务。
  而“人”一直是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希腊的普罗塔戈拉的一句名言“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的尺度”。歌德也曾说过,“人类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我们不认识任何世界,除非它对人有关系;我们也不需要任何艺术,除非它是对人的关系的摹仿。”
  表面上看来,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都以“人”为基点,貌似契合。实际上,这两者是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方向相反的射线。人道主义肯定人的价值,推崇人性的崇高;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雨果说“人是自由的天使,光明的巨人”,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慷慨无私地把自己的美献给所有人,出于救人而结婚,并且用善良的举动——送水给卡西莫多——以德报怨,深深感动了卡西莫多那个迟钝、枯寂的心灵,促成了其觉醒。冉阿让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改恶从善的理想化英雄,体现了他主张的人性能够淘汰污秽而不断自我完善的人道主义观点。而存在主义认为“人面对着人的非人性”,人渺小孱弱、猥琐低能、微不足道、人的存在不过是“荒诞”。在《恶心》中,萨特通过主人公罗康丹之口,宣称“人活在世界上是多余的”,“永生永世都是多余的”,人不过是“一堆柔软的、怪模怪样的形体,乱七八糟,赤裸裸——一种可怕的猥亵的赤裸”,“我们这些人都在这里又吃又喝来保存我们宝贵的生命,实际上我们没有、丝毫没有任何生存的理由”,人的存在无聊透顶,“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你反胃,晕头转向,这就是恶心”。
  二、承——肯定“人”的自由选择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通过对意识的描述推论出人的绝对自由,把自由抬高到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人就是自由本身”的观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首先否定了上帝造人,进而否定先天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从而推论出他的自由观,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本身。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应该勇敢地去设计自己的未来,自由地去创造自己的本质。他认为英雄和懦夫不是天生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是这样阐述的:
  首先,由于人是绝对自由的,不被任何东西限制和决定,也不能依赖于任何东西,他只能而且必须依靠自我选择才能存在;必须自己谋划未来,自己设计自己,通过自我选择才能确定自己的本质。《墙》中的伊比埃塔选择过宁死不屈,也选择了玩弄敌人,出于保护的心理却造成了实际上出卖战友的举动,他的本质就是他的一系列自由选择决定的结果。《禁闭》中的三个鬼魂之所以堕入地狱,就是因为他们生前选择了“恶”,选择了犯罪。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他们用自己的自由意志,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决定了他们“恶”的行为和本质。
  其次,正因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任何东西都限制不了他的自由选择,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因为只有他才能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定夺。而且,他应该知道,他在模铸自己时,也模铸了他人,因为他在选择时,“总是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不然就会给别人造成不良影响。在加缪的《客人》中,校长达鲁在决定要罪犯自己选择自己生活之路的时候,他实际上也为罪犯做出了选择。罪犯最后选择了死亡,选择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罪行,而不是满怀恐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虽然存在主义也肯定人的自由选择,但这与人道主义的自由选择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自由”不过是人处于荒诞的境地中被迫作出的进退两难的选择,它实际上意味着“选择的自主”而已,萨特还说“它毫无支撑点”,“一切都没有根据”,只能“听凭自己的本能”去选择,反正都要受制于荒诞的命运。后者却是一种理性的行动,比如卢梭说“自由即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要”,弥尔顿也说“真正的自由和理性是双胞胎”。
  三、转——“世界虚无,人生荒诞”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人与世界的遭遇中便会产生荒诞”,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和人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因此人对现实充满恐惧,最严重的是人的存在本身具有了根本的荒诞性,不仅世界不合理,而且存在本身也变得毫无理由了。
  在萨特的《墙》中,主人公伊比埃塔无疑就生活在荒诞的世界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以及必死的命运,他宁死不屈,主观上处之泰然,并且以玩弄的心态说战友格里藏在墓地里。他清楚格里躲在郊外的兄弟家,料想敌人在墓地搜索之后肯定暴跳如雷。然而事实是敌人在墓地里找到了格里,伊比埃塔却从鬼门关逃了出来。等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禁不住“狂笑起来,笑声如嚎哭一样凄厉”。他本意是牺牲自己,保护同志,结果却是出卖了同志,变成了“叛徒”,整个斗争过程一下子失去了意义,变得不可理喻。面对死亡,一切信仰都不再具有意义,他不供出格里,不是因为“友谊”,起先是觉得格里对西班牙“更有用”,随后又认为这仅仅是由于他的“固执”,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比另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即使是生命本身也不值得过分留恋,生命终究是要消亡的。他由此破了生与死之“墙”,玩笑成了事实,合理的推断成了荒谬的现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由于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死,人生就是一种向死的被动存在;并且人与人之间互相视为“对象物”,“他人即地狱”,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可能的,世界是荒诞的。而传统的人道主义虽然也发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但更多的是看到人和环境的一致,即人能适应环境,支配环境,比如洛克所说“人能君临自然”,雪莱的“支配自然该是人天赋的特性”。在人际关系方面,传统的人道主义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一致,至少是可以达到和谐一致,正如蒲伯所说:“爱自我和爱社会合而为一。”英国作家亨利·葛罗夫也说,“人性有两条行动准则:爱己并爱人。一条叫人不忘一己的利益,另一条叫人竭力扶助追求一己利益的他人。”甚至车尔尼雪夫斯基都倡导“合理的利己主义”,说“只须稍加留意那些表现为大公无私的行为和感情,我们便可以看到,它们的基础依然是那种关于个人利益、个人快乐、个人福利的思想,即依然是称作利己主义的情感。”
  四、合——“行动”的重要性,置之死地而后生
  存在先于本质,因此人的本质要由自己的行动来决定,正如萨特所说“现实只存在于行动之中”。一个人,不是别的,只是自我设计,只存在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除了全部行动,除了生命,就一无所有。这种“行动”观念促使人们敢于谋划自己的未来,即使面对着荒诞的世界和渺茫的前途,总要迈出一步,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主义。在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中就表现了这种行动的观点。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科林斯王,死后降入地狱,天帝罚他推一块巨石上山,每当快要到达山顶时巨石便滚落下来,如此反复。西西弗斯知道自己面对的荒诞的现实——永远不能成功,但他没有停止,而是反复推石,用自己的行动勇敢地挑战这种无理性的惩罚。虽然到头来徒劳无功,但是西西弗斯进行的挣扎和反抗却有着行动的意义——过程远比结果重要的多。
  另外在《鼠疫》中,当奥兰的一所城市突然暴发了鼠疫,灾难来临之后,很多人失去了自主,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希望能够有上帝出来拯救他们。而里厄医生则站出来告诉大家,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人最后只能自我拯救,只有具有自我意识和敢于担当的人才能拯救自己,拯救城市。里厄医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范,他把死视为一种体验和认识,在死亡意识中感受到一切皆空,唯有自己是真实的,进而使自己摆脱世俗关系的束缚,把自己与他人、社会区别开来,从而避免了麻木不仁和沉沦。他用自己的行动把死亡引向最终超越的不可能,把死亡视为实现人生必不可少的阶段,视为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加以承受,就真正形成了对死亡的“自由”和“自觉”,从而不再因为死而陷入极度的恐惧和焦虑中,而是去正视死亡,把死亡自觉承受下来,进一步用行动自由地展现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自由地选择自己富有价值的人生。
  “行动”是存在主义中不可或缺的人道主义内涵。人道主义十分重视行动,启蒙运动以后尤其明显。伏尔泰说,“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象火光总是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不过,人道主义的行动是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而存在主义的行动有时候表现出一种无望的挣扎。
  总的来说,存在主义有继承人道主义的方面,尤其是二战后,存在主义者的著作和言论越来越带上明显的人道主义色彩。他们开始强调“博爱”,要求“所有人的团结”;他们提出“尊重别人的自由”,提出“保卫一切人的自由”;强调对社会的责任,如萨特所说,“人注定是自由的,因而他肩负着整个世界的重担;他要对世界,也要对作为存在方式的自己负责”。存在主义以关注人为起点,肯定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指出世界的荒诞,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尤其是行动,使得拥有自由选择权利的人,能够直面眼前的荒诞世界,以最后的归宿“死”为前景来作为自我实现的鞭策,重新发现生命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因为在死亡面前,人只能背水一战,才能开辟出真正的生存之地,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存在主义中人道主义色彩的最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萨特.存在与虚无[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赵润利)
其他文献
全國政协委员厉以宁3月6日在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  中国现在正处在转型阶段,就是说,要从原来把速度和数量放在主要位置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率和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方式。所以我们的结构性改革问题一直在进行之中,如果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转型的阶段,那首先要问:难道结构性调整已经结束了吗?没有结束。而且即使经济在运行中不是像过去那样有一个V字型下去再上来,或者U型的下去再上来,现在不可能是这样
期刊
全國人大代表孔晓艳3月4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区域性股权市场更加接地气,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中小微企业,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现在被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体系,明确了监管和交易指导,更有利于这一市场的规范发展。此外,相比资本市场其他板块,区域性股权市场主要服务于本省或直辖市,门槛相对更低,服务手段更综合,更适应小微企业的需求,通常地方政府对当地小微企业还有很多鼓励和扶持政策,
期刊
全國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3月5日在全国“两会”首场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中国经济现阶段的情况是总供给充分,物价上涨压力不大,总需求略有不足。在我看来货币政策主要任务是调结构,要适度放缓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因为供给过快会积累金融风险,所以今年提出M2和社会 融资增速稍有下降是很好的。
期刊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证券交易所监事长潘学先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法制工作机构会同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在下一步证券法修改中,研究论证增补有关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制度,建立健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制度基础。建议增补有关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的主要理由是:现行证券法未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纳入“视野”; 股市异常波动给系统性风险防范提出了“立法”需求;同时,中央經济工作会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3月2日在全国“两会”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房产税试点应該加快立法,先动起来,找到各方能够接受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再进行优化。房产税不会改变城镇化进程带给中心城市的红利和房价稳健上涨的趋势,但是可以帮助房价实现更平滑,降低房价上涨的斜率,帮助房地产业更为稳健发展,它对房价的影响更多是遏制肆无忌惮的炒作。
期刊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3月12日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  去年与环保部制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的实施方案,准备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險。该方案出台以后,对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环境治理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希望能够早日落地。目前中国已在30个省区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包括重金属、印染、化工等行业。去年“环责险”收入是2.8亿元左右,提供风险保障260多亿元。
期刊
摘 要: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封乱世战争中的杰出劝降信,笔者通过时代背景、收信双方角色定位、人情心理等角度分析丘迟文章中的劝说技巧,这对于我们解读文本以及练习写作都有一定裨益。  关键词:丘迟;与陈伯之书;陈伯之;时代背景;身份差异;人情心理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06-02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凡六百余字,历来评论颇丰,不仅有从语言特色、用典用
期刊
摘 要:宗教改革以及科技革命改变了历史,人类开始了自己未知的精神空白,个人中心逐渐成为谎言与欲望,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被吊销了,人类精神肉体异化的历程开始了,笔者在文中浅显叙述了自己的一些关于启蒙与人的异化的理解。   关键词:启蒙;人的异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52-02    在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第三章提到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即我们
期刊
摘 要:虹影的很多作品中有对中国文革、饥荒等历史的独特书写。她以其独特的“个人记忆”完成了对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公众记忆”的突破与解构。本文着重以《孔雀的叫喊》、《饥饿的女儿》等作品为例对虹影的历史叙述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公众记忆;个人记忆;历史叙述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50-02    曹文轩在《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中指出:“一般意义
期刊
摘 要:《论语》对中国古代士人人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供了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范式,而中国古代士人对这一理想人格范式表现出一种另类的模式化认同:“兼济”与“独善”。   关键词:《论语》;士人;理想人格;仁;礼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36-02    作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启蒙读物,《论语》赋予无数代人坚定的精神信仰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使得中国历史上名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