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岗敬业。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群体,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加强师德教育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如何加强师德教育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当前,高职教育的定位目标是尽可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人才。从我们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学生的素质难以与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提并论,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表面上看只是成绩上的差异,其实质上潜伏着非智力因素的弊病,有的人求知欲甚低,有的人缺乏刻苦精神,有的人对自己不负责任,有的人缺乏自制力等,这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一些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身上的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尽管从社会层面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对教师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收入相对较低、承担科研项目不多、获得政府基金资助很少、教学任务繁重、出国访问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不多等,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师德下滑,表现在敬业精神不高、使命意识不强、治学态度不浓、榜样力量不够、工作积极性下降等方面,因此加强师德教育已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师德教育的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就是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教师更为重要。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性,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具体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传输给学生的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地点是学校,工作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生产建设管理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由于高职教育目标、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已经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要用爱垒起爱岗敬业的基石。只有教育和激发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爱,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对自己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是要尊重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不能粗暴地教育和管理,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他们才会从内心乐于接受教育;二是要对学生富有爱心,把学生当做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学生服务;三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四是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寻找人生的坐标,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其次,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热爱自己所在系部、学校。学校为我们教师施展才能提供了平台,学校是一个由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集体,从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位教师都离不开系部、学校这个集体,我们需要从群体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需要博采众长,需要接受其他教师的意见和指点,来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要将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关心学校的发展,理解学校的困难是暂时的,保持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一致性,在学校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爱岗敬业,通过个人奋斗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思想,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丰富学科知识,才能业务精通,也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误人子弟。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理论前沿,学习理论知识,还应经常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主人翁的态度承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任务,不断地研究思考,将学校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的需求、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开发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
三、 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机制
1. 高职院校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是形成敬业精神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职业的自豪感主要来源于职业所带来的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热爱这个职业和岗位,也才能愿意接受这个职业道德对自己的约束。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参照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从法律上保证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收入,提增了教师的职业优越感。在学校的具体管理中,经济收入的分配、评优晋级是否向第一线教师倾斜,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是否有话语权等,直接使教师体会到学院对教师岗位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
2. 健全的考评和奖惩制度是形成敬业精神的外在推动力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创优评优活动,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导向和示范作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的监督制度,有利于防止和纠正教师的失德行为。对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和重奖,把教师师德考评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鼓励爱岗敬业。
3.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是形成敬业精神的基础保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专业知识的丰富,业务能力的提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也容易取得成绩,也促进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一、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当前,高职教育的定位目标是尽可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人才。从我们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学生的素质难以与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提并论,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表面上看只是成绩上的差异,其实质上潜伏着非智力因素的弊病,有的人求知欲甚低,有的人缺乏刻苦精神,有的人对自己不负责任,有的人缺乏自制力等,这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一些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身上的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尽管从社会层面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对教师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收入相对较低、承担科研项目不多、获得政府基金资助很少、教学任务繁重、出国访问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不多等,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师德下滑,表现在敬业精神不高、使命意识不强、治学态度不浓、榜样力量不够、工作积极性下降等方面,因此加强师德教育已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师德教育的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就是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教师更为重要。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性,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具体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传输给学生的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地点是学校,工作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生产建设管理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由于高职教育目标、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已经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要用爱垒起爱岗敬业的基石。只有教育和激发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爱,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对自己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是要尊重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不能粗暴地教育和管理,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他们才会从内心乐于接受教育;二是要对学生富有爱心,把学生当做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学生服务;三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四是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寻找人生的坐标,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其次,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热爱自己所在系部、学校。学校为我们教师施展才能提供了平台,学校是一个由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集体,从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位教师都离不开系部、学校这个集体,我们需要从群体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需要博采众长,需要接受其他教师的意见和指点,来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要将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关心学校的发展,理解学校的困难是暂时的,保持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一致性,在学校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爱岗敬业,通过个人奋斗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思想,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丰富学科知识,才能业务精通,也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误人子弟。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理论前沿,学习理论知识,还应经常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主人翁的态度承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任务,不断地研究思考,将学校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的需求、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开发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
三、 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机制
1. 高职院校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是形成敬业精神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职业的自豪感主要来源于职业所带来的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热爱这个职业和岗位,也才能愿意接受这个职业道德对自己的约束。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参照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从法律上保证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收入,提增了教师的职业优越感。在学校的具体管理中,经济收入的分配、评优晋级是否向第一线教师倾斜,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是否有话语权等,直接使教师体会到学院对教师岗位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
2. 健全的考评和奖惩制度是形成敬业精神的外在推动力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创优评优活动,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导向和示范作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的监督制度,有利于防止和纠正教师的失德行为。对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和重奖,把教师师德考评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鼓励爱岗敬业。
3.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是形成敬业精神的基础保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专业知识的丰富,业务能力的提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也容易取得成绩,也促进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