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它指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进行问题设计、规划学习操作、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文本语言及形象,体验感悟文本情感及思想,运用和拓展文本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方式。
一、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教师的角色应从以往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感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凸现出来,学生的学习仍处在被动的状态上。因此,在教学上我尝试着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我尝试让学生把讲读的三篇课文选择其一作为自己重点学习的内容,先进行自学之后选择与自己学习内容相同的同学自愿结合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学习的目标,分头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个人或小组学习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其目的是把选择的权力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特长、喜好、兴趣、疑惑和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偏离学习轨道时,教师去导一下,扶一把,做一名“学习超市”的“导学员”,为语文探究式学习奠定基础,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 多层面的具体操作,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保证
(一) 探究文本的语言形象,重在感知理解
很多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作家创造的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文学艺术世界,其最表层的是字、词、句、段、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不同风格的语言、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本隐于字和字面之后的深刻含义的基础。
(二) 探究文本的思想情感,重在体验感悟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字里行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 探究相关背景,体验文本情感。教材中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内容或人物,感悟其思想情感会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学生对总理的为人、总理的事迹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事件都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难以感受十里长街人们痛别总理的悲痛心情,难以与文本、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在查询中了解到总理曾亲自乘坐公共汽车体察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感受到总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了解到总理在百忙中亲自去十三陵水库劳动,感受到总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学生通过探究资料,了解背景,为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2. 探究相关问题,感悟人文内涵。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问题,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三) 探究文本的拓展整合,重在积累运用
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要使学生逐渐形成其言语能力,必须适当拓展教材,整合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文化积淀。
1. 向课外阅读拓展,注重积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们只有把教材作为“例子”,在学习这个“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阅读向课外拓展。
2. 向自主写作拓展,注重运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学习语言的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其中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表现之一。在探究式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向自主写作拓展。
3. 向实际生活拓展,注重实践。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向实际生活拓展,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新课标为语文学习指明了方向,新的课程环境为语文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多层面的具体操作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保证。
(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红桥中心小学)
一、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教师的角色应从以往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感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凸现出来,学生的学习仍处在被动的状态上。因此,在教学上我尝试着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我尝试让学生把讲读的三篇课文选择其一作为自己重点学习的内容,先进行自学之后选择与自己学习内容相同的同学自愿结合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学习的目标,分头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个人或小组学习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其目的是把选择的权力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特长、喜好、兴趣、疑惑和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偏离学习轨道时,教师去导一下,扶一把,做一名“学习超市”的“导学员”,为语文探究式学习奠定基础,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 多层面的具体操作,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保证
(一) 探究文本的语言形象,重在感知理解
很多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作家创造的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文学艺术世界,其最表层的是字、词、句、段、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不同风格的语言、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本隐于字和字面之后的深刻含义的基础。
(二) 探究文本的思想情感,重在体验感悟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字里行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 探究相关背景,体验文本情感。教材中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内容或人物,感悟其思想情感会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学生对总理的为人、总理的事迹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事件都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难以感受十里长街人们痛别总理的悲痛心情,难以与文本、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在查询中了解到总理曾亲自乘坐公共汽车体察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感受到总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了解到总理在百忙中亲自去十三陵水库劳动,感受到总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学生通过探究资料,了解背景,为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2. 探究相关问题,感悟人文内涵。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问题,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三) 探究文本的拓展整合,重在积累运用
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要使学生逐渐形成其言语能力,必须适当拓展教材,整合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文化积淀。
1. 向课外阅读拓展,注重积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们只有把教材作为“例子”,在学习这个“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阅读向课外拓展。
2. 向自主写作拓展,注重运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学习语言的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其中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表现之一。在探究式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向自主写作拓展。
3. 向实际生活拓展,注重实践。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向实际生活拓展,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新课标为语文学习指明了方向,新的课程环境为语文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多层面的具体操作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保证。
(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红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