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主人公安德的自述,这个故事发生在来自外星的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50年前,毫无还手之力的人类节节败退,上千万人死于浩劫。要不是传奇英雄梅泽·拉克姆在关键时刻出人意料地力挽狂澜,人类几乎惨遭灭绝。他们就从那时候起为抵御虫族的卷土重来做准备。而国际舰队认定,这个星球的希望是那些绝顶聪明的孩子。
国际舰队在太空中建立了战斗学院和指挥学院,培训经过选拔的天才儿童的指挥能力、决断意志、战斗勇气和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指挥官必须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使得敌人难以捉摸。安德,正是被认为拥有超凡天才的“那个人”。战斗学院的格拉夫上校对他说,“世界需要你,你为此出生。”而如果他成功了,一定会被人类奉为英雄。
如果我是个孩子,或许会在导演加文·胡德讨好的目光中沾沾自喜地挺起胸膛来。可惜我不再是了,所以有太多的问题令我困惑:安德的父母对3个孩子完全没有影响。安德的姐姐一再出现,同时他的哥哥彼得几乎消失了。另外他姐姐为什么会有个如此暧昧的名字:瓦伦蒂(Valentine,情人)?
安德很早熟,心思比同龄人复杂,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他们。但大战在即,我们只看到他不断组队参加零重力室的模拟战斗游戏。他固然算得上奇计百出,然而这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把戏。来到指挥学院之后,当梅泽·拉克姆用虫族的战略、战术来训练他的指挥能力,他才算走上了正轨。这两段所占的时间比例与对完成任务的重要程度刚好颠倒,也许是导演认为少年观众对前者更感兴趣吧。
在据说是毕业考试的“模拟”战争游戏中,安德以牺牲整支舰队的代价赢得胜利。既然不过是游戏,一切代价都可以接受。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
安德远超常人的品质究竟是什么?哥哥彼得的军事才能不在他之下,一度也被认为是“那个人”,后来却被弃用了,理由是他太过残忍。这其实是说不太过去的,尽管出自于无意,安德最后的战术事实上也极其残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国际舰队需要的是一个战术天马行空、情绪却能自控的人。因为这是一场无法退出的游戏,情绪失控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回过头来看,按这部电影的逻辑,孩子胜过成人之处,除了他们对新的动态反应更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用游戏眼光看世界。成人因为无法将现实看作游戏,放不下得失考量。而恰好这一次,越是当作游戏越能获得现实的胜利。
《安德的游戏》原著是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姑且简称“奥斯卡”)的名作之一。“奥斯卡”二十多次获雨果奖、星云奖提名,6次问鼎。《安德的游戏》及续集《死者代言人》都将这两个最受科幻界瞩目的大奖收入囊中,贡献率达到了三分之二。“奥斯卡”的江湖地位正是靠安德确立下来的。
在小说中安德对虫族有特殊领悟,可以呼应电影开头那一句“当我对敌人的理解深刻到足以击败他时,我同样也爱他”。而格拉夫上校为自己辩护的话则是十足十的美国腔调: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未来所有的战争。所谓“先发制人”是也。
顺便提一句,“奥斯卡”是个痛恨同性恋的人。因此《安德的游戏》在美国上映后遭到一些同志群体抵制。电影公司不得不撇清电影与原作者这一立场毫无关系。事实上在小说中,“虫族”的原文是“bugger”,正是同性恋者的意思。
《星际旅行》
(Star Trek,1966 -)
雨果奖原本就有“戏剧表现”类别。像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银翼杀手》、卡梅隆的《终结者2》、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等,都曾获得这一奖项。已有12部(不算电视剧)的最长寿的系列科幻电影之一《星际旅行》更是拿奖拿到手软了。
《第六感》(The Sixth Sense,1999,107分钟)
星云奖则有“剧本”类别。奈特·沙马兰的《第六感》、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安德鲁·斯坦顿的《机器人瓦力》剧本都曾获奖。事实上这两个奖项经常重合。例如伍迪·艾伦的《傻瓜大闹科学城》、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这两个例子应该是奇幻而不是科幻)。
国际舰队在太空中建立了战斗学院和指挥学院,培训经过选拔的天才儿童的指挥能力、决断意志、战斗勇气和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指挥官必须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使得敌人难以捉摸。安德,正是被认为拥有超凡天才的“那个人”。战斗学院的格拉夫上校对他说,“世界需要你,你为此出生。”而如果他成功了,一定会被人类奉为英雄。
如果我是个孩子,或许会在导演加文·胡德讨好的目光中沾沾自喜地挺起胸膛来。可惜我不再是了,所以有太多的问题令我困惑:安德的父母对3个孩子完全没有影响。安德的姐姐一再出现,同时他的哥哥彼得几乎消失了。另外他姐姐为什么会有个如此暧昧的名字:瓦伦蒂(Valentine,情人)?
安德很早熟,心思比同龄人复杂,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他们。但大战在即,我们只看到他不断组队参加零重力室的模拟战斗游戏。他固然算得上奇计百出,然而这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把戏。来到指挥学院之后,当梅泽·拉克姆用虫族的战略、战术来训练他的指挥能力,他才算走上了正轨。这两段所占的时间比例与对完成任务的重要程度刚好颠倒,也许是导演认为少年观众对前者更感兴趣吧。
在据说是毕业考试的“模拟”战争游戏中,安德以牺牲整支舰队的代价赢得胜利。既然不过是游戏,一切代价都可以接受。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
安德远超常人的品质究竟是什么?哥哥彼得的军事才能不在他之下,一度也被认为是“那个人”,后来却被弃用了,理由是他太过残忍。这其实是说不太过去的,尽管出自于无意,安德最后的战术事实上也极其残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国际舰队需要的是一个战术天马行空、情绪却能自控的人。因为这是一场无法退出的游戏,情绪失控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回过头来看,按这部电影的逻辑,孩子胜过成人之处,除了他们对新的动态反应更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用游戏眼光看世界。成人因为无法将现实看作游戏,放不下得失考量。而恰好这一次,越是当作游戏越能获得现实的胜利。
《安德的游戏》原著是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姑且简称“奥斯卡”)的名作之一。“奥斯卡”二十多次获雨果奖、星云奖提名,6次问鼎。《安德的游戏》及续集《死者代言人》都将这两个最受科幻界瞩目的大奖收入囊中,贡献率达到了三分之二。“奥斯卡”的江湖地位正是靠安德确立下来的。
在小说中安德对虫族有特殊领悟,可以呼应电影开头那一句“当我对敌人的理解深刻到足以击败他时,我同样也爱他”。而格拉夫上校为自己辩护的话则是十足十的美国腔调: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未来所有的战争。所谓“先发制人”是也。
顺便提一句,“奥斯卡”是个痛恨同性恋的人。因此《安德的游戏》在美国上映后遭到一些同志群体抵制。电影公司不得不撇清电影与原作者这一立场毫无关系。事实上在小说中,“虫族”的原文是“bugger”,正是同性恋者的意思。
《星际旅行》
(Star Trek,1966 -)
雨果奖原本就有“戏剧表现”类别。像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银翼杀手》、卡梅隆的《终结者2》、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等,都曾获得这一奖项。已有12部(不算电视剧)的最长寿的系列科幻电影之一《星际旅行》更是拿奖拿到手软了。
《第六感》(The Sixth Sense,1999,107分钟)
星云奖则有“剧本”类别。奈特·沙马兰的《第六感》、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安德鲁·斯坦顿的《机器人瓦力》剧本都曾获奖。事实上这两个奖项经常重合。例如伍迪·艾伦的《傻瓜大闹科学城》、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这两个例子应该是奇幻而不是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