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姐妹花的红色故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x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期间,在出生于河南杞县的教育家和数学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杜孟模的动员下,其家族的弟妹先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尤其是杜孟模的胞妹杜宁远和堂妹杜启远、杜凌远、杜翠远,是当年延安很有名的“杜氏四姐妹”,堪称一代女杰。
  杞县杜氏双杰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双龙巷西口有座小院,是杜孟模长期居住之所,如今成为民盟开封市委传统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孟模,1904年出生,河南杞县人。1923年,他在开封二中学习期间,和同学发起成立“风俗改良社”和“读书会”,组织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进步书籍。1925年,杜孟模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一书及北京大学党史这样介绍他:杜孟模(字“宏远”)1925年由马培义介绍入团,任北京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26年初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7年上半年担任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1927年9月至12月,他在“四·一二”事变后“白色恐怖”的严峻时刻出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书记,1928年夏至1929年春再次担任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
  1931年,杜孟模从北大毕业后,长期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末,中共河南省委成立中共开封市教职员支部,杜孟模作为该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在学生中进行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杜孟模的胞妹杜宁远和堂妹杜启远、杜凌远、杜翠远,是当年延安有名的“杜氏四姐妹”。
  杜启远、杜凌远、杜翠远三姐妹是革命家杜缵曾之女,杜缵曾是杜孟模的族叔。杜缵曾出生于1897年,祖父是清朝进士,1926年在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鲁迅,他靠半工半读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先后在北平、绥远、梧州、枣庄等中学和师范任教。
  在杜孟模的影响下,1938年,杜缵曾携夫人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其4个子女相继到延安,是延安为数不多的“全家革命”家庭。杜缵曾到延安后,曾任陕甘宁边区中学和师范教师、指导员、延安大学教师、图书馆馆长,后任冀鲁豫、晋察冀边区华北新华书店资料室主任等职。1948年8月,他任长春师范学校副校长,1950年任吉林省师范学校校长,1956年8月任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校长,1989年病逝于北京。杜缵曾的哥哥杜继曾也早期参加革命,杜缵曾和杜继曾被誉为杞县“杜氏双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孟模任河南师专副校长、河南大学教授、开封市副市长、新乡师范学院副院长、民盟河南省主任委员、中央委员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副省长等职,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儿女在《我们的父亲杜孟模》一文中写道:“抗日战争期间父母带我们全家随开封高中南下继续从事教学,同时在学校组织成立了‘社会科学读书会’等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宣传科学民主思想和我党的抗日主张。他先后组织或帮助一大批学生以及他的本家弟弟妹妹几十人奔赴延安,投入民主革命与抗日民族解放的队伍。”
  大哥动员家族弟妹奔延安
  杜孟模最小的堂妹杜静远也回忆说:“大哥从北京回来开封,就立即组织和发动进步青年投身革命。他是家里的老大,很有感召力,他首先将家族里十几个弟弟、妹妹组织起来宣讲革命真理,动员他们投奔延安。在他的鼓励下家族的这十几个孩子先后奔赴延安。后来他们中出了不少共和国建国之初的重要领导。”
  杜启远、杜凌远、杜翠远三姐妹奔赴延安后,先被安排在成立不久的陕北公学学习,分在五队。这个队里一共有13名女生,当时队里除了于若木姐妹外,还有卓琳三姐妹。
  四姊妹各有所长
  杜宁远出生于1909年,曾在北平大学工学院读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5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学习,后在延安女大任教。1949年后,她任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工业教育司副司长,中国专家局副局长。1968年去世,享年59岁。
  杜启远出生于1918年,1937年考入河南医学院,同年10月入党,参加由嵇文甫、范文澜创办的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并任等职党支部委员、女生大队长,1938年2月任河南郾城话剧团党支部委员。抗战爆发后,20岁的她弃笔从戎离开家乡来到延安。她后来回忆说:“1935年底,大哥得到国民党要抓人的消息,马上通知我们迅速转移。他是长兄,他的进步思想对我们很有带动作用。我们姐妹后来去延安投身革命,都与他的影响和宣传分不开。”
  杜启远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中央秘书处干事等职。杜启远丈夫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李天佑,他16岁当连长,20岁当师长,曾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44年,杜启远和一代名将李天佑相识,1945年元旦结为伉俪,育有四子一女。杜启远的儿子李亚明在父亲的回忆录里记载:“我母亲也较早参加革命,父親和母亲可以说是一生的伴侣,父亲虽然比母亲的职位要高,可他一点也不大男子主义,他敬重母亲,对母亲的事业非常支持。”
  出生于1917的杜凌远,1936年10月在开封北仓女中学习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1月,20岁的她和其他进步青年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 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二班学习,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她被派往东北,曾任松江省宾县城区区委副书记、书记。1949年后,杜凌远调往上海工作,担任普陀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长宁区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53年夏,她调北京市委组织部工作。杜凌远的丈夫吴亮平,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红色翻译家,1930年首次将《反杜林论》全书译成中文,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36年负责接待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并担任毛泽东同斯诺谈话的翻译。
  杜粹远出生于1923年,15岁时冲破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至1945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主持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杜粹远等人都曾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历者。此后,长得端庄秀美的她在东北文工团一团、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校担任秘书。
  1953年,杜粹远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后担任副团长、艺术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参加拍摄的影片有《赵一曼》《红旗歌》和《白衣战士》等,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2019年1月7日,96岁的杜粹远去世。
  杜粹远的丈夫张平,19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21岁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50年,33岁的张平饰演电影《钢铁战士》中的男主角张志坚一炮而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大明星。后来,他扮演《小兵张嘎》中的侦察连长钟亮等荧幕硬派角色。20世纪60年代,张平成为与赵丹、于蓝齐名的大明星。1986年10月17日,69岁的张平因病去世。199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他成为126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张平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2018年5月11日,为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6周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口述历史》摄制组邀请于蓝、苏菲和杜粹远三位早年投身延安革命洪流的老艺术家进行专题拍摄。杜粹远回忆起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求学时在音乐家冼星海的指导下上课、练声,并在冼星海的指挥下和同学们一起在延河边排练,引吭高歌《黄河大合唱》的难忘往事。
其他文献
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表现,95%以上的患者在中风症状平稳后均转入家庭疗养。家属如能及时进行恰当的康复护理,则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对早日康复起到一定积极促进的作用。  心态平和 合理膳食  偏瘫老人常卧病床,心情一定十分不好,有的悲观厌世,有的会脾气暴躁。无论碰到什么情况,家人都应谅解老人的心情,加以安慰、劝说、引导,鼓励老人建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在饮食上,要根据患者不同病情,
期刊
退休之后,出于兴趣爱好和老友介绍,我加入了几个QQ群、微信群。有道是:“同道相惜”,进群之后,一帮兴趣爱好相近的天南海北的老友们聚在一起,经常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嗑,诉不完的情。虽说素昧平生,但时间长了,便也成了不见面的好朋友,于是,围绕网名的乐子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最初进群时用的网名是“唐伯虎”。因为我敬重“江南四才子”之一唐伯虎的“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
期刊
上个双休日,同学小靳约我去孤峰山闲游。停好车子后,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小路往上攀爬。几声犬吠从不远处传来,循声望去,树丛中隐约露出一片残垣断壁,一位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正坐在屋前的空地上聊天。走到近前了,那个年轻人缓缓站起,好奇地问道:“你们来这里做啥?”我说:“请别误会,我们只是随便看看。”年轻人嘟囔道:“这个地方,有啥好看的?”他虽这样说,但还是拿来两个小板凳递给我们。  坐下后,我开始打量这一老一
期刊
2012年春节后,在广州番禺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多年的黎沛基退了休,一般老人退休后用下棋、喝茶、看报纸等方式打发闲下来的日子,黎沛基却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退休生活。那段日子,黎沛基想做些事情,却又找不到方向,颇为郁闷。  拜儿子为师  黎沛基的儿子黎十一郎是个乐高资深玩家,工作之余就爱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玩乐高。儿子小时候就爱搭积木,黎沛基也喜欢和儿子一起玩。看到父亲退休后闲得发闷,黎十一郎邀请说:“老
在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伟大征程的战火纷飞岁月里,有许多英烈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土地上。受当时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后代亲朋,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还不知道该去哪里祭拜忠烈。一名唐山照相馆主10多年,倾尽家财义务为烈士寻找家属,耗资数十万,行程2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24个省市区,踏访300多所烈士陵园,拍摄6万多张烈士墓照片,为1300余名忠烈找到了回家的路。  崇拜英雄加盟寻亲  年近六旬的张红琢是唐山大地
期刊
我与胡昭衡爷爷从未谋面,他生前长期担任北京杂文学会会长,我的父亲是北京杂文学会的一员,也参加学会的一些工作,所以我打小就从父亲那里听说有这样一位老先生。  一封来信  我与胡昭衡爷爷真正的交往,只有一次。虽然只有一次,但他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智慧的老人话语中的深意,產生的“涟漪效应”,则是我多年之后才明白并感怀的。  1994年,我因病经历了两次大手术,虽然捡回一
期刊
为喜迎建党100周年,讴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6月17日下午,北京市永定镇丽景长安社区携手北科樂活堂共同举办了“喜迎建党百年华诞,共谱创城丽景风采——永定镇丽景长安社区献礼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展示了一幅百年党史长卷,从中共一大召开、遵义会议举行、红军长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等,图文并茂地完整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事记。该长卷创作历时
5月10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教育管理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协办,“第六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的第一场学术活动“周超凡学术传承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以“名老专家学术思想整理和传承”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医理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展示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水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人教司师承继教处处长曾兴水,
期刊
在上海的地铁列车的车厢里,常见到一位身穿黑衣的满头白发的老人,手持钢笔与速写本,在为乘客画像,他身旁放置着一个挎包。乘客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嗬,画得真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这位老人不简单,美术功力不浅啊。”“我天天乘地铁,就看见他在这儿画画,画了成千上万幅了,累积起来可以出一本书了。”乘客们口中赞扬的老人叫李育康,是上海光明中学的退休美术教师,今年已80多岁了。  李育康1936年生于上海
期刊
自驾游在当下人的生活中已属常态,但六旬老人长达一两个月的自驾游,确是罕见。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发在了自媒体上,不仅帮助了他人,自己又多收获了一份快乐与自信。  這个人就是我的小姨夫。他已年过花甲,却依然充满着年轻的活力。退休在家这几年,他种花养鱼,跑步游泳,研究各类美食,把老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最让我感到惊奇与羡慕的是:近两年,他经常和小姨两个人开着私家车,来一场长途“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