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候,每逢正月十五,老家都盛行着点玉米面灯盏的风俗。
玉米面灯盏其实是一种手工制作的祭祀灯具。正月十四一大早,没孝在身的人们都开始忙着做灯盏,母亲半天工夫就能做好几竹箅子灯盏。虽说简单,但还得有些窍门,不然出锅后的灯盏会笑得开了“花”。为增加面的黏性以做出不易裂碎的灯盏,母亲是很有经验的。她心里估量着,抓了一两把白面撒在一大洋瓷盆子玉米面里,搅匀,再用适量开水把面烫成黏稠而又能定型的面团团,接着做成高约四五厘米、直径约三四厘米的类似圆柱体,上底面中心用大拇指压成一个凹陷的窝窝,边缘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成环绕的起伏有致的山峰状。然后将成型的灯盏放在竹箅子上,待满后架在开水滚滚的铁锅里,捂上麦草锅盖,十几分钟就会熟的,取出后放在竹笸篮里晾凉。接着,她又从草棚里拿出几根干净的剥了丝的麻秆,用菜刀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圆棍子,再将每一根沿轴线均匀地分成四条细秆子,找些洁净雪白的棉花缠在细秆子上,然后蘸上胡麻油成了灯芯,最后在每个灯盏上底面凹陷的窝里插上一个灯芯,整个灯具就做成了。
正月十五早饭过后,母亲就开始派我给庄子里有孝在身的人(家中长辈去世而未过三周年者)送灯盏。她端着一碟子灯盏,千嘱咐万叮咛:“××家今年有孝,不能做灯盏。你快把这四个灯盏送去,快去!记着,要送到,别送错!”凡受了母亲馈赠的人家都显得格外友好热情,他们夸赞着母亲精致的灯盏,笑着说:“给你妈捎个话儿,说有心了!”还忙将几颗水果糖塞进我的衣兜里。有水果糖啊,这可是美差。我心里想着,盘算着能多送几家该多好啊!
送灯结束,我们男孩子(按村子风俗,女孩子是不能点灯的)已经等不及了,巴望着日头早点儿落山。盼望着,盼望着,远处黑乌乌的西山如一把巨手捂着太阳打哈欠的嘴巴,归巢的鸟儿叽叽喳喳,唱着催眠的摇篮曲。
点灯开始。
大哥哥一手拖着小弟弟,一手端着一碟子四个灯盏,一群又一群赶向村郊的关帝庙和山神庙。烧了香、磕了头,点燃供奉在神台上的灯盏,焦急地等待燃尽后的一丝黑烟。不多时,神台上灯火密布,如满天星辰,驱除了古庙的阴森与寒冷。起初大家往往很安静,双眸注视着哧哧燃烧的火焰,喜上眉梢,仿佛看到了平安吉祥的一年的美好光景。后来就不安分了,推推嚷嚷,蹦蹦跳跳。有胆子大的时不时地将小鞭炮点燃,偷着扔在别人的脚边,随着“啪”的一声响,吓得周围的孩子捂着耳朵,咧着嘴,哇地张口大叫。瞬间炮声和叫声混在一起,惊得庙门前酸梨树上的山雀和草丛里的呱啦鸡扑腾腾地飞了起来。也会有调皮的孩子连忙捡起脚旁的石子,使劲掷向飞走的鸟儿,随之措手顿足,唉声叹气:“气死了,差一点點!”
我最喜欢去庙里点灯,而且是一个乖孩子。可母亲曾说:“庙里是不能随随便便去的,不要有事没事就去打扰神仙的清静!”幸好趁这个机会,我去了关帝庙看看夜读春秋、神气凛然的红脸关公和墙壁上贴的《千里走单骑》的彩色画,去山神庙瞧瞧拄着拐杖的白胡须土地爷、手挥竹节鞭的山神和龇牙咧嘴的一只大灰狼等,这些都是课本和小人书里没有的。
点完庙里的灯盏,大家都急匆匆地跑回家,又拿来四个灯盏直奔向打麦场里的碌碡,据说是祈求风调雨顺。“我先来的,我先来的,你后来的!”争着、嚷着,都想把自己的灯盏放在上面点燃,然而,就那么大的一个碌碡,充其量也放不了多少。无可奈何,有的人将灯盏放在碌碡旁点了,更有不服气者竟将碌碡上的灯盏一口气吹灭,然后嗖地跑开,边跑边回头,嘻嘻哈哈地笑骂:“你 崽子霸着点,你好好点啊?!有种的你来!”惹得灯被吹灭的人在后面追赶,最后撕在一起摔跤,直至有人认输为止。前前后后吆喝声、喝彩声连成一片,偌大的麦场里成了欢乐的海洋,此起彼伏。
好“戏”看完,大家带着冲动的余劲儿,离开了打麦场,各自回家。而当我走进院子,发现粮房里早已是灯火明亮。那里有一小竹栅子麦子,旁边堆放着几尼龙袋子胡麻、油麦、黄豆和一小袋大米,屋檐下挂着十来串玉米棒子,这可是全家一年的口粮。父亲把写有“粮食满山”四个字的红字条贴在竹栅子上,再在空地上小心翼翼地点燃五个灯盏,一直守着燃尽才离开。我站在父亲旁边,好奇地问:“爸爸,怎的变成五个了?”父亲一边指着粮房里的小麦、胡麻、黄豆等农作物,一边笑着回答:“五谷丰登,五谷泛指的就是这些粮食啊!”
关上粮房门,我看见灶王爷面前已经燃着六盏灯。母亲正跪在灶火门前不停地低声祈祷:“尊贵的灶爷、家神,祈愿您保佑我家老小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我兴冲冲地端着两碟子灯盏,去给大门扇上的秦琼敬德了。两位神仙全身铠甲、手挥兵器、雄姿英发的模样常常使我着迷。“娃娃,灯灭了,你干啥着呢?那可是咱家的守门神,你可要把风堵着,千万不能再灭了!”母亲的一声喊叫让我猛地回过神来,忙把熄灭的灯盏再次点燃,最后,又若无其事地打量起他们来。记得有一次点灯时,我竟偷偷将一张白纸先后按在他们像上,硬把头像和兵器描摹了出来。也许是一个孩子的童真感化了两位门神,他们饶恕了我的“大不敬”,未给家里带来一丁点儿祸殃,却让我爱上了古人物的画像。时至今日,每每饭后茶余,或无聊之时,我常会潜意识地画些诸如门神之类的头像来自娱自乐。
不到二十分钟,门神的灯盏全部燃尽。一家之主、退休在家的父亲便催促我和他一起给天爷点灯。他拿着一个小方桌摆在院子正中心,用干净的毛巾擦了又擦,再吩咐我摆上灯盏,齐数点燃。说也巧,霎时家家院里繁星点点,闪闪发亮,一片光明,呈现出浓浓的节日气氛。话说天爷的灯盏是最多的,有十二个,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初不明其意,只神秘地认为头顶的天很大,天爷的食肠必然宽大,供奉的灯盏自然就多。长大了才懂得大人们是祈求上天的神灵保佑全家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吉祥如意,真是用心良苦。后来我有点质疑:“阴历闰年是十三个月,怎的还是十二个呢?”仔细思考一番,人们求吉祥总是成双不成单,因此不管闰年与否,天爷的灯盏总是十二个。
事毕,拔掉那些灯盏里燃余的灯芯,可以吃了,尤其是在火盆或火炉上烤过的玉米面灯盏,冒着淡淡的热气,散着浓浓的甜香,十分诱人。母亲说,吃了给神献过的东西会很吉祥的,特别是小孩子家吃了会乖爽地长一年。挑食的我没有在乎她神乎其神的话语,倒是很在乎它的甜香呢!
夜已深了。而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从此开始了。
玉米面灯盏其实是一种手工制作的祭祀灯具。正月十四一大早,没孝在身的人们都开始忙着做灯盏,母亲半天工夫就能做好几竹箅子灯盏。虽说简单,但还得有些窍门,不然出锅后的灯盏会笑得开了“花”。为增加面的黏性以做出不易裂碎的灯盏,母亲是很有经验的。她心里估量着,抓了一两把白面撒在一大洋瓷盆子玉米面里,搅匀,再用适量开水把面烫成黏稠而又能定型的面团团,接着做成高约四五厘米、直径约三四厘米的类似圆柱体,上底面中心用大拇指压成一个凹陷的窝窝,边缘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成环绕的起伏有致的山峰状。然后将成型的灯盏放在竹箅子上,待满后架在开水滚滚的铁锅里,捂上麦草锅盖,十几分钟就会熟的,取出后放在竹笸篮里晾凉。接着,她又从草棚里拿出几根干净的剥了丝的麻秆,用菜刀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圆棍子,再将每一根沿轴线均匀地分成四条细秆子,找些洁净雪白的棉花缠在细秆子上,然后蘸上胡麻油成了灯芯,最后在每个灯盏上底面凹陷的窝里插上一个灯芯,整个灯具就做成了。
正月十五早饭过后,母亲就开始派我给庄子里有孝在身的人(家中长辈去世而未过三周年者)送灯盏。她端着一碟子灯盏,千嘱咐万叮咛:“××家今年有孝,不能做灯盏。你快把这四个灯盏送去,快去!记着,要送到,别送错!”凡受了母亲馈赠的人家都显得格外友好热情,他们夸赞着母亲精致的灯盏,笑着说:“给你妈捎个话儿,说有心了!”还忙将几颗水果糖塞进我的衣兜里。有水果糖啊,这可是美差。我心里想着,盘算着能多送几家该多好啊!
送灯结束,我们男孩子(按村子风俗,女孩子是不能点灯的)已经等不及了,巴望着日头早点儿落山。盼望着,盼望着,远处黑乌乌的西山如一把巨手捂着太阳打哈欠的嘴巴,归巢的鸟儿叽叽喳喳,唱着催眠的摇篮曲。
点灯开始。
大哥哥一手拖着小弟弟,一手端着一碟子四个灯盏,一群又一群赶向村郊的关帝庙和山神庙。烧了香、磕了头,点燃供奉在神台上的灯盏,焦急地等待燃尽后的一丝黑烟。不多时,神台上灯火密布,如满天星辰,驱除了古庙的阴森与寒冷。起初大家往往很安静,双眸注视着哧哧燃烧的火焰,喜上眉梢,仿佛看到了平安吉祥的一年的美好光景。后来就不安分了,推推嚷嚷,蹦蹦跳跳。有胆子大的时不时地将小鞭炮点燃,偷着扔在别人的脚边,随着“啪”的一声响,吓得周围的孩子捂着耳朵,咧着嘴,哇地张口大叫。瞬间炮声和叫声混在一起,惊得庙门前酸梨树上的山雀和草丛里的呱啦鸡扑腾腾地飞了起来。也会有调皮的孩子连忙捡起脚旁的石子,使劲掷向飞走的鸟儿,随之措手顿足,唉声叹气:“气死了,差一点點!”
我最喜欢去庙里点灯,而且是一个乖孩子。可母亲曾说:“庙里是不能随随便便去的,不要有事没事就去打扰神仙的清静!”幸好趁这个机会,我去了关帝庙看看夜读春秋、神气凛然的红脸关公和墙壁上贴的《千里走单骑》的彩色画,去山神庙瞧瞧拄着拐杖的白胡须土地爷、手挥竹节鞭的山神和龇牙咧嘴的一只大灰狼等,这些都是课本和小人书里没有的。
点完庙里的灯盏,大家都急匆匆地跑回家,又拿来四个灯盏直奔向打麦场里的碌碡,据说是祈求风调雨顺。“我先来的,我先来的,你后来的!”争着、嚷着,都想把自己的灯盏放在上面点燃,然而,就那么大的一个碌碡,充其量也放不了多少。无可奈何,有的人将灯盏放在碌碡旁点了,更有不服气者竟将碌碡上的灯盏一口气吹灭,然后嗖地跑开,边跑边回头,嘻嘻哈哈地笑骂:“你 崽子霸着点,你好好点啊?!有种的你来!”惹得灯被吹灭的人在后面追赶,最后撕在一起摔跤,直至有人认输为止。前前后后吆喝声、喝彩声连成一片,偌大的麦场里成了欢乐的海洋,此起彼伏。
好“戏”看完,大家带着冲动的余劲儿,离开了打麦场,各自回家。而当我走进院子,发现粮房里早已是灯火明亮。那里有一小竹栅子麦子,旁边堆放着几尼龙袋子胡麻、油麦、黄豆和一小袋大米,屋檐下挂着十来串玉米棒子,这可是全家一年的口粮。父亲把写有“粮食满山”四个字的红字条贴在竹栅子上,再在空地上小心翼翼地点燃五个灯盏,一直守着燃尽才离开。我站在父亲旁边,好奇地问:“爸爸,怎的变成五个了?”父亲一边指着粮房里的小麦、胡麻、黄豆等农作物,一边笑着回答:“五谷丰登,五谷泛指的就是这些粮食啊!”
关上粮房门,我看见灶王爷面前已经燃着六盏灯。母亲正跪在灶火门前不停地低声祈祷:“尊贵的灶爷、家神,祈愿您保佑我家老小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我兴冲冲地端着两碟子灯盏,去给大门扇上的秦琼敬德了。两位神仙全身铠甲、手挥兵器、雄姿英发的模样常常使我着迷。“娃娃,灯灭了,你干啥着呢?那可是咱家的守门神,你可要把风堵着,千万不能再灭了!”母亲的一声喊叫让我猛地回过神来,忙把熄灭的灯盏再次点燃,最后,又若无其事地打量起他们来。记得有一次点灯时,我竟偷偷将一张白纸先后按在他们像上,硬把头像和兵器描摹了出来。也许是一个孩子的童真感化了两位门神,他们饶恕了我的“大不敬”,未给家里带来一丁点儿祸殃,却让我爱上了古人物的画像。时至今日,每每饭后茶余,或无聊之时,我常会潜意识地画些诸如门神之类的头像来自娱自乐。
不到二十分钟,门神的灯盏全部燃尽。一家之主、退休在家的父亲便催促我和他一起给天爷点灯。他拿着一个小方桌摆在院子正中心,用干净的毛巾擦了又擦,再吩咐我摆上灯盏,齐数点燃。说也巧,霎时家家院里繁星点点,闪闪发亮,一片光明,呈现出浓浓的节日气氛。话说天爷的灯盏是最多的,有十二个,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初不明其意,只神秘地认为头顶的天很大,天爷的食肠必然宽大,供奉的灯盏自然就多。长大了才懂得大人们是祈求上天的神灵保佑全家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吉祥如意,真是用心良苦。后来我有点质疑:“阴历闰年是十三个月,怎的还是十二个呢?”仔细思考一番,人们求吉祥总是成双不成单,因此不管闰年与否,天爷的灯盏总是十二个。
事毕,拔掉那些灯盏里燃余的灯芯,可以吃了,尤其是在火盆或火炉上烤过的玉米面灯盏,冒着淡淡的热气,散着浓浓的甜香,十分诱人。母亲说,吃了给神献过的东西会很吉祥的,特别是小孩子家吃了会乖爽地长一年。挑食的我没有在乎她神乎其神的话语,倒是很在乎它的甜香呢!
夜已深了。而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