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面描写引导语用训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aiping0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收录了一些新闻通讯类的课文供学生学习。新闻通讯类课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细节化的场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在语用视角下,对于通讯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场面描写进行品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语用练习,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高效化。《大江保卫战》这一篇课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文本里面所包含的场面描写,来让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具体而言,可以从场面描写时表达的语言、细节和修辞三个方面切入。
  一、基于场面描写,品味通讯类课文的形象化语言
  通讯类课文的特点之一是对特定场景进行展现、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形象化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引导学生去品味其形象化的语言,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语感能力的提升。
  例如,《大江保卫战》的第2自然段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将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壮观场景给展现了出来,把人民子弟兵所具有的英雄形象很好地刻画了出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先让学生对文章里所包含的核心词语进行关注,将他们受到感动的语句找出来。学生通过感知和品味文字就可以产生想象:一声令下,全军出动,为的是“保大堤”;一条长龙,风雨同舟,为的是“保大堤”;一个念头,毫不放松,为的还是“保大堤”……接着,可以为学生搭建交流和思考的认知平台,让他们结合文本进行思考,进而获得对文本的感受,使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让他们体悟到文本所包含的真实情感。为了让学生对形象化的语言在场面描写方面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展开迁移性实践练笔,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迁移性实践练笔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受和体悟,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品析,让他们进行了有效的学习,为他们之后的迁移练笔打好了基础。
  二、基于场面描写,品味通讯类课文的真实化细节
  细节描写通常会包含于记事类文本里面。在通讯报道类课文中,通过合理的描写可以起到塑造人物、渲染氛围、刻画场面的作用,所以通訊报道和普通的新闻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通讯报道有着非常鲜明的情感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第4自然段时,可以先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展开思考:课文里面哪一部分可以让你感受到保大堤时的感人场面?在对一群人和一个人进行描写时,写法有何差别?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通过阅读,将“咬、拔、扯、爬、扛”等动词标画了出来,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对动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了探寻,即可以将黄晓文所具有的英雄形象更好地凸显出来。接着,让学生把黄晓文这一“点”和人民子弟兵的这一“面”联系到一起,对特显镜头和广角镜头的穿插进行感受,这样可以更好地对画面进行全面客观展现。为了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练笔对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进行体会,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运动会来对运动员的表现和形象进行描述,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肯定能够进行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
  学生在进行习作时通常都缺乏丰富的细节描写。教师要围绕文本所具有的示范价值,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并基于此来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练习,把实践练笔和品味感悟联系到一起,从而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基于场面描写,品味通讯类课文的艺术化修辞
  因为通讯报道对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情感性非常注重,所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合理、正确地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使文本的表达效果得到增强,将真实的场景巧妙地烘托出来,进而可以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感人和饱满。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引导学生品味通讯类课文里的艺术化修辞。
  如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的气势得到了增强,很好地表现了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人民子弟兵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品质。在朗读的时候朗朗上口。这样的修辞手法用在对大场面描写的部分非常恰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文章中所包含的三处关键词,即三个“飞向”、三个“看到”、四个“哪里”,逐渐深入、有层次地朗读和思考,通过对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的感受,并结合对文本语境的体悟将该修辞手法的渲染作用朗读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排比句式展开场面描写。
  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排比手法的特点进行了掌握,对效果进行了品味,同时还知道能够使用排比手法的对象,为他们后面的实践练笔提供了示范,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实践性练笔,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展开高效的学习,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通讯报道是实用性文体的代表之一,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基于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修辞运用来展开朗读和辨析,将文本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基于对文本的品味和感知来进行及时的迁移,把实用性文体所包含的学以致用的效果体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可以获得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人物个性鲜明,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表达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之后第三次以文体组织单元,足见编者对神话故事的重视。那么,神话故事该怎么教呢?下面笔者就以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为例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言辞犀利,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在笔者看来,这一课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双方唇枪舌剑的过程中,多次描写了人物的神情“笑”,如果我们对这“笑”的含义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里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语用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基于文本“词眼”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所谓“词眼”,是指一篇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性词语。教师带领学生探秘“词眼”,一方面可以还原词语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够立足于情景融合,准确把握词语的脉络。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又能够实现对词语的延伸与拓展,帮助学生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并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开掘、拓展适切的课外阅读资源。当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为主题来编排课文,因此,教师需要从单元主题的视角出发,为学生补充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本,让学生在相同主题的语境之下,获取审美熏陶,形成审美体验。  一、紧扣人文内涵,在主题式拓展中丰富认知体验  任何一种学习都不能脱离情感态度而单独存在,否则必定会走向虚无和机械。以单元文本中的人文资源为圆心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语文要素为主线进行整合编排。要用好教材,促进学生与编者进行精准对话,前提是用好语文要素。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借助“三对话”,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要素整合、使用与落实的策略。  一、与教材对话,有机整合语文要素  1.在课后习题中整合  研读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发现,本单元除了古诗课文外,其余三篇课文课后习题中都增加了新的语文要
二十年来,我摸爬滚打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深一脚,浅一脚,且行且迷茫。一颗浮躁之心迫切需要安顿,使我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原点,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初始问题。  一、备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备课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扎实与否取决于一个教师对课标、教材、语文知识掌握积累的程度。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我都完整地使用过一轮,我知道备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备课要从“学”开
统编本一、二年级教材中,增设了大量切合学生认知实际且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历练学生感知文本、提升他们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统编本教材中的童话故事该如何教学呢?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经指出:“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活动,朗读是学生直接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形式,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基石。笔
一、初读课文,了解雾凇  1.导入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种自然现象。齐读课题,指导写好“凇”字。  2.初读课文,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雾凇。  二、美读欣赏,认识雾凇  1.配乐欣赏雾凇的图片,师引导:看了这么美的雾凇,你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2.出示文中词语并指导学生读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雾凇的美。  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银光
懵懵懂懂的我2011年踏入教育这个行业,现已过去了7个春秋。回顾过去,我思绪万千。现将我任职以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成长感悟总结如下:  感悟之一 ——积累  “山是一本书,年轻时读它  薄,年长时读它厚。”教育也是一样。  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总是不会错的。我经常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其中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技术以及精彩的教学方案、开放的教学理念都使我受益匪浅。此
进入高年级,课文的篇幅明显加长,内容明显丰富,按部就班地梳理与推进,不仅会有琐碎之感,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不利于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就需要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形成中心统整、内容辐射的认知结构,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梳理,确定中心,提升提炼能力  杜甫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