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酒”现象对教学的启发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035846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酒店吃饭,经常见到服务生给客人斟酒,尤其是在倒啤酒的时候,有时看上去倒了满满一杯,结果只有半杯甚至小半杯,上面浮着的一层全是气泡,而有的服务生倒一杯酒却是货真价实的一杯啤酒,乃至滴酒不漏。服务生同样是在做倒酒这件事,但却做得有好有坏,有满有浅,客人们在品尝美酒佳肴的同时,不免会对服务员的倒酒技术啧啧称赞!
  由酒店服务员“倒酒”这一现象,由此联想到我们老师的教学,又何尝不类同于“倒酒”呢?都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先有一桶水,那么教学就是教师把“水”倒给学生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得到水,即获得丰富的知识。这一结果的取得就取决于老师倒水的艺术,就像“倒酒”一样,教师要学会“倒水”。
  综观身边的教师,大致可以分成这样三类:
  第一类称为“经师”,即像和尚念经般的教师。这类教师只会照搬教案或教参,然后自己当作传声筒把教参上的再传到学生那里,学生俨然就是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全然不顾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情感,有需求更有思想,这种老师只是觉得“我给你了,你就得接受”,而且是无条件地接受,久而久之,天真可爱的学生经过若干年的训练,俨然成了一个木头人,因为他们知道学习是不用动脑思考的,只需听就行了,至于记得住记不住,那结果是可想而知。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给师范大学生作过一次演讲,演讲那天他带去一只大公鸡,演讲开始,他就按住鸡的头给鸡喂食,大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肯吃,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的老师,把学生当作容器一样强灌,光一厢情愿是不行的,即使听进去了也是食而不化,这一类就是“经师”的教学。
  第二类称为“能师”,即拥有丰富的知识,具备一定能力的教师,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具备成熟的经验,并能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所教班级成绩相对出色,然而这些老师的不足就是眼里,头脑里整天只有分数,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承受得住,以至于经常拖课,随意霸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挖苦学生,乃至以罚代教,师生关系不和谐,他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本身也是鲜活的教育资源,教师永远具有教育性。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评价教师: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这是第二类“能师”的表现。
  第三种称为“人师”,即拥有知识,拥有人格魅力的高尚之师。这种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更注重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教育、感染、影响学生,因为如果说教学永远是有教育性,教师本身也永远是有教育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善教学的同时注重精神内涵的提升和修炼,教师本身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错误的宽容,对丑陋的鞭挞,乃至敬业的品质,都会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刻在学生的心头,这也许是无法用考试来衡量的,但它却是造成一切美好的基石,一个失去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只在知识和考试里挣扎的老师,其人格是不完整的,构建健全的教育人格,是成为人师的重要内容。这是第三种“人师”的表现。
  由上所述,从“经师”到“能师”,再到“人师”的发展,教师本身在专业知识上并无多大区别,区别就在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人师”充分关注的是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要求,以完善学生人格作为对自己人格的一种提升,这就首先要提升教师教学的艺术,正和“倒酒”一样,教学得讲究艺术,尤其是作为语文学科的老师,更得注重艺术的研究。
  语文是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情境设计的适时有效,应该作为“倒酒”的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课堂评价一直是我非常关注,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欠缺的一个方面,同样多数老师的评价也显单一,仅仅是一个“好”“不错”贯穿整堂课,显得呆板、机械、单一,毫无人情味,且苍白无力。高评价的语言在课堂上满天飞,“好”“你真棒”“太好了”简直一下子把学生捧上了天,全然不知道评价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起到怎样的作用。课堂教学有生成,才有精彩,才有不可预设的高潮,所以教师“倒酒”的艺术在评价这一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语文是语言的体现,语文教学更是语言的艺术,亲切自然、简洁、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应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追求,否则,每堂课的语言呆板、生硬,毫无激情,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摧残,因为他们每天要承受六节乃至八节课的摧残,不要说是小孩,就是成人又会怎样呢?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应该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使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针对性和激情。老师每上一堂课,如果能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件艺术品去欣赏,师生关系如果能像初恋情人的那种互相接纳,互相赞赏,互相吸引的关系,那你的教学语言一定能吸引人,一定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教师“倒酒”的艺术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是个人智慧的体现,在提倡学校文化建设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化体现着艺术,艺术更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我们语文老师应执著追求、努力耕耘,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一份智慧,努力向“人师”的目标迈进。
其他文献
作文的优劣,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是语言上的差距。同样一个题目,有的同学写得妙笔生花,熠熠生辉;而另一些同学写来则味同嚼蜡,毫无文采。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让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下里巴人”奔向“阳春白雪”,是萦绕在许多同学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方法似乎很多,各式各样刊物上的指导文章各显神通,又常常令这些同学无所适从。笔者以为,学会熟练、灵活地运
期刊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果“良药”不再“苦口”不是更受欢迎吗?如果“忠言”不再“逆耳”不是更容易被人接受吗?教育好每个学生更需要老师的智慧、经验和修养。师生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一个个心结能否巧妙的解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管理育人的技巧。  上周一下午的语文课上,王老师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对我说:“你班的课我不上了,王冲在课堂上讲话,叫他在黑板上默写所学内容,竟然写的一团
期刊
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师生互动的概念来源于“互动”。互动又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过程。  “三疑三探”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要义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阶段的四个主要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本文主要从设疑自
期刊
乳山市黄山路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双月一事”活动,即每两个月集中训练一种习惯,使之固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在每一个新习惯养成的同时,还要对上一种习惯进行巩固强化,以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完善,实现习惯养成的深层培养目标。  为增强习惯训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校启动了专题研究,集结“双月一事”活动中的精华,开发了《好习惯,好人生》校本课程。整个课程分“守规、自省、节俭、关爱、劳动、感恩”六个专题,专题
期刊
初中阶段,每册语文课本都收入了大量的古诗词曲,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的环节为:朗读—理解—背诵—默写—运用,而中招考试中对此项内容的考察必不可少,纵观几年来的中考有关古诗词的命题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背诵默写,二是理解填空,三是名句欣赏。试题的总分一般设计为12分。相对中招语文试卷来说,这一块试题所占的分值不少。可是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这块知识的学习与
期刊
提起课堂,我们的脑海中立刻会呈现出这样一组画面: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张嘴讲众人听。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一步步发展,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也不断完善。于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它直观、形象、生动,并且它常常会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运用
期刊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的极大发展,信息传递、储存的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发展。在过去赖以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即语言、文字之外,还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电磁波,人类由此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电视、激光、光导纤维、电子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以及人造卫星来传递信息。这种新的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已深入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无所不在,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
期刊
记叙文一般是800字左右,文章并不长,所写的事情也不太复杂;但如果处理得好,借助悬念来兴起波澜,使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活跃的图景,用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能使文章产生出波澜起伏而又耐人寻味的变化美。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兴趣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
期刊
班里有个叫蓬勃的学生的转变让我十分高兴:虽然开学已一个多月了,他总算有了一点进步,我还是喜不自胜。  我刚接新班,对学生还不太了解,但发现有的学生对写日记不感兴趣。而我对学生的日记向来是十分重视的,一周四篇,一篇都不能少。国庆节前的那个周一下午,我批完了上一周的学生日记,发现蓬勃一周只写了一篇。我把他叫来,问他为何不写。他自知理亏,一言不发。我便发令,就在我办公室里把落下的都写完,写不完别回家。此
期刊
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过程中,有些类型的病句经常出现,而且其中以某些标志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抓好这类标志词就能一目了然找出句子的病因,从而快速判断,高质量完成这类题。  1.否定词。当句子中出现“不”“否”“没有”等否定词时,要注意否定词的数量与表意的一致性。原则是偶数个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奇数个否定表示否定的意思。  (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2)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