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选取2005年~2010年我院乙脑住院患儿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2010年我院乙脑住院患儿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1~3岁32例,5岁4例,11岁12例,13岁2例。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西药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中,轻型12例,普通型5例,重型5例,极重型8例;对照组20例,轻型8例,普通型5例,重型4例,极重型3例。
1.2 诊断标准
病例均发生在乙脑流行季节(主要为7、8、9月份),病人均未患过乙脑,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有乙脑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1.3 分型
根据病势急缓、病情长短、神经系统症状、发热高低、舌苔、脉象等临床表现分为4型。
轻型(相近于中医辨证的卫分证)发热38~39℃,微恶寒,轻度头痛,有汗或盗汗,有时可有呕吐,颈抵抗或无,舌苔薄白,脉浮数。
普通型(相近于气分证):发热39~40℃头痛,颈强,呕吐或神志恍惚,意识轻度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浅反射消失,反射亢进或消失。偏热者汗出,口渴饮,面目微红,小便黄赤,脉滑数或强数,舌苔黄燥;挟湿者,胸痞,渴不饮,纳差,泛呕,大便微溏,苔薄腻或微黄而腻,脉濡数。
重型(相近于气营两感证):突发高热40℃以上,头痛,颈强硬,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谵妄,抽搐,角弓反张,脑膜刺激征明显,浅反射及腱反射消失,大便秘结或减少,舌红绛、苔黄白而干或黄腻,脉强数或濡数。
极重型(相近于人营证):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热度40~41℃,或身热不扬,深度昏迷,反重抽搐,惊厥,目斜视或直视,瞳孔不等,见呼吸浅表或不整等呼吸衰竭症状,舌干绛,苔黄或黑白而少津,脉细数。
1.4 方法
治疗组每个病例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西药对症治疗为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全部病例每天给予中药汤剂1剂,1~3岁以下者减半(均事先煎好备用),口服或鼻饲。
由于乙脑起病急,发展迅速,所以卫气营血界限常不十分明显,也很少以卫气营血单独症状出现。乙脑是“特殊温邪病毒”所致,所以无论病邪在那一部分,均以解毒为原则,又因患者都为实热证,清热、泻火也为重要治则。为了方便掌握、观察和总结,我们拟定了以下基本方:
中药治疗以抗乙脑Ⅰ号和Ⅱ号为主。抗乙脑1号方(生石膏50g,银花12g,连翘12g,芦根12g,竹叶12g,生大黄6g,板蓝根15g,藿香10g),适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乙脑。抗乙脑Ⅱ号方(生石膏30g,石菖蒲15g,连翘15g,全蝎9g,蝉衣12g,银花15g,僵蚕15g,地龙15g,知母10g,钩藤15g)适用于治疗重型和极重型乙脑。对神昏抽搐不止者加牛黄抱龙丸或用止痉散(全蝎30g,蜈蚣30g,天麻30g,僵蚕60g,共研细末,混合备用)每次1~1.5g,一天1~2次。
西药治疗以降温、镇痉、降低颅内压为原则,同时注意支持疗法、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把好“三关”(高热关、抽搐关、呼吸衰竭关)等综合处理。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脑脊液正常;无恢复期症状。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及体征基本消失,或偶有低热,颈项强,失语,震颤,偏瘫,小抽动等恢复期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脑脊液正常。
2 结果
治疗组30例中,治愈29例,占97%;极重型死亡1例,占0.3%。对照组20例,治愈15例,占85%,好转2例,占10%,死亡3例,1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与住院平均天数,两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
轻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12例,痊愈12例;热消退平均天数3.41天,平均住院天数7.16天。对照组,总例数8例,痊愈8例;热消退平均天数5.50天,平均住院天数10.87天。两组比较痊愈P〉0.05,无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5,有显著差异;住院平均天数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
普通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5例,痊愈5例;热消退平均天数4.4天,住院平均天数7.8天。对照组总例数5例,痊愈5例;热消退平均天数8.6天,平均住院天数11.8天。两组比较痊愈P>0.05,无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住院平均天数P<0.05,有显著差异。
重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5例,痊愈5例,热消退平均天数4.4天,住院平均天数7.8天;对照组总例数4例,痊愈2例,好转1例,死亡1例;热消退平均天数8.60天,住院平均天数11.80天。两组比较痊愈P<0.05,有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住院平均天数P<0.05,有显著差异。
极重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8例,痊愈7例,死亡1例;热消退平均天数8.87天,平均住院天数11.25天。对照组总例数3例,痊愈0例,好转1例,死亡2例;热消退平均天数12.30天,平均住院天数15.60天。两组比较痊愈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1,及平均住院天数P<0.01,均有高度显著差异。
3 讨论
祖国医学虽然无乙脑病名记载,但是对本病症状描述和治疗却早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和《温病》等书籍中就有了记载,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相当于“暑温病”,按照暑温病“邪在卫分”、“气营两燔”、“热陷营血”及“内闭外脱”等病机变化,进行分型辨证施治。笔者认为中药的退热、镇惊等作用较为平稳、持久,安全度高,但作用慢。因此,可利用西医作用快特点,来迅速控制急性症状。这样,既发挥了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的优点,与西医针对性强、控制急性症状快的特长,从几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在治疗中,笔者观察到乙脑病人有“常挟温,喜归心”、易动风、必伤阴等特点,且转变极其迅速。因此,我们常把“药”用在“证”的前面,例如对重型与极重型的病人,虽未抽风,也可用平肝熄风药,如药藤、全蝎等。
根据临床实践,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在温病辨证中是相当重要的依据,但由于乙脑转变迅速,往往有舌证不符的情况,例如疾病已发展到气营,但仍有正常舌质与舌苔者,这就与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所说的“其热传营,舌质必绛”的论断有所出入。这时笔者认为应舍舌从证。
在温病治疗中,有“温病忌汗”、脉微细者不可与白虎汤之说。我们观察乙脑病人,不管病在卫气或营血,如见黄腻苔兼壮热不退、腹胀便秘者,常为抽风先兆。若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惊厥,进而导致呼吸衰竭,此时应急于攻下,以荡涤积热,故重用生石膏获良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2010年我院乙脑住院患儿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1~3岁32例,5岁4例,11岁12例,13岁2例。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西药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中,轻型12例,普通型5例,重型5例,极重型8例;对照组20例,轻型8例,普通型5例,重型4例,极重型3例。
1.2 诊断标准
病例均发生在乙脑流行季节(主要为7、8、9月份),病人均未患过乙脑,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有乙脑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1.3 分型
根据病势急缓、病情长短、神经系统症状、发热高低、舌苔、脉象等临床表现分为4型。
轻型(相近于中医辨证的卫分证)发热38~39℃,微恶寒,轻度头痛,有汗或盗汗,有时可有呕吐,颈抵抗或无,舌苔薄白,脉浮数。
普通型(相近于气分证):发热39~40℃头痛,颈强,呕吐或神志恍惚,意识轻度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浅反射消失,反射亢进或消失。偏热者汗出,口渴饮,面目微红,小便黄赤,脉滑数或强数,舌苔黄燥;挟湿者,胸痞,渴不饮,纳差,泛呕,大便微溏,苔薄腻或微黄而腻,脉濡数。
重型(相近于气营两感证):突发高热40℃以上,头痛,颈强硬,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谵妄,抽搐,角弓反张,脑膜刺激征明显,浅反射及腱反射消失,大便秘结或减少,舌红绛、苔黄白而干或黄腻,脉强数或濡数。
极重型(相近于人营证):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热度40~41℃,或身热不扬,深度昏迷,反重抽搐,惊厥,目斜视或直视,瞳孔不等,见呼吸浅表或不整等呼吸衰竭症状,舌干绛,苔黄或黑白而少津,脉细数。
1.4 方法
治疗组每个病例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西药对症治疗为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全部病例每天给予中药汤剂1剂,1~3岁以下者减半(均事先煎好备用),口服或鼻饲。
由于乙脑起病急,发展迅速,所以卫气营血界限常不十分明显,也很少以卫气营血单独症状出现。乙脑是“特殊温邪病毒”所致,所以无论病邪在那一部分,均以解毒为原则,又因患者都为实热证,清热、泻火也为重要治则。为了方便掌握、观察和总结,我们拟定了以下基本方:
中药治疗以抗乙脑Ⅰ号和Ⅱ号为主。抗乙脑1号方(生石膏50g,银花12g,连翘12g,芦根12g,竹叶12g,生大黄6g,板蓝根15g,藿香10g),适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乙脑。抗乙脑Ⅱ号方(生石膏30g,石菖蒲15g,连翘15g,全蝎9g,蝉衣12g,银花15g,僵蚕15g,地龙15g,知母10g,钩藤15g)适用于治疗重型和极重型乙脑。对神昏抽搐不止者加牛黄抱龙丸或用止痉散(全蝎30g,蜈蚣30g,天麻30g,僵蚕60g,共研细末,混合备用)每次1~1.5g,一天1~2次。
西药治疗以降温、镇痉、降低颅内压为原则,同时注意支持疗法、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把好“三关”(高热关、抽搐关、呼吸衰竭关)等综合处理。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脑脊液正常;无恢复期症状。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及体征基本消失,或偶有低热,颈项强,失语,震颤,偏瘫,小抽动等恢复期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脑脊液正常。
2 结果
治疗组30例中,治愈29例,占97%;极重型死亡1例,占0.3%。对照组20例,治愈15例,占85%,好转2例,占10%,死亡3例,1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与住院平均天数,两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
轻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12例,痊愈12例;热消退平均天数3.41天,平均住院天数7.16天。对照组,总例数8例,痊愈8例;热消退平均天数5.50天,平均住院天数10.87天。两组比较痊愈P〉0.05,无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5,有显著差异;住院平均天数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
普通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5例,痊愈5例;热消退平均天数4.4天,住院平均天数7.8天。对照组总例数5例,痊愈5例;热消退平均天数8.6天,平均住院天数11.8天。两组比较痊愈P>0.05,无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住院平均天数P<0.05,有显著差异。
重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5例,痊愈5例,热消退平均天数4.4天,住院平均天数7.8天;对照组总例数4例,痊愈2例,好转1例,死亡1例;热消退平均天数8.60天,住院平均天数11.80天。两组比较痊愈P<0.05,有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住院平均天数P<0.05,有显著差异。
极重型乙脑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例数8例,痊愈7例,死亡1例;热消退平均天数8.87天,平均住院天数11.25天。对照组总例数3例,痊愈0例,好转1例,死亡2例;热消退平均天数12.30天,平均住院天数15.60天。两组比较痊愈P<0.01,有高度显著差异。热消退平均天数P<0.01,及平均住院天数P<0.01,均有高度显著差异。
3 讨论
祖国医学虽然无乙脑病名记载,但是对本病症状描述和治疗却早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和《温病》等书籍中就有了记载,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相当于“暑温病”,按照暑温病“邪在卫分”、“气营两燔”、“热陷营血”及“内闭外脱”等病机变化,进行分型辨证施治。笔者认为中药的退热、镇惊等作用较为平稳、持久,安全度高,但作用慢。因此,可利用西医作用快特点,来迅速控制急性症状。这样,既发挥了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的优点,与西医针对性强、控制急性症状快的特长,从几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在治疗中,笔者观察到乙脑病人有“常挟温,喜归心”、易动风、必伤阴等特点,且转变极其迅速。因此,我们常把“药”用在“证”的前面,例如对重型与极重型的病人,虽未抽风,也可用平肝熄风药,如药藤、全蝎等。
根据临床实践,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在温病辨证中是相当重要的依据,但由于乙脑转变迅速,往往有舌证不符的情况,例如疾病已发展到气营,但仍有正常舌质与舌苔者,这就与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所说的“其热传营,舌质必绛”的论断有所出入。这时笔者认为应舍舌从证。
在温病治疗中,有“温病忌汗”、脉微细者不可与白虎汤之说。我们观察乙脑病人,不管病在卫气或营血,如见黄腻苔兼壮热不退、腹胀便秘者,常为抽风先兆。若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惊厥,进而导致呼吸衰竭,此时应急于攻下,以荡涤积热,故重用生石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