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是开放教育的理念在《纲要》中的反映。这个理念要求我们要在教育中重视与家长“平等合作”,把家长引导到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还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和反映,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沟通,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根据《纲要》精神,幼儿园科技活动必须处理好教师、幼儿、家长的相互关系,围绕教育好幼儿这一目标,教师、家长与幼儿要多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科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要求:“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而家庭生活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根据《纲要》的精神,加强家长配合,鼓励“多向互动”,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对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的辅助作用。为此,我们以大班科技教育活动为依托,开展家园多向互动实践,从中进行“家园多向互动”模式的探讨。
一、科技活动主题萌发阶段
互动模式:教师幼儿
科学来源于生活,对天真的孩子来说,科学不是公式、定义,而是生动活泼的各种现象,但这些现象在他们的眼里,又充满了神奇,往往是幼儿好奇、求知的对象,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与幼儿互动,把幼儿自发的感知活动转化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的开端,带领幼儿去深入观察操作,认识科学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师幼互动是多向的,这是科技活动主题萌发阶段的互动模式。
在萌发阶段中,探究主题目不是教师事先依据某种外在的教育目标预设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幼儿兴趣,了解幼儿先前经验和目前对现象的理解基础上,发现幼儿的观察兴趣指向,从中生成活动内容与主题。也就是说,教师一开始就直接与幼儿互动,唤起幼儿的回忆,将自己的经验反馈给教师,教师再从中引导,使科技活动的学习内容与程序成为教师与幼儿双向互动共同讨论制定的结果。这个过程,教师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使得幼儿对将要开展的科技活动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有利于科技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整个过程成为师幼良性互动过程。如一次,我们发现几个幼儿仰头在活动室上空寻找什么?兴趣很浓,通过询问,原来是活动室天花板是有一个光盘的“光斑”,他们觉得很奇怪,想找找光盘在哪里;为什么会倒映在天花板上(幼儿语)。终于,他们高兴地在钢琴上发现了光盘,捕捉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光盘在钢琴上,天花板上的是什么?(影子、光斑),为什么会这样?接着引导幼儿试试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产生光斑?这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纷纷动手探究,有的找出积塑、盘子都没发现产生光斑,有的幼儿提议:要放在有太阳的地方,还是没有产生光斑,幼儿觉得更奇怪:为什么光盘在太阳光下能产生光斑,而积塑、盘子就不行?还有什么东西也能产生“光斑”?这样,正式萌发了“光斑”科技活动设计。又如,小朋友在自由活动时,玩自己带来的“麦当劳”玩具——平衡转转椅时发现:挂上小动物,有时候保持平衡,有时候不平衡,幼儿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引导幼儿比较小动物的大小、转椅臂的长短,再引导幼儿操作,教师与幼儿互动后,就萌发科技活动:“重心与平衡系列——吸管小人,果蔬小转椅等。”
二、科技活动进行阶段
互动模式:教师→幼儿→家长
幼儿对科技活动有了兴趣,积累一定的经验,收集很多材料后,幼儿就想深入观察或动手操作,从中探索科学现象的奥秘。在这个阶段,幼儿是科技活动的探索者、操作者,幼儿带着各种疑问,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与教师和家长互动,汲取教师与家长的经验,获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帮助与鼓励。教师与家长分别以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身份与幼儿互动。当幼儿讨论时,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构知识,当幼儿有了疑问时,教师又及时介入,利用各种资源给予全力的支持与帮助。而家长与幼儿互动时,家长对幼儿的亲子之情,也会动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情感资源。在物质上、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既支持幼儿参与幼儿园科技活动,又促进幼儿科技活动在家庭中的延伸,使幼儿对科技活动充满信心。例如,在“光斑”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收集了很多材料:镜子、布、玻璃、木板、杯子等,让幼儿分别在强光与弱光下试一试,看看哪一种物体能产生光斑。晚上,没有太阳光,家长只好为幼儿准备手电筒、应急灯。有的家长和幼儿还创造性地把即时贴透明窗花蒙在应急灯上或手电筒上,产生彩色光斑,也有的家长用彩色灯装在应急灯上,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源,使幼儿体验到不同颜色的光源下,产生光斑的不同。在幼儿园,我们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哪一种物体产生光斑效果好。而幼儿在玩镜子时,有新的发现也能及时报告老师,主动与教师互动,经常听到幼儿欣喜的报告声:“老师,我的光斑是圆形的。”“怎么我的光斑又变成椭圆形的”……我们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持镜的角度不同,光斑的形状也不同。最后幼儿又发现不同的光斑产生跟镜面的形状、持镜角度、光屏有关。幼儿探究的兴趣更浓了,成功探究的情感更浓了。这时,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幼儿回家后观察静止光斑与运动的光斑有什么不同,强光下和弱光下光斑有什么不同,激起幼儿新的探究兴趣……良好的师幼互动与亲子互动相互结合,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把看到的、体验到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使科技系列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三、科技活动深入阶段
互动模式:
在这个阶段,教师、幼儿、家长三者之间形成相对闭合的、交叉的环形系统,相互作用、丰富和补充。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或间断性的,而是一个链状的循环连续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幼儿是科技活动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者、创造者。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想知道更多的“为什么?”他们主动地把互动转向教师、家长,获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帮助、鼓励。同时教师与家长也展开有效的互动,教师向家长开放“科技活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科技活动“问题——探索——发现”的活动程序,以及体现对幼儿尊重和启发性的指导语“请你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再想想办法”等,使家长看到教师为了自己孩子的发展付出的努力,从中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行为,而许多家长在积极参与时,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同时备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激起一种工作的危机感和学习的紧迫感,正是这种“多向互动”即师幼互动、教师与家长互动、家长和幼儿互动,使科技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下去,取得成功。例如,在科技活动“光斑”的深入阶段,我们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从中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请家长来园观摩科技活动,促进家园互动,家长从中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老师引导下,流畅表达对“光斑”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充分地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听到老师启发幼儿探究:“如何使光斑变成几何图形?”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动脑筋、想办法、试一试,把几何图形贴在镜面上,结果照出来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我们引导幼儿讨论:这三角形是不是光斑?要使三角形是亮的,其他地方是黑的,该怎么办?幼儿通过操作、探索,终于发现:要镂空几何图形,调整好适当的角度,露出镜面的是什么形状,反射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就是什么形状。家长了解这一切,就能在家里与幼儿互动,动脑筋想办法:如何使光斑变成更好玩的东西。这次活动,使家长对幼儿园科技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感到教师为了自己孩子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科技活动中来。在家中,他们与孩子一起设计制作了“光飞机”“光小鸟”等,并指导幼儿表达制作的过程以及新的发现。有的家长还查了很多资料,给幼儿讲《镜子打败大军舰》的故事,有的家长还用三棱镜做实验,让幼儿看到了七彩的光斑……有的家长还把资源中好的科技活动内容推荐给老师,主动与教师互动,这个循环互动过程,使科技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又如,我们与家长互动,引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创设简单易行而又生动活泼的生态走廊环境,包括小动物、小植物、小标本等并作适当的艺术加工,分批分期以亲子的名义在活动室走廊上展示,供幼儿观察、观赏、保护、保管、表达,以开拓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求知欲。当幼儿带着与家长共同制作的作品,在班上介绍时,小朋友发出赞叹、惊讶的神情,没有作品的幼儿就主动与家长互动,离园时拉着家长去看作品展示,家长在与其他家长互动中得知:老师提供舞台,孩子比以前大胆、大方,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和其他家长比较中,这些家长从内心深处感到——要促进孩子的发展,自己也要融入活动中,和孩子共同成长,于是也主动投入亲子活动中。此外,我们还开设“聪明娃600问”“你问我答”等专栏,鼓励幼儿大胆提问题,教师、家长、幼儿共同解答并张贴,做到资源共享,家长利用离园时间,把答案念给幼儿听,和幼儿一起探讨,“亲子走廊”上,留下家长和幼儿的足迹,看到他们流连忘返的身影……
总之,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教师、幼儿、家长“三位一体”多向互动,使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动起来,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家长参与意识也增强了,还增进了幼儿园和家庭的亲密关系,有效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发展。
(福州市儿童学园)
科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要求:“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而家庭生活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根据《纲要》的精神,加强家长配合,鼓励“多向互动”,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对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的辅助作用。为此,我们以大班科技教育活动为依托,开展家园多向互动实践,从中进行“家园多向互动”模式的探讨。
一、科技活动主题萌发阶段
互动模式:教师幼儿
科学来源于生活,对天真的孩子来说,科学不是公式、定义,而是生动活泼的各种现象,但这些现象在他们的眼里,又充满了神奇,往往是幼儿好奇、求知的对象,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与幼儿互动,把幼儿自发的感知活动转化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的开端,带领幼儿去深入观察操作,认识科学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师幼互动是多向的,这是科技活动主题萌发阶段的互动模式。
在萌发阶段中,探究主题目不是教师事先依据某种外在的教育目标预设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幼儿兴趣,了解幼儿先前经验和目前对现象的理解基础上,发现幼儿的观察兴趣指向,从中生成活动内容与主题。也就是说,教师一开始就直接与幼儿互动,唤起幼儿的回忆,将自己的经验反馈给教师,教师再从中引导,使科技活动的学习内容与程序成为教师与幼儿双向互动共同讨论制定的结果。这个过程,教师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使得幼儿对将要开展的科技活动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有利于科技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整个过程成为师幼良性互动过程。如一次,我们发现几个幼儿仰头在活动室上空寻找什么?兴趣很浓,通过询问,原来是活动室天花板是有一个光盘的“光斑”,他们觉得很奇怪,想找找光盘在哪里;为什么会倒映在天花板上(幼儿语)。终于,他们高兴地在钢琴上发现了光盘,捕捉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光盘在钢琴上,天花板上的是什么?(影子、光斑),为什么会这样?接着引导幼儿试试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产生光斑?这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纷纷动手探究,有的找出积塑、盘子都没发现产生光斑,有的幼儿提议:要放在有太阳的地方,还是没有产生光斑,幼儿觉得更奇怪:为什么光盘在太阳光下能产生光斑,而积塑、盘子就不行?还有什么东西也能产生“光斑”?这样,正式萌发了“光斑”科技活动设计。又如,小朋友在自由活动时,玩自己带来的“麦当劳”玩具——平衡转转椅时发现:挂上小动物,有时候保持平衡,有时候不平衡,幼儿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引导幼儿比较小动物的大小、转椅臂的长短,再引导幼儿操作,教师与幼儿互动后,就萌发科技活动:“重心与平衡系列——吸管小人,果蔬小转椅等。”
二、科技活动进行阶段
互动模式:教师→幼儿→家长
幼儿对科技活动有了兴趣,积累一定的经验,收集很多材料后,幼儿就想深入观察或动手操作,从中探索科学现象的奥秘。在这个阶段,幼儿是科技活动的探索者、操作者,幼儿带着各种疑问,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与教师和家长互动,汲取教师与家长的经验,获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帮助与鼓励。教师与家长分别以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身份与幼儿互动。当幼儿讨论时,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构知识,当幼儿有了疑问时,教师又及时介入,利用各种资源给予全力的支持与帮助。而家长与幼儿互动时,家长对幼儿的亲子之情,也会动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情感资源。在物质上、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既支持幼儿参与幼儿园科技活动,又促进幼儿科技活动在家庭中的延伸,使幼儿对科技活动充满信心。例如,在“光斑”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收集了很多材料:镜子、布、玻璃、木板、杯子等,让幼儿分别在强光与弱光下试一试,看看哪一种物体能产生光斑。晚上,没有太阳光,家长只好为幼儿准备手电筒、应急灯。有的家长和幼儿还创造性地把即时贴透明窗花蒙在应急灯上或手电筒上,产生彩色光斑,也有的家长用彩色灯装在应急灯上,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源,使幼儿体验到不同颜色的光源下,产生光斑的不同。在幼儿园,我们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哪一种物体产生光斑效果好。而幼儿在玩镜子时,有新的发现也能及时报告老师,主动与教师互动,经常听到幼儿欣喜的报告声:“老师,我的光斑是圆形的。”“怎么我的光斑又变成椭圆形的”……我们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持镜的角度不同,光斑的形状也不同。最后幼儿又发现不同的光斑产生跟镜面的形状、持镜角度、光屏有关。幼儿探究的兴趣更浓了,成功探究的情感更浓了。这时,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幼儿回家后观察静止光斑与运动的光斑有什么不同,强光下和弱光下光斑有什么不同,激起幼儿新的探究兴趣……良好的师幼互动与亲子互动相互结合,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把看到的、体验到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使科技系列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三、科技活动深入阶段
互动模式:

在这个阶段,教师、幼儿、家长三者之间形成相对闭合的、交叉的环形系统,相互作用、丰富和补充。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或间断性的,而是一个链状的循环连续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幼儿是科技活动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者、创造者。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想知道更多的“为什么?”他们主动地把互动转向教师、家长,获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帮助、鼓励。同时教师与家长也展开有效的互动,教师向家长开放“科技活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科技活动“问题——探索——发现”的活动程序,以及体现对幼儿尊重和启发性的指导语“请你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再想想办法”等,使家长看到教师为了自己孩子的发展付出的努力,从中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行为,而许多家长在积极参与时,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同时备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激起一种工作的危机感和学习的紧迫感,正是这种“多向互动”即师幼互动、教师与家长互动、家长和幼儿互动,使科技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下去,取得成功。例如,在科技活动“光斑”的深入阶段,我们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从中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请家长来园观摩科技活动,促进家园互动,家长从中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老师引导下,流畅表达对“光斑”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充分地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听到老师启发幼儿探究:“如何使光斑变成几何图形?”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动脑筋、想办法、试一试,把几何图形贴在镜面上,结果照出来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我们引导幼儿讨论:这三角形是不是光斑?要使三角形是亮的,其他地方是黑的,该怎么办?幼儿通过操作、探索,终于发现:要镂空几何图形,调整好适当的角度,露出镜面的是什么形状,反射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就是什么形状。家长了解这一切,就能在家里与幼儿互动,动脑筋想办法:如何使光斑变成更好玩的东西。这次活动,使家长对幼儿园科技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感到教师为了自己孩子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科技活动中来。在家中,他们与孩子一起设计制作了“光飞机”“光小鸟”等,并指导幼儿表达制作的过程以及新的发现。有的家长还查了很多资料,给幼儿讲《镜子打败大军舰》的故事,有的家长还用三棱镜做实验,让幼儿看到了七彩的光斑……有的家长还把资源中好的科技活动内容推荐给老师,主动与教师互动,这个循环互动过程,使科技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又如,我们与家长互动,引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创设简单易行而又生动活泼的生态走廊环境,包括小动物、小植物、小标本等并作适当的艺术加工,分批分期以亲子的名义在活动室走廊上展示,供幼儿观察、观赏、保护、保管、表达,以开拓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求知欲。当幼儿带着与家长共同制作的作品,在班上介绍时,小朋友发出赞叹、惊讶的神情,没有作品的幼儿就主动与家长互动,离园时拉着家长去看作品展示,家长在与其他家长互动中得知:老师提供舞台,孩子比以前大胆、大方,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和其他家长比较中,这些家长从内心深处感到——要促进孩子的发展,自己也要融入活动中,和孩子共同成长,于是也主动投入亲子活动中。此外,我们还开设“聪明娃600问”“你问我答”等专栏,鼓励幼儿大胆提问题,教师、家长、幼儿共同解答并张贴,做到资源共享,家长利用离园时间,把答案念给幼儿听,和幼儿一起探讨,“亲子走廊”上,留下家长和幼儿的足迹,看到他们流连忘返的身影……
总之,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教师、幼儿、家长“三位一体”多向互动,使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动起来,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家长参与意识也增强了,还增进了幼儿园和家庭的亲密关系,有效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发展。
(福州市儿童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