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做家务的我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恋爱那会儿,有一次到男朋友家做客,正赶上他在洗牛仔裤,我当时特别吃惊。后来才知道,他爸从小就注重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像洗衣做饭,还有一些修修补补的手工活,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之所以吃惊,是因为我从不干家务。
  我妈是一个特别勤劳的人,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活儿;而且她一直认为学习成绩最重要,如果你成绩不好,会洗衣服、会整理家务,也没价值;反过来,你什么家务都不会干,成绩很好,肯定是好孩子。而我爸是警察,有着严重的焦虑症,像是开煤气做饭、开水龙头洗衣服这种事,他都会觉得有着看不见的危险,禁止我碰。
  从小到大,我在家里都没有干过家务。在我爸妈看来,做饭、洗碗、洗衣服这些事情非常简单。只要工作、成家之后,上手就能做,根本不用在学生阶段浪费时间。然而,这种“富养”却让我吃了很多亏。初中军训,叠被子是必修科目。教官跟我急眼了,你在家没叠过被子吗?我在心里默默回答:我确实没叠过……因为我妈总是说:“走开,你叠也叠不好!”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因为从小没有养成劳动的好习惯,我眼里几乎没什么活儿,自己的衣橱和书桌再乱,都觉得挺好的;平日里学校大扫除,我总是那个干得最慢、打扫得最不干净的同学。
  大学毕业后,我申请去日本读研。
  出国前,一起准备去日本的几个同学都报了厨师班和学车班,说出了国自己做饭、开车,会方便很多。我爸妈不让我报,要我省下时间多学学日语。
  到了日本,我完全蒙圈了!
  吃:厨师班出来的同学都开心地自己开灶做饭,时不时还来个厨艺大比拼。而我平时连煤气都不敢开,只能蹭饭、吃食堂。
  穿:日本的天气很潮湿,经常下雨,衣服很难干。洗衣服?倒上一盆水,把衣服和洗衣粉一起放进去,泡上一晚,第二天清水一冲,晒。衣服穿到身上,一圈一圈的洗衣粉渍。
  住:我的舍友是东北人,干活特别利索,床铺和衣橱都整理得特别整齐。而我的衣橱总是关不上门,一开门,衣服就会哗啦一下涌出来。
  东北舍友说,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比如扫地拖地、洗衣服、做饭、修理家具等,周末还会带她去农村种地。如今的自理能力完全来自她父母一点一滴的教育。
  学习:虽然我刚开始日语成绩确实比其他同学好,但是没半年,那些日语不如我的同学,竟然都轻松过了日语一级。语言来自生活,我在学校图书馆啃课本时,他们到各种场所去打工,结交了很多日本朋友,日语越学越好,尤其是口语和听力。
  交往:因为早中晚都在学校食堂吃,从来不参与任何打工活动,渐渐地,我发现同学们都和我疏远了。放学后,大家结对去打工,很多时候,整栋宿舍楼就剩下我一个。
  有一次,老乡微微请我到她宿舍吃饭,一进门我就惊呆了,厨房的柜子上摆满了小笼蒸包,目测得有100多个。那小包子可真好看,包子褶儿整齐得像是机器模子轧出来的。
  微微把包子分成5个一小份,不一会儿,日本学生就成群结队地来拿包子了,一份包子500日元,折合人民币35元。天哪!她包包子赚钱……
  那一天,微微和我聊了很多:在日本,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光学习成绩好是没有用的。
  其实,微微以前也是家里的娇娇女,但是她高中就来了日本,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会干活”的好本领。
  微微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的生存能力太弱了。正值暑假,微微带着我去一家料理店打工,我觉得自己应该去锻炼一下,不然活着都成问题,别说生活学习了。
  去过日本的留学生都说,没洗过盘子就不能说自己打过工。在日本洗盘子,是需要洗6遍的,每一遍都有自己标准的工序,少一遍都不行。起初,我认真地按照规定洗,后来我发现第三道工序用凉水冲洗和第四道工序用温水冲洗有点重复,就自作主张,只用了一遍凉水。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店长是怎么发现的,只知道那天我洗完后,他把盘子重新洗了一遍,洗到了半夜。
  第二天,店长并没有批评我,而是给我讲了这两道工序的区别:凉水是用来冲洗盘子污垢的,而温水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的,以便第五遍工序烘干的时候,手不至于因为在凉水里泡久了,使不上劲搬运盘子。我突然一惊,回忆起昨晚的情景,我确实因为手凉没抓好,差点把一摞盘子摔在地上。
  这件事让我突然明白,劳动可以养成一种诚实劳动的思维惯性。从那之后,我打消了那些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的念头,洗6遍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之后的日子,我打过很多工,便利店、制衣厂、西点房。一年多的时间,我学会了洗衣服、做饭、修理水龙头……还意外地发现,原来柔弱的身体和意志竟也变得坚强起来。
  寒假回家,我妈照例准备做大餐欢迎我。我说,这次让我露一手吧!那天我用了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做了八菜一汤外加一笼小花卷。当我把花卷端上桌的时候,望着那一桌子菜,我爸竟然哭了:“你这是受了多少苦,才学会这些的啊!”
  学会这些,我的确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父母从小就没有给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我自己也没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直到长大成人我才体会到不会劳动的难处。
  我笑着对我爸说:“这个苦,吃得值!”
  (摘自《祝你幸福》201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萨达吉去一所学校学习逻辑。  “首先,我将借助一个例子向你解释逻辑,”教授说,“你有鱼塘吗?”  “有。”萨达吉说。  “这意味着你喜欢鱼。”教授继续说道。  “是的。”  “那就是你爱水。”  “是的。”  “每个人都喝水,所以你爱每个人。”  “是的。”  “如果你爱每个人,你就爱女孩。”  “是的。”  “如果你爱女孩,那你就是个男孩。”  “是的,我是个男孩。”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你爱
期刊
对于接受者来说,教养既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折磨;正因为这个缘故,对于供给者来说,教养问题便显得迷人又艰难。身为一个父亲,那些曾经被孩子问起:“这是什么字?”或者“这个字怎么写?”的岁月,像青春小鸟一样一去不回来。我满心以为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许多配备还来不及分发,就退藏而深锁于库房了。老实说:我怀念那转瞬即逝的许多片刻,当孩子们基于对世界的好奇、基于对我的试探,或是基于对亲子关系的倚赖和耽溺,而愿意接
期刊
这是我第二次在日本丢钱包了,上一次应该是10年前,把钱包落在出租车上,最后司机给我送了回来,因为钱包里现金多,我给了他几万日元的谢礼。这一次有点悬,因为钱包里只有2万日元现金,没啥油水。  最后大家建议,要不去附近的警察岗亭问问,是不是有人捡到交给了警察。  于是几个人陪我一起去市谷車站前的警察岗亭。值班的警察告诉我,没有人送钱包过来。这下,我可死了心。  不过,警察问我:“钱包里有没有个人证件?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我获得了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奖学金”,去瑞典皇家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神经生理研究所继续科研工作。  这个研究所十分讲究开明和平等,每天下午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从所长到清洁工,不分贵贱,进来以后就坐在桌边。最使我惊讶的是,当所长不在的时候,他的办公室总是敞开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自由进出,翻阅他书架上的书,只要留下借条,可以随时将此书借回家里。  刚到所里时,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记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提出了“电影眼睛派”理论,认为电影摄影机可以像人的眼睛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奠定了纪实美学的基础,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群热爱运用视频分享生活的 vlogger通过拍摄vlog,用新的形式实践了这一理论。vlog,正在成为短视频文化中的新力量。  什么是vlog?  vlog是 video log或 v
期刊
全球每年约产咖啡豆800万吨,制成的咖啡超过6000亿杯。然而,咖啡渣的碳排量并不低,且作为垃圾处理,花费不小。英国创新企业“生物豆”动上了咖啡渣的脑筋,索性将其回收加工成生物燃料,这样不仅可以为家庭供暖,甚至还能部分替代汽油,成为驱动机动车辆的新型清洁能源。  “油腻”废渣,浑身是宝  曾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亚瑟·凯恩,在校期间就想设计一种咖啡烘焙工坊,利用工坊自身产生的垃圾作为能量来源。在
期刊
1969年7月20日,数以亿计的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前所未见的场面: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在地外天体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探索宇宙的壮举。相比科学和政治意义,它更重要的遗产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通俗文化——从娱乐、建筑到时尚、消费品乃至流行语,正如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登月引起一代人“围观”  如
期刊
有年轻人问,对生活,你有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面对穷凶极恶的高寒缺氧、无穷无尽的冰川雪岭,你无法抗拒人是多么
期刊
雷诺阿并不是受上帝眷顾的人。他出身贫寒,随遇而安。青年时期作为印象派的开派画家之一,屡屡遭受嘲讽。中年开始被类风湿关节炎所困扰。晚年因右肩膀关节变形,需要助手用绷带把画笔缠在手上作画。但雷诺阿的画作很少传达苦痛或悲悯的宗教情怀,总有着明朗的格调和日常家庭的温暖。  雷诺阿一生笔耕不辍,毕加索非常崇拜他,买过他的一些作品,视其为大师。但雷诺阿从不自诩为伟大的艺术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谦卑的绘画工而已,
期刊
小时候,父亲总是教育我们,不讲下坡话。他讲了一个故事诠释什么是下坡话,说古时一个先生要学生对句,先生出了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学生张三对出下联:雨打羊毛一片毡;李四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父亲说张三对的句,让人泄气,就是下坡话,要像李四那样,让人振奋,不说下坡话。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他知道人生总有起伏,希望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要自己给自己打气,走过人生的一道道坎。不讲让自己泄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