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俱下地生活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b15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年轻人问,对生活,你有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面对穷凶极恶的高寒缺氧、无穷无尽的冰川雪岭,你无法抗拒人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多么孤单这副铁枷。你有一千种可能性会死,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比如车祸、枪伤……但你却在苦难的夹缝当中,仍然完整地活着。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结束自己,就得继续活下去。
  愁云惨淡畏畏缩缩的是活,昂扬快乐兴致勃勃的也是活。我盘算了一下,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取后种活法比较适宜。不单是自我感觉稍愉快,而且让他人(起码是父母)也较为安宁。就像得过了剧烈的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他又问,你对自己的才能有没有过怀疑或是绝望?
  我是一个“泛才能论”者,即认为每个人都必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赞成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这才能到底是什么,没人事先向我们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细寻找加上运气。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费时一世一生;还有的人,干脆终生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施展才能的领域。例如,爱好音乐,爱好写作……都是比较传统的项目,热爱电脑,热爱基因工程……则是近若干年才开发出来的新领域。有时想,擅长操纵计算机的才能,以前必定悄悄存在着,但世上没这物件时,具有此类本领潜质的人,只好委屈地干着别的行当。他若是去学画画,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万分,觉得自己不成才。比尔·盖茨先生若是生长在唐朝,整个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寻找才能是一项相当艰巨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闲视之。
  人们通常把爱好当作才能,一般说来,两相符合的概率很高,但并不像克隆羊那样惟妙惟肖。爱好这个东西,有时候很能迷惑人。一门心思凭它引路,也会害人不浅。有时你爱的恰好是你所不具备特长的东西,就像病人热爱健康、矮个儿渴望长高一样。因为不具备,所以,就更爱得痴迷,九死不悔。我判断人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深度的怀疑以至绝望,多半产生于这种“爱好不当”的漩涡之中。因此,在大的怀疑和绝望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真正投影于何方。评估关头,最好先安稳地睡一觉,半夜时分醒来,万籁俱寂时,摒弃世俗和金钱的阴影,纯粹从人的天性出发,充满快乐地想一想。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充满快乐地去想呢?我以为,真正令才能充分发育的土壤,应该同时是我们分泌快乐的源泉。
  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是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的?
  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像一只冬眠的熊。锻炼身体,坚信无论是承受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一来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抓紧在此时干完。
  (张新芳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西米绘图)
其他文献
听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话说,有一个人经过了严格的间谍培训,那是千辛万苦,但是最后沒有通过选拔。他很不服气,跑去跟教官理论说:我挺不错的啊,你们为啥不要我?  教官说:这么着吧,再给你一次机会,现在你去某某图书馆里面,找到第几个书架上的第几本书,把夹在第103~104页的一张便条给我拿过来,拿来,就算你通过。这人兴高采烈地就去了。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心甘情愿地说:我懂了,我被淘汰一点都不冤。我
期刊
我有一位朋友,临时被叫到杭州开一个会,需要在次日上午八点抵达杭州。但当时他在江苏的一个小城市,他的秘书联系了所有熟人,也订不到那个时间的火车票。后来,这位朋友对秘书说,你找熟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买火车票对吧?你买火车票又是为了什么?  秘书听了这段话,恍然大悟,赶紧给领导约了一辆出租车,硬是坐著出租车连夜赶到了杭州。这个朋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次日八点到达杭州,而不是找到火车站的熟人。当他们重新回
期刊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内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儿童的对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里面的内容一定特别好玩。可是当我真正看了这本书时,我感到极其震惊,因为里面没有一句是在哄孩子,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甚至根本不在乎孩子当下能不能听懂他们说的话,他们每个人说话的语调和措辞都和他们跟同龄人交流时一模一样,严谨而客观。  为此,我曾经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儿童教育专家桑新民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从儿童教育的角
期刊
萨达吉去一所学校学习逻辑。  “首先,我将借助一个例子向你解释逻辑,”教授说,“你有鱼塘吗?”  “有。”萨达吉说。  “这意味着你喜欢鱼。”教授继续说道。  “是的。”  “那就是你爱水。”  “是的。”  “每个人都喝水,所以你爱每个人。”  “是的。”  “如果你爱每个人,你就爱女孩。”  “是的。”  “如果你爱女孩,那你就是个男孩。”  “是的,我是个男孩。”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你爱
期刊
对于接受者来说,教养既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折磨;正因为这个缘故,对于供给者来说,教养问题便显得迷人又艰难。身为一个父亲,那些曾经被孩子问起:“这是什么字?”或者“这个字怎么写?”的岁月,像青春小鸟一样一去不回来。我满心以为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许多配备还来不及分发,就退藏而深锁于库房了。老实说:我怀念那转瞬即逝的许多片刻,当孩子们基于对世界的好奇、基于对我的试探,或是基于对亲子关系的倚赖和耽溺,而愿意接
期刊
这是我第二次在日本丢钱包了,上一次应该是10年前,把钱包落在出租车上,最后司机给我送了回来,因为钱包里现金多,我给了他几万日元的谢礼。这一次有点悬,因为钱包里只有2万日元现金,没啥油水。  最后大家建议,要不去附近的警察岗亭问问,是不是有人捡到交给了警察。  于是几个人陪我一起去市谷車站前的警察岗亭。值班的警察告诉我,没有人送钱包过来。这下,我可死了心。  不过,警察问我:“钱包里有没有个人证件?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我获得了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奖学金”,去瑞典皇家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神经生理研究所继续科研工作。  这个研究所十分讲究开明和平等,每天下午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从所长到清洁工,不分贵贱,进来以后就坐在桌边。最使我惊讶的是,当所长不在的时候,他的办公室总是敞开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自由进出,翻阅他书架上的书,只要留下借条,可以随时将此书借回家里。  刚到所里时,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记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提出了“电影眼睛派”理论,认为电影摄影机可以像人的眼睛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奠定了纪实美学的基础,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群热爱运用视频分享生活的 vlogger通过拍摄vlog,用新的形式实践了这一理论。vlog,正在成为短视频文化中的新力量。  什么是vlog?  vlog是 video log或 v
期刊
全球每年约产咖啡豆800万吨,制成的咖啡超过6000亿杯。然而,咖啡渣的碳排量并不低,且作为垃圾处理,花费不小。英国创新企业“生物豆”动上了咖啡渣的脑筋,索性将其回收加工成生物燃料,这样不仅可以为家庭供暖,甚至还能部分替代汽油,成为驱动机动车辆的新型清洁能源。  “油腻”废渣,浑身是宝  曾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亚瑟·凯恩,在校期间就想设计一种咖啡烘焙工坊,利用工坊自身产生的垃圾作为能量来源。在
期刊
1969年7月20日,数以亿计的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前所未见的场面: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在地外天体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探索宇宙的壮举。相比科学和政治意义,它更重要的遗产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通俗文化——从娱乐、建筑到时尚、消费品乃至流行语,正如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登月引起一代人“围观”  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