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一体化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读书为本,读书为要”,即抓住读书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材的改革与中考对“真阅读”的要求,牵动着教师的教,连接着学生的学。如果教、学、评相互融通,共为一体,就能相辅相成,三者共赢。下面以“《我的母亲》群文阅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落实教、学、评的一体化。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航标,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指南,也是评价的依据。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知道教什么;知道了教什么,然后才能研究怎么教。语文教学终极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会学生自如地使用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拥有审美、鉴赏、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样看来,整本书阅读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对课本单篇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也只有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气质才能得到涵养,高阶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我的母亲》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朱德回忆母亲的散文。笔者借由《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拓展出的篇目、书籍,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进行对照和鉴别,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这样的阅读课,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想,又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作品的差别,把握其特点,提高鉴赏力。
  二、把握教学的探究点
  在目标明确之后,采用什么教学策略达成目标,就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笔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带领学生从阅读一篇文章出发,继而关联一类文,习得阅读的方法;从一本书的阅读开始,拓展到相关的一类书,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努力架构学生的阅读空间,从单线阅读到实现网状阅读。
  1.从一篇文到一本书,探究文体区别。
  《我的母亲》是朱德写的关于母亲的散文。尽管写的是母亲,但文本背后的朱德形象也是可以触摸到的。学生通过作者的文字,概括出朱德的性格风貌,这并不困难。可是,阅读不能止步于筛选信息。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第十章“关于朱德”中,去寻找更多的“人们眼中的”及“朱德口述中的”朱德的形象。借由更丰富的内容,师生一起走近朱德。
  比较阅读重在“区别”。《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红星照耀中国》属于纪实性文学。它们都有回忆的成分,都是真實的。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探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在视角的选择上,回忆性散文往往采用第二人称“你”,《回忆我的母亲》尽管采用第三人称,但作者将人物与自己直接关联,称呼人物为“我的母亲”,非常亲近。而纪实性文学常常采用第三人称,理性介绍。如“关于朱德”一章中,作者直乎其名。学生也关注到了选材方面:回忆性散文会选择与作者有关的素材来记叙,素材中有目标人物,也有自己,重点表现目标人物对自己的影响。纪实性文学则不然,作者会选择目标人物与其他人物交往的事迹,来综合表现目标人物的风貌。在表达方式上,二者也有区别:回忆性散文通常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抒情的成分会很浓。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多次表达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沉痛心情,以及对母亲的赞美。而纪实性文学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甚至说明,直接抒情极少,大多是通过记叙和描写来间接表达感情。学生们还发现:在情感表达方面,回忆性散文往往直抒胸臆,感染性极强。而纪实性文学非常理性,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去评价。就这样,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发现了回忆性散文和纪实性文学的区别。
  2.从一本书到更多书,探究人物的丰富性。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毕竟是没有见过朱德的。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语句,“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道”“韦尔斯女士(斯诺的夫人)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女人”……那么谁是第一个会见朱德的外国女人?于是我们找到了另一部作品——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在课上,同学们阅读了大量的片段。读得越多,他们对朱德的形象了解得越深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要了解一个人物,我们可以从不同文体、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去读,可以借由一个作品去阅读新的作品,还可以阅读这个人物自己的作品。在阅读中总结阅读方法,是为了以后更好地阅读更多的作品,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三、精准捕捉,反馈评价
  学生阅读后的反馈,便是评价阅读的最佳方式。在反馈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触发师生的新思考。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借另一个人物鲁迅,看看自己有没有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的反馈是令人满意的。5个小组都模仿课堂上教师画出的关于“朱德”的思维导图,从篇目和文体对比两个角度画出了关于鲁迅的思维导图。展示如下:
  当然,我们通过思维导图也发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仍停留在课内学习过的篇目上。于是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进行鲁迅作品的推荐阅读,例如《呐喊》《鲁迅批判》《笑谈大先生》等。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鲁迅的或关于鲁迅的、不同文体的不同作品,通过更多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得到一个更为立体的鲁迅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连外”)把教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一同确立为学校的头号工程,不断加大教科研的力度,加快课改的速度,全力提升教学团队建设的品质。连外以教科研推进“生·动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生·动课堂”带动课堂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强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 用“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学团队的学习力  在连外,“学习型组织”是提升教师思考力、创新力的重
期刊
一、 Lead-in  T: I wil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The more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in your group, the better grades your group will get.(采用小組合作学习和激励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课堂
期刊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感受波澜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被狮子追杀的小熊》片段一:一只小熊被一头狮子追赶;追赶到河边时,小熊爬上一段倒伏的树干,树干的大部分悬在河流上方。)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生1:狮子爬到树干上,抓住了小熊。  生2:狮子爬到树干上,树干折断了,小熊和狮子一同掉落到水中。  生3:狮子在岸边看了一会儿,觉得无趣,
期刊
一、 读一首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诗——《一轮明月满乾坤》。  生(朗读):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数字诗;且数字从十排到一,次序井然。  师:它的描写对象有哪些?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生:长亭、九重天、星辰、船只、州县、宫府、江海、楼头
期刊
笔者于2017年参加了苏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课题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下面,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在反刍、联系中培养学生函数模型思想的感悟及认识。  一、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以及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后续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联性,感悟数形结
期刊
摘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教材中,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巧用古代诗词、历史人物、美德故事等,能使课堂达到“诗情画意涤人心”的效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 课堂 道德情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民族性”。这一原则着重强
期刊
冯利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0余名,来自徐州高级中学和徐州市区部分初中学校。  工作室致力于“生本”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层级式”阅读主张的实践与推广,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工作室成员通过“层级式的阅读材料选择—习惯养成—要求实施—共同体打造—评价驱动”这一路径,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从而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  工作
期刊
一、教学背景  近几年,在多媒体教室支持下,教师运用云平台软件等构成的课堂信息化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通过选择或抢答的方式参与互动,并能得到即时反馈。此方式将传统课堂的授受式转变为互动式,将教师从台前悄悄移至幕后,将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创新的教改形式,不仅凝聚了队伍,激活了智慧,更为广大师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搭建
期刊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在学校统一组织筹划下,确立了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的目标。该校数学教研组是一支作风严谨、与时俱进、乐于奉献,具有很强协作意识的团队,是学校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转变思想,让教学团队建设空间更广阔  为了实现学校的
期刊
万众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0名,来自徐州市属各中学,领衔人万众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工作室针对目前育人模式中的问题和课程改革中的困惑,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研究、实施与推广,力求改变当下学校教育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分数而轻思维、重书本而轻实践、重学业而轻人格的倾向,使学生跳出书本,融入生活,知行合一,德才双修。  工作室課题“基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2017年江苏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