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刍、联系中培养函数模型思想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于2017年参加了苏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课题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下面,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在反刍、联系中培养学生函数模型思想的感悟及认识。
  一、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以及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后续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联性,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丰富,也是为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知識做铺垫。
  八年级学生在“数与式”板块已掌握实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等知识。对于不等式2x+4>0,学生都能正确解答。有的从不等式的解法出发;有的基于一次函数图像,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从“形”的角度解决“数”的问题。但对于不等式2x+4>2.56呢?还能直接利用图像分析吗?这就得从“数”的角度补助“形”的认识。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讲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就是这个道理。“数”“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是单一的,同时,这也遵循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心理特征。
  二、教学目标
  经历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三者关系的探究,进一步丰富对方程、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认识,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用一次函数图像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反过来,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与解集解决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思考、交流、验证等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一次函数图像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反过来,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与解集解决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直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数学”思考。
  背景材料:一根长25cm的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挂物体。在弹簧伸长后的长度不超过35cm的限度内,每挂1 kg质量的物体,弹簧伸长0.5cm。
  请你设计一个问题,让同学们尝试解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设计意图:以一个开放性的材料为背景导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建立起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三者关系框架,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并有意识地用数学概念、原理、方法去理解、描述以及解决现实问题。该思想就是模型思想。
  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笔者捕捉了下列“生成性”教学资源来组织课堂教学。
  生1:挂10kg重物时,弹簧长度为多少?
  生2:挂多重的物体时,弹簧长30cm?
  生3:弹簧所挂物体的最大质量是多少?附解答:设挂xkg的重物,(25+0.5x)≤35。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可以知道弹簧所挂重物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生4:现在弹簧长度为xcm,假设挂了nkg物体(n≤20),则弹簧伸长ycm,求此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和x的范围。
  生5:(1)请画出其图像;(2)当弹簧长30cm时,挂了多少kg重物?在图像上找出这个点;(3)当挂6-13kg的重物时,求弹簧的长度范围。
  教师追问:(1)回顾反思上述生1至生3的问题,你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吗?(引出生4、生5的问题。)
  (2)当x=10时,就能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y=0.5×10+25 ;当y=30时,也能得到一个方程30=0.5x+25。从图像“形”角度上看,每一对解都有什么样的解释呢?
  (3)当y≤35时,能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0.5x+25≤35,解不等式便能解决问题,从图像上看,哪一部分图像能对应该不等式?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4)若弹簧长度是33.8 cm,求所挂物体的质量。若弹簧长度不超过33.8 cm,求所挂物体的质量的取值范围。你是如何解决的?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解决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算式解法过渡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的视角,自主建立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深刻体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的内涵,尤其体会每个数学模型各自的优越性以及之间的联系,实现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润物细无声。
  2.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问题1:试根据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说出2x+4=0、2x+4>0、2x+4<0的解或解集。
  变式1:(1)试根据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直接说出2x+4=4、2x+4>4、2x+4<4的解或解集。你是如何看出的?
  (2)能否根据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直接说出2x+4=2.56、2x+4>2.56、2x+4<2.56的解或解集?应该如何解决?
  (3)一般性思考: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考如何由一次函数产生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问题2: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4和y=-2x的图像,求不等式2x+4>-2x 的解集。你是如何思考的?
  变式2:如图2,一次函数y=kx+b(k≠0)和y=mx (m≠0)的图像交于点A,点A的横坐标为-1,直接写出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解或不等式的解集:
  (1)kx+b=mx;
  (2)(k-m)x+b>0。
  问题3:尝试独立思考教材中“尝试”板块问题,并与大家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课始,由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厘清了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学习回到了数学内部。而以上问题串以及变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理解。   3.回顾反思,巩固练习。
  回顾如何由一次函数产生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再次体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教材中的练习。
  4.作业布置。
  必做题:6.6习题1-4。
  选做题:如图3,一次函数y=mx+n和y=kx+b的图像交于点P(1,2),y=mx+n的图像交y轴于点A(0,1)。
  直接写出下列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1)1<mx+n<kx+b;
  (2)(k-2)x+b<0。
  五、教学反思
  1.反刍“方程”的重要地位及意义。
  本节课的课题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为什么没有“方程”呢?方程在这“三个一次”数学模型中“功不可没”。不等式的学习过程就是类比的过程,而方程的解往往又能表现在不等式解集的“临界值”上,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更紧密。
  例如,问题情境中的(20 ,35)这个点是如何找到的?先固定y=35,则35=0.5x+25,得到一元一次方程,解得x=20,于是找到点(20 ,35)。而如何从图像“形”的角度看待0.5x+25≤35?0.5x+25≤35即y≤35,找临界值y=35(假如原式是y<35,也是引导学生抓住临界值y=35),此时,x=25。从“形”的角度看,找到一个“临界点”(20 ,35)。对于不等式0.5x+25≤35,即y≤35,从“形”上看,就是图像上该“临界点”下方的部分,于是直观感知x≤20。
  2.联系地、发展地、整体地教与学,指向“深度学习”。
  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這三者内在的联系到底如何认知?我们不能单向、片面化地理解。本节课的定位是以“函数”为核心回看方程、不等式,并从“数、式”和“形”的双重角度阐释函数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体现数学关联性、整体性、发展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自然延伸。而方程的解往往又是不等式的临界值,反映在函数图像上就是临界点。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以前面的两个角度“回看”方程和不等式,反之,当在图像上不能直接看出时,就体现出方程和不等式这两个重要的数学模型也能研究函数问题。
  如背景材料中的问题设计,从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来看,学生能自觉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来设计、解决问题。但笔者并不止步于此,而是进行追问:回顾反思上述生1至生3的问题,你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吗?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除了算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数学模型,还有函数这一重要模型。这样,学生既能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能认识到代数领域内知识的发展性、整体性。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即“深度学习”。
  3.在自然生成中感悟数学模型思想,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
  基于此,笔者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课堂教学实施环节捕捉的“生成性资源”来看,学生在提出问题过程中,是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从而进一步感悟数学模型的功能、价值。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2018/02/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教与学,从整体、建构和发展的角度,能让学生更好地构筑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和寻觅系统思想,更好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系统思维 教学实践策略  新课标中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论述是这样的: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微型片段式的结构。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教
期刊
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多种,阅读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阅读力是指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以语言力、思维力、审美力等为主的学习力。阅读力是初中生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阅读力是评价学习力的主要依据,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然而,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阅读力问题是触目惊心的,例如:阅读视野不够开阔,读物选择不够经典,阅读方向不够明确,阅读兴趣不够
期刊
摘要  以沪教版8A Unit7 Reading:Memory Corner为例,从立足文本、汲取文化知识,联系语篇、理解文化内涵,开拓思维、体验文化差异,辩证思考、形成文化立场四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识记词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词汇 跨文化意识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作为全世界最广
期刊
核心素养是适用于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中的思维能力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思维是一种有依据的思考,是建立在事实和现有数据基础上的思考;思维是一种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理清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逻辑关系。本文以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Unit 4 中Gulliver in Liliput这篇小说体语篇为例,从内容、人物、主旨三个方面探究培养初中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一
期刊
张慧慧老师执教的创意作文展示课“学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源于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训练点“学写故事”。教材中对此训练点的要求是:“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可以使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活的图景。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觉得非看下去不可。从观课情况看,张老师把这节作文课定位为“学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更应关注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生成、内化并发展。在教师知识的情境性指引下的教师研修体现为项目化学习、浸入式学习、创造性学习等特点,目的在于达成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知识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专业发展 教学情境 知识情境性 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亟须关注实践性知识的习得,而实践性知识主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
期刊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连外”)把教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一同确立为学校的头号工程,不断加大教科研的力度,加快课改的速度,全力提升教学团队建设的品质。连外以教科研推进“生·动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生·动课堂”带动课堂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强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 用“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学团队的学习力  在连外,“学习型组织”是提升教师思考力、创新力的重
期刊
一、 Lead-in  T: I wil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The more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in your group, the better grades your group will get.(采用小組合作学习和激励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课堂
期刊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感受波澜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被狮子追杀的小熊》片段一:一只小熊被一头狮子追赶;追赶到河边时,小熊爬上一段倒伏的树干,树干的大部分悬在河流上方。)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生1:狮子爬到树干上,抓住了小熊。  生2:狮子爬到树干上,树干折断了,小熊和狮子一同掉落到水中。  生3:狮子在岸边看了一会儿,觉得无趣,
期刊
一、 读一首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诗——《一轮明月满乾坤》。  生(朗读):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数字诗;且数字从十排到一,次序井然。  师:它的描写对象有哪些?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生:长亭、九重天、星辰、船只、州县、宫府、江海、楼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