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小公民,既享受权利也应尽义务。他们是未来的继承者,应关注着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一些公共问题,大胆地思考,积极探索。因此,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发动学生去观察生活,开始了候选课题的搜索。依照我的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利用课余实践进行调查,用孩子独特的视角去挖掘问题,找到一个又一个的课题。有“景区收费过高,物品价格太高”“公共汽车占座的问题”“公共厕所收费的问题”“水污染的问题”“噪音问题”“随地大小便问题”“公共场所指示路标不够的问题”“校门外小摊小贩的问题”“汽车乱停侵占盲道问题”……在确立的候选课题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们的意见,通过课堂分析,民主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最有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公共汽车占座的问题”得15票,“公共厕所收费的问题”得12票,“校门外小摊小贩的问题”得11票,其余得票都是一两票。面对这一结果,我认真思考总结,在进行“公民实践教育”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年龄出发,切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课题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兴趣是选题的基础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只有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才能做好,在课题的选择上自然也不例外。其实,“公共厕所收费问题”也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根据我的观察了解,公共厕所学生碰得较少,学生一般只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穿梭,偶尔出门也跟着大人,对他们来说,虽然有兴趣可惜距离比较远,缺乏持续关注的热情。相比较而言,“公共汽车占座问题”是他们亲眼目睹,感同身受,并都对这种行为存在着谴责的心理,受到大多数同学的欢迎,这一研究课题学生最感兴趣,得票也最高。
二、生活是选题的推手
班级中的许多同学提出的甚至是建设现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同学就提出“公共场所指示路标不够的问题”。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人口流动大,到陌生地方,要经过询问或其他方式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更会有迷路的情况出现。可是这个课题得不到学生的响应、赞成、支持,因为他们常常处在学校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出门都有家长陪同,几乎没有遇到找路难的困境,可以说他们没有切身的体会。这一课题虽然好,虽然有着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最终被无情淘汰。
三、力所能及是选题的关键
小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承受不强,如果困难太多,挫折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使课题难以继续进行,甚至造成课题的中途流失。我认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训练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心。像“水污染问题”“噪音污染问题”之所以得票率较低,除了离学生现实生活状况比较远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难度太大,真正研究起来比较困难,极不易操作。我更希望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关注身边的问题,产生能够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坚持不懈的习惯,在活动中渐渐历练,逐渐成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四、认识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选题的目的
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选择了“公共汽车占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目睹那些老弱病残孕专座被健康人占据,眼见幼小的孩子或年老体弱的长者在颠簸的公共汽车中艰难地站立着,左右摇晃着,使他们从内心自发驱动着自己去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然而,这个课题的选择又让我产生了些思考。在这个课题的选择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性,所以完全以票数决定研究课题,也正是这个课题的产生使我产生一些困惑,它属于“公共道德”范畴,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包含了“公共道德”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到底在活动中选择课题更应侧重于政策还是道德,还是两者并重,又或是两者交替并存呢?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
从以上思考的几点,可以发现,教师只有放弃对选题的包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对学生在选择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才可能产生对于学生而言最优化的课题,也就能实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晖.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9).
[2] 李蔓丽.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发动学生去观察生活,开始了候选课题的搜索。依照我的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利用课余实践进行调查,用孩子独特的视角去挖掘问题,找到一个又一个的课题。有“景区收费过高,物品价格太高”“公共汽车占座的问题”“公共厕所收费的问题”“水污染的问题”“噪音问题”“随地大小便问题”“公共场所指示路标不够的问题”“校门外小摊小贩的问题”“汽车乱停侵占盲道问题”……在确立的候选课题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们的意见,通过课堂分析,民主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最有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公共汽车占座的问题”得15票,“公共厕所收费的问题”得12票,“校门外小摊小贩的问题”得11票,其余得票都是一两票。面对这一结果,我认真思考总结,在进行“公民实践教育”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年龄出发,切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课题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兴趣是选题的基础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只有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才能做好,在课题的选择上自然也不例外。其实,“公共厕所收费问题”也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根据我的观察了解,公共厕所学生碰得较少,学生一般只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穿梭,偶尔出门也跟着大人,对他们来说,虽然有兴趣可惜距离比较远,缺乏持续关注的热情。相比较而言,“公共汽车占座问题”是他们亲眼目睹,感同身受,并都对这种行为存在着谴责的心理,受到大多数同学的欢迎,这一研究课题学生最感兴趣,得票也最高。
二、生活是选题的推手
班级中的许多同学提出的甚至是建设现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同学就提出“公共场所指示路标不够的问题”。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人口流动大,到陌生地方,要经过询问或其他方式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更会有迷路的情况出现。可是这个课题得不到学生的响应、赞成、支持,因为他们常常处在学校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出门都有家长陪同,几乎没有遇到找路难的困境,可以说他们没有切身的体会。这一课题虽然好,虽然有着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最终被无情淘汰。
三、力所能及是选题的关键
小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承受不强,如果困难太多,挫折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使课题难以继续进行,甚至造成课题的中途流失。我认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训练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心。像“水污染问题”“噪音污染问题”之所以得票率较低,除了离学生现实生活状况比较远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难度太大,真正研究起来比较困难,极不易操作。我更希望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关注身边的问题,产生能够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坚持不懈的习惯,在活动中渐渐历练,逐渐成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四、认识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选题的目的
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选择了“公共汽车占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目睹那些老弱病残孕专座被健康人占据,眼见幼小的孩子或年老体弱的长者在颠簸的公共汽车中艰难地站立着,左右摇晃着,使他们从内心自发驱动着自己去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然而,这个课题的选择又让我产生了些思考。在这个课题的选择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性,所以完全以票数决定研究课题,也正是这个课题的产生使我产生一些困惑,它属于“公共道德”范畴,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包含了“公共道德”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到底在活动中选择课题更应侧重于政策还是道德,还是两者并重,又或是两者交替并存呢?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
从以上思考的几点,可以发现,教师只有放弃对选题的包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对学生在选择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才可能产生对于学生而言最优化的课题,也就能实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晖.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9).
[2] 李蔓丽.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