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的自我回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占卜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个性独立的当代女性——莫拉格。少不更事的她曾经渴望远离让她倍感屈辱的养父母的家,而从天而降的美好婚姻恰恰把她从痛苦的过去拯救出来。然而,在这个婚姻圣殿里,她却渐渐地失去自我,失去融入于她身心的浓浓亲情和过往,于是她选择了一条冲出围城,回归自我的道路,上演了一场冲出金丝笼的现代版娜拉出走。
  关键词:婚姻 女性 人生 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为她赢得了“加拿大文学第一夫人”的美誉,系列小说的终结之作《占卜者》又一次为她赢得了加拿大总督奖,并为她奠定了加拿大文学霸主的地位。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作家本人的影子,更让人看到了芸芸众生中任何普通女性的影子。美国诗人及剧作家贞德•拉金(Joan Larkin)在《女性》杂志中如是说:“我被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深深吸引着,她们就像真实存在着一样——不是作为我所认识的女人,而是我曾经是的女人。”(Laurence,1993) 当代英国女作家,七十年代妇女运动的先锋萨拉•梅特兰在本书后记中如此评价:“实在觉得难以找到一部比《占卜者》更感人更成功的当代作品了。”(Laurence, 2004)
  《占卜者》中的女主人公莫拉格同马纳瓦卡故事中其他女性人物一样经历并感悟着生活中的困惑和焦虑。对于婚姻,她曾经充满着热望和激情,起初的爱情如一夜盛开的玫瑰,娇艳芬芳;然而深居围城数年的莫拉格渐渐地发现,她在渐渐失去原本的梦想,失去作为一个人的话语权,失去那个无法丢弃的原本的自我。于是,她没有像众多的哀怨女人那样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而是义无反顾地、毅然决然地冲出了婚姻围城。
  
  一 走进围城
  
  莫拉格自小父母双亡,由一对贫穷的老夫妇抚养长大。养父克里斯汀•龙根是一位拾荒者,家里到处堆着从垃圾站拾来的破烂,而他身上总有一股洗不掉的臭味。养母普琳是个邋遢、臃肿、俗气的女人,即使穿上莫拉格用打工挣来的钱买的体面的衣服,也是那样地难以入眼。
  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的一对地位卑微、外貌猥琐的养父母,时常让莫拉格感到无地自容。而这种羞辱感在马纳瓦卡镇的富人们的嘲笑和冷眼中变得更加的沉重。童年的屈辱让她慢慢地变得倔强、坚强、独立。她努力打工挣钱,挣来的钱全都用来买衣服,她穿着得体、时尚,不逊于镇上的富家子女。她还知道,考上大学是她离开马纳瓦卡的唯一出路,每天晚上听到驶过马纳瓦卡草原上的火车长鸣声,她就暗下决心,有一天,她也会乘上那些火车,离开草原,到大城市去。
  莫拉格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她考上了大学,满怀着热望和憧憬,来到了温尼伯格。这是她崭新生活的开始,也是与养父母亲情的疏离的开始,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过去做着决然的断裂。
  布鲁克是莫拉格冲出褊狭势利的马纳瓦卡之后遇到的一位能够使她从屈辱生活中完全脱离出来的“救世主”。布鲁克,温尼伯格大学的文学教授,英俊儒雅,家世体面。他对痴爱文学的莫拉格给予了极大的偏爱。在课堂上,他饶有兴趣地与莫拉格讨论着约翰•邓恩的玄学派诗歌,课下阅读莫拉格的习作,并认真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几次课外交往之后,布鲁克主动向莫拉格表示了好感。在布鲁克第一次亲吻她后,莫拉格问布鲁克喜欢她什么,布鲁克回答:
  “我喜欢你什么呢?还真的不好说。你并不十分漂亮,但你会漂亮起来的。你具有一种气质。”
  他笑了起来,好像在这时太严肃有点不合时宜。
  “也许,是你神秘的虚无的过去。”他说:“我喜欢这样,就像你正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一样。”(Laurence,1993:158)
  而当莫拉格觉得应该告诉布鲁克她的童年并试着讲起她的养父母时,禁不住想起了不堪回首的过往,禁不住哭了起来。
  “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曾经年轻过。”莫拉格说。
  “胡说!”布鲁克说,把她搂得更紧了。“你年轻过,现在依然年轻。这是我喜欢你的一个原因。你很认真,但你也很快活。你有一种欢笑的天赋,让人喜爱,让人感到温暖。”(Laurence,1993:161)
  当她发现布鲁克爱上的只是他自己的错觉时,莫拉格所有的内心沧桑和痛苦记忆都成了她急于掩藏的污点。她不能告诉布鲁克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家庭,决不能!于是,莫拉格不惜削足适履来实现她那灰姑娘之梦,她身上任何他可能不喜欢的东西她都要严严实实地藏起来,养父克瑞斯汀的骂人脏话她再也不敢出口了。
  不久,布鲁克获得了多伦多一大学的教授职位,莫拉格跟随他来到了她想都没有想过的大都市,并很快成为了布鲁克夫人。成为大学教授夫人后,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学业。
  
  二 深居围城
  
  然而,布鲁克骨子里是一位大男子主义者。他期望莫拉格做一位“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妻。每每外出就餐或在家里请客,布鲁克总是很看重妻子的仪表和发型,他希望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位看起来体面,给他增光的布鲁克夫人。虽然他没有直接地说出来的,但总是在无形中给莫拉格施加压力。这些莫拉格平日都能做得,可是当她沉浸在写作中,却时常忘记自己身为女人的责任,忘记做头发,忘记做饭。
  莫拉格可以容忍丈夫对她外貌的苛求,却不能容忍丈夫对她女性生命存在和由此衍射出来的精神需求的无视。她渐渐地意识到,在他们结婚之后,她的话语权——生命存在的表征之一,在无形中被剥夺了。
  结婚前的莫拉格在大学文学课上的发言是酣畅淋漓、犀利洒脱的,并得到了布鲁克的赞赏。而结婚后,布鲁克的大丈夫角色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压制着莫拉格作为妻子的话语。一次布鲁克邀请学生到家里聚会,在讨论中,莫拉格插进了一番很有见地的评论,然而这却使得聚会出现了短暂的尴尬。当学生走后,莫拉格因自己的插嘴向布鲁克道歉。
  布鲁克把她拉近自己。
  “不要说了,孩子。没事,一点也没事。其实,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夸夸其谈。”
  莫拉格从他的手中挣脱出来。(Laurence,1993:183)
  布鲁克“原谅”了她,“原谅”了她的“夸夸其谈”!他不喜欢她随意地插嘴,发表自己的见解。
  布鲁克对莫拉格的话语支配权是委婉的、深藏不露的。一次,在对莫拉格的发型做一番婉转的指责后,布鲁克来到她的背后,抱住她的肩膀,轻声地对她说:
  “我想,你有些太敏感了,小东西。”
  莫拉格挣脱了布鲁克的手。他以一种什么样的眼神看着她—不解?恼火?还是吃惊?
  ……
  “听着,布鲁克——请不要误会我。只是我不希望你那样叫我。”
  “叫你什么,天哪,我说错什么了吗?”“小东西!布鲁克,我已经27岁了!我五英尺八英寸高,真他妈的太高了。但是,事实上是,看在该死的神父和他妈的圣灵面上,我快被憋死了,如果你真想知道的话,我也不妨说一次实话,其实,我早就对此很反感了,我实在伪装不出来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你真够歇斯底里。是不是因为来月经的事?”(Laurence,1993:210)
  布鲁克对莫拉格婉转的话语控制首先表现在词语的使用上,如“小东西”、“乖女孩”等类似的词语把莫拉格放在了一个被庇护的弱势地位上,而布鲁克潜意识中总希望莫拉格保持着这种弱势力,保持着他理想中不谙世事的少女的纯真无暇。在这种控制下,莫拉格有意识地压制着自小就受克里斯汀熏陶的语言,极力地隐藏着无法被生活所认可的真实的自我,用另外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客体”“他者”的语言来迎合着丈夫。
  莫拉格话语的控制还表现在布鲁克的答非所问上。在两人的谈话中,布鲁克始终掌握着决定是非曲直的生杀大权。对于莫拉格的对自己发型的一番解释,他认为无需太在意;对于莫拉格用克里斯汀式的语言痛快淋漓的反驳,他解释身体不适的原因。布鲁克始终没有参透莫拉格的内心,或许他一直根本就不想参透莫拉格的内心,他就想这样一直庇护着她,在话语上控制着她,使她一直是自己体面的乖乖女般的太太。
  在话语权的被剥夺之后,莫拉格陷入了沉默。她时常独自走在多伦多繁华的大街上感受着拥挤里的孤寂和凄凉。
  让莫拉格感到慰藉的是,她还有自己自小就培养起来的梦想——写作。她热爱写作,在写作中她能完全忘我地投入到小说中去,暂时忘记不快。她的梦想终于有了回报,她完成了第一本小说《纯真之利刃》。然而布鲁克对这本书的态度却是默然地推置,欲将其束之高阁。莫拉格决定不再征求布鲁克的意见,四处投稿,结果小说不仅出版,而且一炮打红。
  在孤独的沉默中,莫拉格寻求着爆发的突破口,她倔强、独立的自我意识然始终没有泯灭,在几年的沉寂后,伺机而发。
  
  三 冲出围城
  
  最终导致莫拉格和布鲁克婚姻破裂的原因是:布鲁克根本就不能接受莫拉格的过去。为了得到布鲁克的爱,莫拉格最初选择了对自己卑微的过去守口如瓶。而布鲁克能够接受莫拉格是因为在他的眼里,莫拉格是一位纯真的,涉世未深的,没有历史背景的乖女孩。引起他们之间最大、也是最终的一次冲突是与旧识朱尔斯在多伦多的偶遇。朱尔斯,梅第人,法裔和印第安人的后裔,莫拉格在马纳瓦卡的同学,由于出身卑微,两人惺惺相惜,似有“心灵相通”,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次未成功的性接触。朱尔斯的出现让莫拉格回忆起渐已忘却的过去和家乡,也潜意识地唤起了她深埋的自我意识。
  当布鲁克回到家,看到妻子邀请了一位不体面的混血梅第人来家做客,并且没有做饭的迹象时,他的不满在顷刻间表现了出来。
  “你的过去真是如影随形呀。我猜他是跟踪你来到这儿,想来占点不光彩的小便宜吧。”“我只是在街上碰巧遇上他的。是我叫他来的。”
  “但今天恐怕不行。查尔斯和多娜今晚要来,你没忘吧?”
  “忘了。那又怎样?”
  “这对你没有什么,对我却很重要。他好像喝了我很多苏格兰威士忌。”
  “你的苏格兰威士忌!”
  “是的,我的苏格兰威士忌。不管怎样,我记得给印第安人喝酒是犯法。(Laurence,1993:220)
  沉默常常蕴涵着女性的哀怨,同时也成为女性积聚反抗力量的源泉。莫拉格压抑已久的情绪在那一刻全然释放,沉积在她孤寂的心底的情感积垢在那一刻爆发。她义无反顾地摔门离开了布鲁克,离开了他们婚姻的“锡安圣殿”。
  莫拉格一直没有说的担心终于被验证了。布鲁克是无法接受自己屈辱卑贱的过去的。然而一个人又怎能与过去完全剥离呢?一直淤积在莫拉格内心的无从释放的困扰在那一天爆发了。莫拉格一直视朱尔斯为同一类人,他们都是下等人,被人看不起被嘲弄的人,无法在社会中找到一席之地的人。布鲁克对朱尔斯的羞辱鄙视恰恰就是对莫拉格过去的羞辱鄙视。
  莫拉格又一次毅然决然地背离了家庭,而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义无反顾地背离了家庭,走出了她曾经热望的却使她失去自我的婚姻圣殿。
  对于女人,玛格丽特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有过这样的表述:
  “尽管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想把女人变成二等公民,但是,男人不是我们的敌人,他们是她们的兄弟、情人、孩子的父亲。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就使得女性争取自由独立变得更为微妙和困难,因为女人的这些努力一定不能伤害男人——阉割他们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那样的话,女人只能是也伤害了自己还有孩子。”(King,1998:301)
  她淡定而朴素的话语比大张旗鼓的女权主义者的铮铮誓言更深入人心,它真实地道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情感需要和精神压力与矛盾。小说《占卜者》为我们鲜活地展示了这样一位女人——一位“挣挣扎扎地搏着和斗着的女人,辛辛苦苦梦着和想着的女人,踏踏实实地生着和活着的女人。”
  
  注: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玛格丽特•劳伦斯及其系列小说研究”(批准号08DWXJ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King,James.TheLifeofMargaretLaurence[M].Toronto:VintageCanada,1998.
  [2] Laurence,Margaret.TheDiviner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3]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4] 玛格丽特•劳伦斯,邱艺鸿译:《占卜者》,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王建伟,女,1970—,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加拿大文化及文学,工作单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古希腊三大悲剧家所处的古典时期,父权制已完全确立并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他们剧作中所展现的反抗的女性形象,在古希腊悲剧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成为了典型。从古希腊悲剧对神性—人性关注重点转化中,透视女性形象的被压抑与反抗,可见悲剧精神在“人”身上更为复杂和深层的内涵。  关键词:父权制话语 古希腊悲剧 女性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颂歌,它
期刊
摘要《淮南子》中的战争观吸收了先秦兵家学说中的精髓,引证了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秦汉间的许多战争经验并加以总结,其军事理论思想及战略战术观点比之《孙子兵法》和《吕氏春秋》中的军事理论更显系统,更具有实用价值。它的战争观与中国古代社会“仁战”、“义战”、“以民为本”、“以奇制胜”、“以礼治军”等战略方法、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古代兵学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淮南子》 战争观 义战 仁战 义兵
期刊
摘要《利己主义或胸中的蛇》是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象征手法来探讨霍桑的主张——“利己主义是万恶之源”,并传达他的“从恶至善的超越”思想,这对现今和后世的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引作用。  关键词:善与恶 利己主义 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对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早已耳闻能详,却对他的
期刊
摘要阮大铖为明末戏曲家诗人政客,其传奇的创作和家班演出有其独到之处,不仅注意案头场上曲词音律等较为专业的问题,并且溢出了一般文人的风教的固有思路,具有了较为特殊的功利性的特点,这可以从其传奇的创作和家班演出两个方面分析。  关键词:阮大铖 传奇 创作 家班演出 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传奇的功利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风化”,要求文艺作品有益于“风化”是我国传统的文艺
期刊
摘要本文透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中意识流及象征主义等现代派小说的写作手法,结合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性格及其爱情观,对他们失败的爱情的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探讨,指出真正的爱情不应像泡菜一样酸涩而没有激情,彼此坦诚相待及有效沟通才能永葆其活力。  关键词:意识流 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人物性格 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莳萝泡菜》(A Dill
期刊
摘要毛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原本稳固的工作,离开了美满的家庭,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辗转流徙,甚至食不果腹,执着追求绘画的理想。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历程并不平坦,生存的现实环境必将使其历经世俗的冷遇嘲讽、情感的诱惑、生存的艰辛熬煎,这一切也正成就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个性与执着,实现其终极的自我。  关键词:现实环境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诗评《史记》的角度,就唐诗中评论西施之作加以分析:其一,嗤之者曰“红颜祸水”,吴国的灭亡就在于吴王因之而荒怠国政,西施因而背负千古骂名;其二,为西施鸣冤伸雪,推翻陈腐观念。总之,千秋自有公论,西施因其貌美并能在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而被后人赞颂为美的化身。  关键词:史记 诗评 唐诗 西施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期刊
摘要作为美国20年代知识生活的中心人物,门肯以夸大其谈的风格和讽刺刻薄的笔触著称。本文对门肯的《媚丑之欲》的印象主义描写手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门肯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通过运用色彩、形状等表现性的要素和奇异意象的并置,夸张、讽刺、嘲弄和反讽等修辞手法以及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措辞,来突出“丑陋”这一主导性印象。  关键词:色彩 形状和意象 修辞手法 丑陋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
期刊
摘要莫里森前期作品中具体而实在的黑人女性形象展示了她对黑人妇女身份认同的探求。这一身份认同包括本真的黑人认同和差异的女人身份,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核心。然而,在后期作品中,黑人妇女的身份认同在暴力的介入下断裂和破碎,呈现出多样化和变动性。尽管莫里森质疑建构黑人妇女身份认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徘徊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她仍然继续尝试着黑人妇女建构身份认同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身份 认同 本真 差异 探求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及《骨》的分析,阐释了作品中华裔移民在经历了文化隔阂与冲突的痛苦困惑之后,对民族文化调和与共存的渴望,探析了作者既努力和美国主流文化融合又保留故国文化传统的愿望。  关键词:华裔 冲突 共存 《女勇士》 《骨》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60年代起,华裔美国文学蓬勃发展并逐渐步入美国文学的主流殿堂。作为中美文化双重影响下的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