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u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合理定位,立足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三农”服务。创业教育的设计原则是将学校资源与农村资源相结合,研究推广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高校人力资源与农村技术人才相结合,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打造涉农领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农村基层;创业教育;策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1]农业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将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的成效正逐步显现。在全国上下凝心聚力谋求良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色开展有实效性的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切实做到情系“三农”,扎根“三农”,服务“三农”,是当前创业教育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定位: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院校履行社会职责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五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距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越来越近。农业现代化事实上是四个现代化的根基,目前农业现代化是最薄弱的环节,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逐步过渡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四个现代化。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和农业生态建设人才的重要责任。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共同的现代化,即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对农业的工业化武装、技术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和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成为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故乡乡愁的现代化家园,使农民成长得更美好、生活得更美好、工作得更美好。因此如何促进农业院校毕业生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作贡献,如何让其发挥所学的专业特长,如何结合“三农”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是人才不愿扎根农村、依托农村、发展农村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大学生本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真正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很少。《东方时空》栏目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占近80%,但真正实践创业的只有4.2%,其余的学生因为缺少启动资金、专业经验、政策支持、亲朋认可、人脉关系等而放棄了创业。在实践创业的大学生中,选择愿意到农村创业的比例还不足10%。据对华南地区几所农业高校的最新调查显示,农业院校毕业生愿意选择去农村基层创业的比例不到7%,有13%左右的毕业生表示等农村基层条件变好后再考虑去农村发展,80%以上的毕业生觉得大城市更适合自己创业发展。据农业部门统计,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仅为万分之一左右,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3],差距非常大。2017年全国毕业生有795万人[4],每年还将继续递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基层就业机会多,非常缺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比例非常低。根据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农学专业、林学专业、园艺学专业等毕业生到对口农业部门就业的比例不足20%。因此,解决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扎根农村、依托农村、发展农村的现实瓶颈和建立突破机制十分重要。
  (三)农业院校毕业生创业的特色途径是结合“三农”问题干事创业
  自2004年开始,中央1号文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中央1号文件已经成为重视农业问题的代名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根本还是在农业,出路则靠科技,关键是留得住人才。全国有50多所农业院校,每年培养的涉农毕业生有几万人,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级专业人才。事实上,农业院校毕业生创业的特色途径是结合“三农”问题干事创业,而且在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产业进行创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涵盖了家禽畜牧水产养殖、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种植、园林盆景花草树木繁育、农产品加工利用、农业生态旅游等诸多产业,迫切需要有专业、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去开创事业。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是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创业教育的设计原则:实现三个结合
  (一)学校资源与农村资源相结合
  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沉淀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培育了一批接地气且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院校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科研项目和农业基地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促进了学校科技专家和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相互配合。两者互相配合后,一方面能够发挥专家教授的科研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科技推广优势,实现科技成果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的及时有效转化。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将学校的科研优势与当地农村资源相结合,将技术发明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二)研究推广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
  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其毕业生覆盖面广和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构建将学校科研成果直接从农业院校推广到农业、农村、农民的渠道。同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在其教学基地增城区宁西镇以及广东茂名、梅州、广西百色等地建立校市农业现代化合作机制,通过华南农业大学的良种优育以及技术优势帮助农户实现种植丰收;通过引进公司,用商业化模式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推广出去;通过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地方政府帮助下和农民沟通,将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当地推广开来。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已经组建了扶贫电商创业团队,建立“可溯源扶贫点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二维码的功能来跟踪溯源农产品供应商的信息,更好地监管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此外,部分刚迈出校门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携手,打造“美景天”屋顶绿化、“绿色蔬果”等农业创业项目,受到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高校人力资源与农村技术人才相结合
  农业院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有一批掌握了先進科学技术的专家教授和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才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和知识,学校要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将其科研成果如选育的良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科学化的管理规程直接应用于大学生农业生态创业,对项目进行培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把创业成果推向市场。同时,教师也可以成为股东,为学生在农村基层创业进行投资,按比例分享学生农村基层创业的利润和成果。农村技术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农村基层的工作环境,刚好弥补高校教师和学生缺乏农村基层实践经验,不熟悉农村、农业、农民的情况等不足,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在农村基层创业的成功率。学生利用学校的科研技术成果,在学校老师和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结合农村技术人才的经验和智慧,实现新技术新良种的优质高产,实现农业生态创业,甚至带动农民就业和创业,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的策略:引领与建设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开展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教育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当前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确实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必须要树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职业理想,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创业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心态,促使大学生开展既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实践,让农业院校大学校园率先喷发创新创业火花,营造崇尚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风气。具体表现为在创业教育中坚持“三个引领”:以农业梦引领创业梦,让创业梦成为大学生服务“三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不仅是获得物质上和金钱上的满足,更是提升个人幸福感之梦、振兴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之梦、振兴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之梦;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领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实实在在接地气,避免出现功利化创业的倾向;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创业教育与实践,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胆识、毅力和恒心。
  (二)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农业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强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首先在一、二年级开始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三、四年级开设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课程,遴选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或者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创业精英班,重点传授创业技巧和创业实战能力。要针对农业院校专业差异大的现实情况,设置分层次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年级、性别、个性、兴趣等方面因材施教。结合农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的现象,加强农事训练和实践基地实习等实践环节,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即理论考试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可以借鉴其他课程或者学科的评价方法开展对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或者创业的历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实施严格的选拔程序,要求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必须要有企业高管、风险投资家等专业人士参与。农业院校要制定相应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创业教育教师离开学校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或者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农村基层的工作经验和创业经验。可以组建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由农业技术推广教授、就业创业教师、企业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专家以及农村技术人员组成。课堂教学则采取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参观考察等,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让准备创业的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微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邀请农村基层创业成功的校友或者企业家进行现场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基层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成功规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要有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当中,尤其要落实到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伟大实践中。当前农业院校主要面临新农村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短缺的问题。因此,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农业教学实习基地的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在课程实习实践的同时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农爱农务农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研和走访,开展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让大学生充分接触农村,了解农民实际,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农业院校要立足当地实际,寻找适合本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立包括良种繁育基地、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基地、新技术种植示范基地、园林花卉培育基地、畜禽种养加工基地等。积极开拓企校合作平台,加强创业教育的孵化基地建设,制定政校企合作机制和新农村建设创业扶持机制。鼓励学生创业团队与农业、农村资源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一村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等创业实践活动。构建创业服务平台,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自主设计和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与“三农”相关的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业实训活动,增加创业经验。学校提供创业初期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政策,扶持一些优秀的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创业项目,重点资助能改善当地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科技含量高的创业实践活动。
  (五)建设涉农领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
  农村基层创业机会多,为创业者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农业院校应该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同时,农业企业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与学校共建涉农领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支持。涉农创业项目在萌芽和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如果在孵化过程中遇到技术困难和问题,既可以找学校老师指导,也可以找企业技术人员咨询。目前社会对农业领域创业存在偏见,认为农业投资风险大,农村环境不如城市,农民素质偏低等。需加强舆论导向,树立“立足农业,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尊重创造”的新风尚,形成人人崇尚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创业文化,形成“农业为本,创业有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农业院校也应该利用学校网站、微博、校园广播、报纸、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工具,积极宣传农村基层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投身农村基层创业洪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2]叶乐峰,詹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N].光明日报,2016-08-16 (6).
  [3]王宏杰.转变农业科技导向,刺激农业科技人才需求[J].农业科技管理,2007(5):93.
  [4]张烁.2017届毕业生预计795万人[N].人民日报,2016-12-01 (4).
  (责任编辑 钟嘉仪)
其他文献
给出了一种利用小波为分析工具,基于织物采样图像进行疵点检测的新方法。首先对织物疵点图片进行了奇偶行列采样抽取,得到奇偶两幅子图像并使得图像的总数据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然后再进行小波变换。在进行小波变换时,采用邻域插值,使得紧支撑小波滤波器的系数序列得到缩短,并可以由原来的滤波器系数计算出缩短后的滤波器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保证检测效果准确性的同时,大幅减少数据计算量、提升检测速度。
目前各种电商直播层出不穷,但有关电商直播用户使用行为研究非常少。本文首先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sk Technology Model, TAM),增加了感知成本这一潜在变量,将直播平台特征、
以质的研究范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的演进规律与生成逻辑进行描述性与过程性的研究,发现: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关系正义水平较低;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关系非
对贝叶斯网络的在线参数学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ML和Voting EM算法的特点。发现它们在快速适应样本特征变化、预测与确定算法参数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基于上述两种方法的混
分析了snort规则检测及Snort入侵检测系统工作原理,结合IPv6协议本身的特点及其安全性,提出一种IPv6动态规则匹配机制,通过增加选项索引链表,对规则匹配的次序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了
期刊
立足于中国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初创期、建设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并最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于学术失范的诠释可以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全景化和动态性的实践体系,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机制。学术失范首先反映了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错位关系,学
设计参数型有限元模型修正属于结构动力学反问题 ,其理论基础是将结构的特征量视为设计参数的函数 ,然后依据特征量对设计参数的一阶导数信息进行迭代求解。本文提出了一种基
摘 要 目的: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有效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方法:2003年8月~2005年12月在医院生产的本市产妇,每例访视5次,直到婴儿4个月。结果:院内纯母乳喂养率98%以上,但在产后14天随访时发现纯母乳喂养率呈下降趋势为79.5%。不能坚持纯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是,自觉奶量不够或因孩子哭闹,怕孩子吃不饱而随意添加奶粉等。结论:应对纯母乳喂养知识、产后保健等进行示教和指导,树立纯母乳喂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