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主题新探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石录后序》的重心不在伉俪情深或时代苦难,而在叙写自己的婚姻理想在夫妻的价值观对立及动荡时局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破灭的过程。李清照通过对士大夫雅癖的反省,批判了男性社会的价值系统。在对女性与士大夫两大群体的认同中定位了自己,并凸现了自我的独特性。《金石录后序》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文本特征,也提醒研究者应变换角度才能深入错综鲜活的文本世界。
  关键词: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主题 自我呈现 私人领域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以自叙生平的详备而成为研究李清照行事思想的珍贵资料①,但历来对此文的主题仍然存在着误解,故有重新分析的必要。这篇文章不易索解是因为它充满着矛盾和张力。一方面,李清照对自我有着清醒的反省和执着,而她不得不面对的是包括她丈夫在内的男性社会及其价值系统;另一方面,她采用的是序这一文体处理金石玩好这一题材,特定的文体和主题都有共同的规范和意蕴。于是,当她采用这种文体处理这个题材而又极想作自我呈现时,情况便变得非常复杂。本文总体上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但又略有改变。“论世”方面,本文着力分析以雅癖为中心的私人领域,而非一般的公共领域或政治领域;“论人”方面,尤注重从自我呈现的视角出发,在文本的缝隙中发掘那些隐藏起来的情感,试图通过细读触摸、展示李清照内心及文本世界的丰富错综和鲜活,因而更多的参考社会心理学、性别研究的相关成果。本文仅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结果,之所以敢以“新探”“新尝试”标目,实祈盼专家不吝指正,同道不吝于切磋。
  一、李赵价值观的歧异
  《金石录后序》经常被当作李清照与赵明诚关系完满的主要依据,但究其实,《金石录后序》叙述得更多的是夫妻之间的隔阂。李清照与赵明诚确有着格外紧密的知识方面的联系,一起收藏鉴赏着书籍、绘画、书法、金石印章或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一起编辑金石图书目录和藏品清单,但这种美好情况仅仅存在于初婚及因元党祸屏居乡里的前几年,此时李清照“有饭疏衣,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可恰恰是在他们的收藏研究事业臻于高峰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出现了裂缝: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收书既成,便为书籍文物建立书库,并为书库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规则。“请钥”是李清照向赵明诚“请钥”,“惩责”是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惩责”,可见,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赵明诚。虽然没有对赵明诚的任何正面描写,但从“请钥”之“请”、“惩责”之“惩”,尤其是“”一语,仍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赵明诚执行规格时严厉、刻板的面孔。显然,赵明诚对物的癖好已超过合理限度,这激起了李清照的强烈反抗。李清照节衣缩食购买书籍以作副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书库”。“始谋食去重肉”四句的铺除,强调了她自立购书的决心。按照宋代上层社会惯例,嫁妆为妻子所有。李清照在此提及家传《周易》《左氏传》二书,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二书一直为李清照所拥有,并未与赵明诚共享;一是在与赵明诚闹矛盾时把其要回来。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清楚地表明,夫妻二人已经明确地对家中文物的所有权进行了划分。值得注意的還有李清照叙述人称的变化,即从之前使用“余夫妇”的复合人称指称夫妻二人,变为此处的“余”。宇文所安看出这种称呼的变动并分析李清照夫妻关系的变化。②这是一个敏锐的发现,对于理解李清照夫妇的关系并非细事,惜语焉未详,故须再引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作进一步的说明。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用以解释社会关系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交换理论。这一理论假定在人际关系中,人最首要的目的是自利,并根据计算回报与成本来进行人际交往。这种普遍存在的交换关系对于不同人际关系类型有不同作用,也并非不可超越。比如在共有关系中,双方会更深入的倾诉、讨论自我的情感问题,对对方的需要更敏感,并视满足对方需要为自己的责任。在更长期、更亲密的关系中,互惠模式和规则会变得更复杂。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双方会发展出一体感或者“我们”的概念,觉得帮助我们所爱的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研究者发现年轻人在爱情关系中投入得越深,越可能用‘我们’等一些复数代词来描述他们的关系,而不是用‘我’。将对方看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是亲密关系超越简单社会交换行为的一种方式。”③从李清照对财产的严格区分及称呼的变更,可以看到夫妻由共有的亲密关系退化到交换关系的危机。
  李清照无一语直接评价丈夫,叙述较为冷静客观,其不满的情绪通过对比显现。夫妻池阳之别又是一种对比。《金石录后序》: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北宋南渡,赵明诚担任建康知府要职,一年半后因城乱政变,缒城宵遁而罢官。辗转逃难至池阳,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夫妻对此事的心理感受差异甚大。赵明诚无疑非常兴奋、踌躇满志,但李清照更强烈的感情是“甚恶”,为什么她有特别厌恶的感受呢?宋朝兵败渡江,时局极其危急,而眼前池阳城也传闻动乱,李清照随时有覆灭之灾,此时丈夫离开,其内心的惶恐不待言。这种“恶”是对赵明诚“独赴召”的决绝态度的“恶”。此其一。赵明诚向她交代了不得已时丢弃家产和藏品应当依照的顺序,在这个价值先后的序列中,李清照被安排在同宗器共存亡的位置上。宗器指祭祀祖宗的礼器,用生命捍卫宗器,是对孝观念的最忠诚实践。这在赵明诚看来是理所当然,他没有考虑到李清照的生命安危,当然更不会去考虑李清照对夫家所可能有的怨恨。赵明诚之父赵挺之是造成李清照及娘家不幸的罪魁祸首之一。赵挺之为哲宗“绍述新政”的倡导者,是打击元党人的主力。为人谄媚权奸、趋炎附势而又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故对亲家儿媳也严加打击,结果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被列为元党人而被禁锢,李清照作为党人子弟受株连而被遣离京,夫妻暌违。赵挺之绝不施以援手无非是以此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场之明确,他确实也因此一时仕途通畅,炙手可热。两家恩怨交错,赵明诚却要求李清照“与宗器共存亡”,岂能不感“甚恶”?此其二。④
其他文献
“好好好……!我们在北门口候着、候着……!”爸爸一脸的兴致勃勃、翥凤翔鸾;刚撂下电话就扯起我的袖子,一边往北门进军,一边还呶呶不休……   为谁而去?为何而去?我被扯得前后乱晃,气喘吁吁:“老……老师要来……了吗?急吼吼的?”“不言而喻!”也是,我悄悄怕瞥了爸爸一眼,瞧瞧他那副“低三下四”的样儿,除了面对他的领导,还能有谁?   看样子,班主任真要来了!我逡巡着站在前头,一边四下张望,
摘 要:口述史料采集的一般方法虽然适用于各种口述史料的采集,但普遍的原则与方法一旦聚焦于某个具体对象,还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转换过程。文章以宁波知青口述史的田野作业为缘起,就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的思考前提、基本方法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加以论述和归纳。  关键词:口述史料 采集 策略与方法 区域性 宁波知青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历史真实,还在于重构
【原文】  人有亡①②者,意③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④,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⑤窃鈇也。俄而⑥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⑦。(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亡:丢失。②鈇(fū):同“斧”,斧子。③意:通“臆”,估计,怀疑。④颜色:此指脸上的表情。⑤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⑥俄而:不久。鈇:通
五代杨凝式是由唐代的颜柳欧褚到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间的一个过渡人物。我很喜欢他的字。尤其是《韭花帖》。不但字写得好,文章也极有风致。文不长,录如下:  昼寝乍兴,朝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陳谢,伏维鉴察,谨状。  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使我兴奋的是:  一、韭花见于法帖,此为第一次,也许是唯一的一次。此帖即以“韭花”名,且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将会以不同形式隆重纪念这一盛事。而以此为素材命制中考试题,不但引领考生感受新中国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而且厚植考生爱国情怀。纵观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笔者发现有很多省市试卷中都出现了“建国70周年”这一内容,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据音写字   例1.(2019·浙江湖州)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
摘 要:作为“民国四大才女”的石评梅,在她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蜚声文坛、影响久远的文学作品。她的一生际遇充满悲剧,并将这种悲剧书写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化为向死而生的力量。本文将从爱情悲剧、社会悲剧、生存悲剧三个方面,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阐释石评梅的悲剧书写。  关键词:石评梅 向死而生 悲剧  “向死而生”即先秦儒道对死亡的独特审视方式,在面对死亡的不可知的情况下,在实际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
摘 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标志着对人类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电影艺术固然要通过人的耳目,愉悦身心,但要使观众获得真正的审美和艺术享受,就必须由视听超越出去,使之思考、领悟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姜文的影片《鬼子来了》,虽以抗战为题材,却挖掘了人类生存的荒诞性主题,让人看过之后有透彻脊骨的警醒和反思。  关键词:颠覆 戏谑化 荒诞 无意义  一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末期,在偏僻乡村挂
摘 要: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发展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它奠定了后代西厢故事的基本内容。整部《董西厢》弥漫着一股英雄之气,法聪无疑是这股英雄气最为典型的代表,他的成功塑造是西厢故事發展受民间地域文化、听众审美接受和民族英雄情结三重影响的结果,这使得《董西厢》收获了除文本意义以外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董西厢》 法聪 英雄气 兵围普救寺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被认为是古今传奇鼻祖,在崔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   【原文】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摘 要: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文坛巨擘,李健吾先生的翻译作品以其译文措词得体、语言鲜明、表达精炼、行文流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其经典译著《包法利夫人》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还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意境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是其翻译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李健吾 翻译思想 《包法利夫人》  李健吾(1906—1982),字仲刚,笔名刘西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