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只是一个“授人以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面广、人生哲理丰富,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深层内涵,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语文教学对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语文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内涵相对于小学阶段更加深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主要是通过学生成绩的好坏來衡量,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陷入一定模式的大体框架,致使思维受限。而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脱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掘语文课本中表层涵义下隐藏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以拼音、汉字的为主,但升入初中以后,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加深,难度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只有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从而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中考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教师字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实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者”“也”“之”等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代表意思不同,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一带而过,直接进行了翻译,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机械接受老师所讲述的知识,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时只会等待教师说出答案,削减了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2.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新课改的提出,以往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变化,但现在仍然有很多学校、老师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在课堂教学时,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整堂课下来,教师讲述的内容占95%,学生的思考时间严重不足,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
  三、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1.注重传授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时,为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则需要设计不同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较活跃,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听、说、读、写、练等各方面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用眼睛看、耳朵听,还需要好笔记,勤于观察,用心思考。在人教版的初一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思考写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对课文进行重点讲解,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启发。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年级诗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启发学生对诗歌内所描写的景象展开联想,体会作者写作时内心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经过联想或想象,将心中所想之景记录下来,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发挥课堂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离不开课堂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针对所学知识点,使用提问法、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春》时,教师在进行导入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春的歌曲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描述春天的特点,再引入“春”这个课题,通过讨论,思维的相互转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课文背后所蕴含深意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创设教学环境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两难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风筝》时,课文中用到了“嫌恶”一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将“嫌恶”换成“讨厌”好不好,有什么区别?通过对问题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嫌恶”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4.课内外相结合
  俗话说“阅读是语文的根”,语文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课堂上课文的掌握,课外丰富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寻找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思维能力不断升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初中语文思维培养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相互配合,只有进行不断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收获更多,思维能力提升才能更快。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市述阳县华冲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2017 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12个关键词”与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有关“世纪宝宝给未来的信”都属于宏大叙事类作文,由于作文不完全指向具象的社会生活事件,而是注重从宏观视角看世间百态,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能从相对抽象的社会形态中提炼出核心要素,故多数学生写作这类题目时容易陷入空洞的口号和泛化抒情中。这类宏大叙事主题尤其是指向趋同类多则材料作文,因其指向明显且单一,如何进行思辨,写出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也是通过写作和创造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从當前的语文教学体系构建出发,教师应当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遵从语文教学的本质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言语个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思想水平。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写作资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带着学生感受大自然的优美环境,积攒丰富的知识素材,感受社
一、问题的提出  整个高三学年,学生要经历各类联考十数次甚至更多,教师精准有效地讲评考场作文,对提升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的讲评课中,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听得热血沸腾,但回到自己的作文时,又是一脸茫然。学生不知自己的分数如何构成,不知自己的优点在何处,缺点又在何处。再者,考场作文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能获得优评的学生往往少之又少。而教师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讲评一般只能针
种类退化是水产养殖中面临的新问题,同样,目前刺参养殖同样存在种类退化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研究。有识人士建议,尽快解决刺参种类退化问题,解决办法可通过国外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深入挖掘语文学科蕴含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高中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其对于学生基本素质、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帮助。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对语文
学习文言文篇目在初中语文之中具备独特性,因为文言文使用古汉语方式,学生在学习时遇到文言文句式、词语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难题,而当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僵化、课堂容量较小、学生缺乏合作讨论等不足,教师侧重讲解词语句式,忽略把握课文情感,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质,亟需改进。  一、优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诵读法是初中文言文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尽管它是传统方法,但只要教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