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普萧丑闻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mai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普萧丑闻》是《沃普萧纪事》的续篇。圣博托尔夫斯的沃普萧一家离开新英格兰的村庄,四散至各地,或仰仗于喜怒无常的威权,或陷于酗酒和情欲的深渊无力自拔,或被美国国内收入署追究逃税责任、四处逃亡……
其他文献
自席里柯的《海滩》艺术评论开始,作家巴恩斯把目光转向艺术领域并撰写了一系列风格独具的艺术随笔。巴恩斯从19世纪空前繁荣的法国画坛开始,引领我们穿梭在17位艺术家的故事中——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方丹一拉图尔……一路将我们引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与虚拟既彼此依存又对峙交锋的时代,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与虚拟科技不断提升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和探究自我的阈限,挑战人们对真实的想象力;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时期比当下更加渴望在千变万化、虚实难辨的人间万象中把握确凿可信、无可辩驳的真实。
本书是当代美国作家品钦自《万有引力之虹》推出17年后的第一部作品,被评论称为与前部作品一样令人震惊、千变万化和有趣。小说以少女普蕾丽寻找母亲的流亡生活为线索,以19世纪80年代为背景描写了这个世纪60年代的社会生活,涉及摇流乐、毒品、性、越战和学生运动等一系列现象与事件,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糅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作者在小说创作高峰后的进一步探索和实验,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反响。
在去殖民大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毛利小说,对文化身份的探索具有鲜明的族裔意识和接续传统的使命感。但是,毛利小说所描绘的当代生活,恰恰是被裹挟在经济全球化与个人主义势涨的时代浪潮之中,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因而并不首先体现为族裔的集体规定,而是清楚地表现为个人主体文化认同的需求。本文通过聚焦三位最重要毛利小说家的作品,探讨传统在个人主体文化认同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麦蒂作为理解《黑暗昭昭》中人类生活状态的切入点,需要首先拂去麦蒂身上的基督教迷彩,厘清麦蒂之善的内涵,探讨他的向善之旅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寓意,并以此观照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找到作者设置麦蒂之善的用心。在麦蒂纠结于"我是谁""我是什么",试图从他人眼中观看自我的时候,始终无法在内心找到安宁;当麦蒂抛弃《圣经》言说,全心全意用自己的生活来回答"我有什么用"时,他通过践行境遇中的使命获得了实践的"内在利益",担负起对他人的责任,进入了列维纳斯所定义的一种超越境地,完成了自己的精神向善之旅。麦蒂负载了作者乌托邦式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 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
厄德里克小说表现了中产文学特征,如并置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展现文化民主幻想;向往高雅文化并排斥"媚俗",但又承认后者的普遍存在性;采用"疗伤"范式,顺应中产阶级阅读心理。然而,厄德里克这种文化书写姿态又展现出复杂性。消除文化等级有利于族群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接受;偏好高雅又无法避免"媚俗"的矛盾态度体现了美国本土裔作家的文化书写困境;顺应"疗伤"范式时能摆脱个人主义倾向,凸显本土裔人的集体主义观。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关照,写出了塞林格眼中战后的一代年轻人之“爱与污秽”。
来认识一下圣博托尔夫斯的沃普萧家族:船长利安德·沃普萧,值得尊敬的老水手,葬礼上唯一的心愿是有人念上一段莎士比亚;妻子萨拉,对于未来产生的幻想都会变成现实,操办着小镇上一切大小事项;大儿子摩西,热爱女性,一次意外后竞在事业上也绝处逢生;二儿子科弗利,娶了一位美娇妻,有一天回到家她却没了踪影……
通过对卡夫卡"猎人格拉库斯"故事的再现和改写,泽巴尔德借助飘荡的船只意象、无处不在的"诡秘"分身及无尽的漫游描绘了一个"眩晕"世界,体现了现代人处于普遍眩晕中难以逃脱的困境。将眩晕的深层原因归于世界的偶然性和记忆的困难,泽巴尔德否定了浪漫主义传统的"爱欲救赎模式",将救赎的希望置于以记忆和互文性为中心的写作。泽巴尔德的救赎叙事也有它自身的矛盾和困难,表现在救赎的手段也是造成"眩晕"的原因,拯救的力量蕴含在"眩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