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为主体的“协进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为例,呈现“协进课堂”的设计理念,即基于学生为主体,调动各类积极教学因素相互协作,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解惑,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学生主体;协进课堂;学习方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27
  一、背景
  “协进”即协作共进,和谐成长。“协进课堂”是师生和谐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主导角色,理顺教学关系,让各类教学因素协作起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的课堂。
  笔者应南通市教科研中心之邀,参加了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教育集团“百花奖”教学活动,并执教了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的示范课,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受到了南通化学教育同行的一致好评。本节课的设计着力体现了“协进课堂”理念,基于学生为主体,调动各类积极教学因素相互协作,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解惑,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设计中,我运用下列策略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问题(设疑与激疑)、交流(理解与沟通)、协作(互助与竞争)、展示(表达与思考)、倾听(尊重与信任)、构建(体验与归纳)。
  二、教学片断及意图
  1.片断一:探究有色溶液的颜色深浅与
  有关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上的三支试管中的红糖溶液颜色有何不同,并作出猜想,这与什么有关?(在试管架上事先放有三支试管,分别装有颜色深浅的红糖溶液)
  生:红色有深有浅,这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师:看来“浓度”一词,对大家并不陌生。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看看溶液浓度的表达方式如何?(停顿,学生阅读)
  生: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同理,这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其他同学在笔记上书写,整理出的公式如下。)
  师:请各位同学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有色溶液的颜色深浅与溶液的浓度有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巡视,并参与多个合作小组的交流)
  生1:取等质量的3种溶液,蒸干水分后,比较得到3份红糖的质量大小。
  生2:另取等质量的水,加入不同质量的红糖,溶解后比较颜色的深浅。
  生3:对试管3中的溶液继续加入红糖,观察颜色的变化。(试管3是红色最浅的溶液)
  师:从实验的简单易做角度思考,同学们选择哪种方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完成实验。
  生(齐声):第3个。(一名同学在讲台上完成演示实验)
  师:刚才上述3支试管中红糖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查看老师配制这3种溶液时的数据,并计算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完成计算过程,老师选择几个代表性的作业进行投影,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组织教学,得出结论:对有色溶液来讲,浓度越大,其颜色越深。
  设计意图: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及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学习形式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而没有采用“讲授一练习巩固”的传统形式,且从生活中的红糖溶液入手,没有选择教材中的硫酸铜溶液作为实验资源,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很快将学生带入探究情境。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与计算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阅读文本而获取(学生自己能看懂)。学生获取计算式之后,没有采用例题巩固应用的“俗套”方式组织教学,而是将公式的解读与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完成实验进行多元融合,加深了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和计算式的主动意义建构,这成为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表格设计的计算并非“孤独”,将对比和验证的思想蕴含于其中并渗透给学生,为结论的得出提供了数据论证。
  2.片断二:深度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师:现在室内的水温为10℃,已知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在10℃时,根据下表规定的质量进行配制氯化钠溶液,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水的密度可看做lg/cm3)。
  两位学生主动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第1题的计算过程所有学生一致赞同,但有少数同学对第2位同学的解题列式(如下)提出了不同见解。
  生:根据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可推知,此温度下,20g水中最多只溶解7.16g氯化钠,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是lOg。
  生: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检验。
  师: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动手完成上述表格中两种溶液的配制,并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
  生:第1个实验中lOg氯化钠全部溶解,第2个实验中lOg氯化钠固体没有全部溶解,得到了饱和溶液。
  生:第2个实验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应为7.16g,所以第2问的解题过程如下:
  师:你对公式中“溶质的质量”如何理解?
  生:必须是溶解的溶质质量。
  教师板书,并用红笔标注,“溶质的质量必须溶解的质量”。
  师:第2个实验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老师对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题过程作如下变通(在黑板上板演):
  师:从上述变通中,你是否可以总结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师: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各合作小组进行组内质疑,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片断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发现能力。学生在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后,很容易在第2小题走进教者设计的“陷阱”中。“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相互纠错,协作共进,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是从计算推理角度来阐述,根据溶解度定义来推知l0g氯化钠不能全溶解:二是从实验的角度来证明并创设每位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验动手后真实的感悟出“溶质质量必须是溶解的质量”,这样的设计充分肯定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前提下展开的,也体现了学科特质和研究问题的真实性,这成了本节课的亮点之二。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推出,是基于例题情境展开的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而总结出来的,体现了让知识的形成与学生的主体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3.片断三:根据情境和数据进行编题
  师:在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提供如下数据:①NaCl质量24kg;②水质量126kg;③溶液质量150kg。请同学们自主编题,将上述任一数据设置为未知(即题目的问),通过编制题目来问答。
  学生编题,教师巡视,挑选不重复的问题进f=亍展示。
  生1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若用24kg的氯化钠来配制溶液,需水的质量多少?
  生2的问题:用24kg的氯化钠和126kg的水配制溶液进行农业的选种,求此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生3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已配制了150kg的此溶液,问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生4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上,用126kg的水配制成了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去选种,问需氯化钠质量是多少?
  全体学生围绕这4个问题,分别列式求解,并归纳出相应的变式公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将课本中的例题改成学生自编自求题,突破了文本的束缚,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抛问题学生思考问答的形式。学生成为问题设计的主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意识增强,萌生了自主展示意识,必然会自主思考此题的求解路径、公式变通,至此,变式公式自然生成。同时,这一改变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思考,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想设计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习题给其他同学来做,同时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设计出1至2个问题,尽管有些“羞涩”,但也期待着其他同学来求解自己设计的题目,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生生之间的“协作共进”,这成了本节课的亮点之三。教学表明,全体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展示与和谐成长成了这一教学片断的主题。
  三、教学反思
  1.变通文本资源,与学生走得更近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的服务对象是“学”,“学”是主体。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不应墨守成规、束缚于课本资源,“变通”会激活“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放弃了课本中的硫酸铜溶液,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红糖水”作为教学资源,拉近了与全体学生的距离,对知识的亲切感和探究欲望自然而生。“教材是个例子”,但并非每个例子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评价标准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近”教学情景,才能“走进”学科本质,掌握学科内涵。
  2.创设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各层次学生乐于“协进学习”
  教学方式的单一,必然会带来学习方式的单一,势必引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厌倦。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创设多样化学习方式,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互相协作中完成化学的快乐学习,这应是我们化学教师所向往的,追求的教学场景。本节课中创设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归纳学习等,生与生之间的实验方案互补协作、实验动手协作、相互纠错协作等合作形式,这些形式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和谐发展。
  3.调动教学多因素“协作”,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教材内容、教师、学生、教学方式、课堂文化等多因素之间互动的合力所决定了教学效果,学生是关键因素,因为评价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本节课中,将计算公式的理解寓于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引领学生主动建构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在实验情景中,主动理解了公式中“溶质质量”的真正含义,并自主归纳了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通过自编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各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培养了全体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其他文献
If you have brothers and sisters, you know it’s completely natural for arguments to take place from time to time. OK...it’s completely natural for arguments to take place all the time!This doesn’t mea
摘要:文章撷取了“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的两个精彩片段,总结了精心设计单元复习课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三点体会。  关键词:复习课; 教学设计;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25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时
摘要:论文阐述了将“铁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设计成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下学习铁的性质、用实验方法鉴别亚铁离子和铁离子、通过鉴定补血剂中铁的价态而学习Fe2 与Fe3 的相互转化三部分。通过教学实施与反思,提出有序的课堂,紧凑而有效的课堂,以及有化学学科观念指导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的观点。  关键词:有序;紧凑;高效;化学学科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43-03 中
Dennis decided to make his first dream and make mess1. When the bottle broke, the dream mix was released2 and filled the room. Dennis then jumped onto the conveyor belt. It carried him out of the room
摘要:文章以人教版《化学1》的“铁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通过自建知识框图、充实框图 、完善框图的做法,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共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充分展现个性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铁及其化合物;知识框图;发散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
摘要: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的实施,不仅可以克服当前作业普遍存在内容多、形式单一等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从而在下一步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控和纠正,真正实现作业反馈、调控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功能。  关键词:化学个性化作业;思维误区;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
摘要:文章以科组教研活动的一个层面总结了如何围绕以“课堂教学目标”开展科组教研活动。以“立标”这个具体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将教学与研究整合,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学习的有机统一,这样一种校本教研活动也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研究;校本教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对人教版必修一焰色反应的实验进行了两个创新改进,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隐形的滋养。  关键词:焰色反应;多孔材料;氢气球;创新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9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
摘要:文章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视角,从为了学科和学生的发展和用科学的方法等方面,反思了如何给学生一个真实、适合学生发展的化学课堂,如何把化学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  关键词:化学;学科教学;自主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8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散文诗《老师,请您把课上到学生的心坎》,写得非常优美而发人深省:“老师,
摘要:针对初中化学复习阶段习题课教学时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现状,提出“课前问题预习导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评价──课后问题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法、步骤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