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关于写作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惠仁

焦虑


  早在二三十年之前,中国的散文出版就出现了焦虑症。焦虑的发生,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价值观念上的变迁,二是中国散文高度“专业化”带来的问题。第一个焦虑广泛存在于各行业各阶层,第二个焦虑真正属于散文自己。
  中国散文的高度“专业化”是指在悠长深厚文脉的影响下形成的一整套写作及评价机制。“专业化”给过我们多少光明,相应地,它也会给我们几乎等量的阴影。散文出版在这阴影里深患焦虑。
  面对焦虑症,中国的散文写作、批评及出版企图进行自我治疗,企图飞出“专业化”造成的阴影地带。他们乐观地认为,赶走“专业化”,散文即会获得自由之境。于是,他们向小说家讨散文,他们向诗人讨散文,他们向性别、市民等夹带着欲望噱头的因子讨散文。
  然而理想的疗效没有发生。散文向诗与小说、向生活幽深处讨要益己之力量,本不是什么新鲜的发明。但当忸怩作态地强调某一单向度价值的时候,你一定无法开出良方。
  汉语文学有着自己的管理办法——至于这样的办法是否就这么千秋万代地持续下去,谁也不知道。至少到目前我们看到的是,汉语文学中,散文仍然居中,诗与小说分展两翼。诗与小说分头从散文这个文学故乡出发,向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做言语探险,汲取力量与智慧,然后回归故乡反哺散文。当再次出发时,因为散文故乡给予的滋养,诗与小说会飞得更远,收获也更多。
  缘于此,我想完整描述一下中国散文:
  基于,并发生逸出且再度回归的日常言语系统,即是散文。

成色


  有时我们对作品的不满,想来想去,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成色不足。可资成品的种种资源匮乏,会带来作品的成色不足;囿于范式跳脱不得,也会带来成色不足;秀而失之孱弱,灵而失之草率,刚而失之颟顸,拙而失之呆滞,同样也会带来成色不足。
  镀金,是不能带来成色的根本变化的。一块金子,成色是需要接受检验的:接受挑剔的熟悉掌故的眼光的检验、接受物理学的检验、接受高温条件下的化合检验。检测一一过关,此时的金子,我们可以说它成色十足,其光辉中自带分量,其分量里自生光辉。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他的那些关于“国民性”问题的痛心文字。
  在鲁迅先生的年代,现代中国也在生长。现代报业、现代出版,各行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大都市的现代物质生活等等,在鲁迅先生的年代都已经出现,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呈现着繁荣局面。
  我们不禁要问,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心痛?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是会带来对社会的持续不满与持续批判的,这一点正十分鲜明地体现在鲁迅先生身上。但仅此一点还不足以解释鲁迅的痛心——深情的人才会痛心。就当时的情形而言,鲁迅先生痛心于不能看见中国社会一个深刻而本质的变化,痛心于不能感受到一个成色十足的现代中国。
  如果我们深信文学应当关乎心灵,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作品的成色负责。

诚意


  写作者和理论家都在说,写作必须要有诚意。
  人人顺口能说出的词,往往值得深究。
  诚意通常与“老实”“本分”这些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你不向长者、儿童说谎,在工作中能做到与同事坦诚交流——很有可能,你对俗世中与“诚意”匹配的仪式化的言谈举止、“得体”性修辞皆了然于胸,那么,在他人的回忆中,你几乎就是一个心怀诚意的人。
  当我们把“诚意”移植到写作,并且将这一品格视为写作的内部规定性之时,就不得不对“诚意”的价值另作考量。
  俗世中的“诚意”虽然并不排斥高蹈情怀,但在本质上,是身处人群中的个体的安全需求,因为本分、老实和非攻击性的人生姿态,更能够换取人际间的安全回报。
  但在写作上,“诚意”却会带来另一番图景——因为,“诚意”发生的缘由变了,“诚意”倾诉的对象也变了,“诚意”叙事的评价体系当然也变了。
  “诚意”写作所面临的,是古今,是天地。
  “诚意”写作本身也许没有能力判明古今与天地,但因为这种诚心实意,它保留了破译古今与天地不遮掩的蛛丝马迹的可能。
  我们相信,也许只有诚意写作,才能贡献这样一条路径,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回溯到写作的最大理由。

闲逸


  闲逸。中国古典美学里是很重视闲逸之笔的。
  在奔向主旨、主题的途中,是闲逸之笔构筑了毛茸茸的生活。至少,到清末为止,这一趣味在本土文章学中绝非新异之说。后来的情形,对文艺史略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我们,可怜到要在恩格斯的“自然流露”说中寻找闲逸之笔的合法性了。
  有时真觉得不可思议。都忘了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然而荒芜的大地曾经矗立着现世之城啊。闲逸,是一种许可,也是在这一许可下人之价值的自然生长。自然生长中透露出的每一个消息都关乎真理。闲逸,也许它不在职业现场。不在荣誉现场,不在计划现场——是的,它不在观念的牢房。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闲逸,它不在人间责任的现场。
  恰恰相反,在可以清晰描述的有限责任现场之外,还有着更为广大的无限责任,关于人的生活与世界,那是闲逸精神的现场。
  所以,把闲逸仅仅理解为犬儒情致的观点是大可怀疑的。所以,以各种理由对闲逸之笔妖诬陷化,可能别有用心。
  只要你不是简单地认定闲逸就是好吃懒做,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明白,闲逸曾造就的经典如何会长久流传。

写作的公与私


  作家风格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构成风格的要素是复杂的,催生风格的资源也是复杂的。大部分阅读者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去研究风格问题,只需要领受某类特别气息就够了。
  比方说,即便你对鲁迅没有特别研究,你大概也能辨识出“鲁迅气息”。
  作家一方面是公共知识生产链与传承链中的公众人物,另一方面,作家又是有着个体癖好的“私人”。简而言之,“公私合营”,造就了作家风格。
  这样说,当然只是一个概论式的表述,甚至是草率的表述。在作家风格的生成中,还有太多的变量,还有太多微妙的化合。
  汉语写作,我们通常是强调简洁的,因为在简洁的文章里,汉字的文化潜能有可能被激活。这种简洁,指向的并不是道德洁癖,以至于不给私人癖好留下存活空间。
  即便如此,好的写作者一定有着这样的写作自觉:私人癖好,它只是未曾被检视的习惯,它没有力量从根本上重建或颠覆一个意义的世界,它不能够也不应该在作家風格中占据大统领的位置。
  是的,你我都知道,对写作来说,私人癖好不能没有。但不能让它长到怪癖的地步,如果到了那个地步,它就意味着,写作者的心理困境在加深,除了服食人生巫术所土法炮制的丹药,他已经无法与真实世界沟通。

道路


  个人的力量总是极有限,生活与事业于是成为接力。我在接力后面略去“比赛”二字,正如我不爱说“排行榜”而称之为“大展”,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我们需要更多宽阔的道路——在“比赛”与“排行”之外,我相信,道路宽阔。
  闻道有先后,一批又一批新人到来,岁月因之而新。在得闻道理的意义上,新人的到来,让时光里隐秘的接力持续进行。新人带着新的经验,新经验注定要溢出既有跑道,新经验注定是既有排行榜难以归纳的,而这正是文学接力的意义。
  没有新的生成,便没有接力,于是也就没有与今天不一样的过去,于是也就没有历史,时间僵卧。
  我想,对散文来说,它的初心,正是不接受时间的僵卧,正是在“比赛”与“排行”之外,培育更宽阔的道路,让岁月在新人的接力中不断生成。
其他文献
连景彬  番薯是农作物王国里的庶民,它上不了台面,也从不敢奢望鲜花和掌声。既然是庶民,它天然地跟老百姓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曾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  早稻已收割,曾经的水田裸裎在仲夏的烈日下。过了两三天,水田被晒干了,龟裂开来,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一头牛拉着犁走在前,一个农夫扶着犁跟在后,犁铧把沉默了大半年的泥土翻起来,翻成了笔直的田垄。  犁铧头闪着银光,泥土被翻开时哗哗作响,农夫的汗水流淌下来
期刊
漫长的历史本身就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自清末始,“远方的黄金”诱惑着大批中原采金工涌入额尔古纳河寻找财富,这批讨生活的异乡人对故乡的守望,成为这里与中原相联的纽带,而最终深陷困顿客死他乡的采金工与其想家的心却一同被大雪冰封,在历史中埋藏了近一百多年。谢春卉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接触了这个故事,也进入了这段历史。一百年间过于繁复的人事都在谢春卉的手中被妥善安置,整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部分又各自命名,相
期刊
张华  最近,李子柒的视频非常火。我最初看到有关视频和文章是通过INSIGHT(《视界》)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了雷斯林的《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同样内容的“荐读”,标题为《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  李育善,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我曾在一篇名为《“中国通”》的文章中,推荐过他的第三本散文集《惊蛰之后》。李育善从20世纪90年
期刊
鲁敏表白冯内古特:他去往特拉法玛星球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冯内古特都是离我相当遥远的一位作家。人们常会这样,喜欢力不能逮、远在彼岸的异质。我喜欢他。《五号屠场》三遍。《冠军早餐》两遍。还追着找到他的短篇集子《看这儿,照相啦!》等,虽然后者不那么喜欢。三遍两遍,听上去一点不多,但对我这样一个狗熊掰棒子式的阅读者来说,已算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了。  我读冯内古特,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写作者的阅读,总
期刊
父亲不爱抽烟。一直以来,父亲和我都认为烟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无论去哪里,父亲的身上总爱揣一包香烟。  小时候村里没有商店,村民们都要去很远的小镇上买东西。每次去镇上,父亲总会买上几包香烟,起初父亲买的大多是“红金龙”这种牌子的香烟,当时这种烟只卖两块钱,因而受到许多烟民的欢迎。我问父亲:“您不抽烟,那为什么要买烟呢?”父亲告诉我:“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这时候就可以给客人敬烟,表示礼貌。”
期刊
弋舟  “但是我相信,在三千年前的某个夜晚,确有一只鱼鹰闲叫了一声:‘关!’另一只应了一声:‘关!’是夜月白风清,儒生、教授、记者、编辑和知识分子们都睡了,只有一个年轻男子睡不着,他听见了那两声,他的心便向渭河去——那条三千年后已经干涸,有时又泛滥成灾的古河。”  这是李敬泽先生在《鸟叫一两声》中写下的句子。  这一两声的鸟叫,三千年来不绝如缕,回响在中国人的耳边。没错,正是那著名的《关雎》。  
期刊
鸣沙山  城市的方砖,铺到了一群沙山的脚底。这座叫敦煌的城市,就是典型的沙城了。游人踩在铺得平阔的方砖上,双腿绑上橘红的高腰防沙鞋套,一个个神气十足:走啊,爬山去!男人墨镜牛仔帽,女人裹巾加长衫,他们就这样向着金子般的沙山,出发了!  而一队队骆驼,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驼头蹭着驼尾,驼尾牵着驼头,身上搭着颜色鲜亮的彩搭,双峰间托着频频挥手的傲娇者,叮叮咚咚,踩过方砖,向更远的沙山慢行。它们不愧叫“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自《创业史》问世后,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的读者,柳青是最有话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精神,作为陕西人、陕西作家,这是我们最引以光荣和自豪的。纪念柳青、研讨柳青、学习柳青,这方面的会议,这些年我们已经召开过四五次,但关于他的话是说不完的,越是深入了解他、阅读他,越有感慨和启示。  
期刊
八达游春图 五代 赵喦  一队打马球的轻骑在宫苑中往复奔驰,几位官家模樣的男子神情专注,兴致正浓。正中一位鞠杖高扬,双目紧盯腾起的马球,其他七人团团围绕住这位举杖骑士,奋马蹄疾,薄尘轻起。这是五代后梁时期官宦显贵们踏青游春时打马球的场景。有唐以来,在上层社会中盛行打马球之风,皇室高官弟子中不乏其中高手。图中八位骑士,鲜衣怒马,身着红、紫、绿三色锦衣,正符合唐代以来的衣冠形制(梁随唐制)。洽和梁太祖
期刊
刘元林一  都儿,你我都出生在夏天,且都属马,但相隔三十六年的两匹马是多么的不同啊。你是爸爸妈妈精心“计划生育”的,在懷着你的时候,妈妈就吃着DHA之类的有利于你健康发育的营养品,并按国家要求定期到妇幼保健站做检查。你出生在北京同仁医院,那里有全国一流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反观爸爸,大概是爷爷奶奶“漫不经心”的产物。爸爸上面已经有两兄一姊,按照后来的基本国策,爸爸是不该出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是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