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与李育善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华

  最近,李子柒的视频非常火。我最初看到有关视频和文章是通过INSIGHT(《视界》)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了雷斯林的《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同样内容的“荐读”,标题为《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
  李育善,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我曾在一篇名为《“中国通”》的文章中,推荐过他的第三本散文集《惊蛰之后》。李育善从20世纪90年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美文》《延河》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他尽管在陕西商洛一带小有名气,但也没怎么火过,即使火也火不过李子柒。
  对于李育善的文字作品,贾平凹评价说:“顺着育善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不断实践,其作品慢慢发生着改变,这就是仍然生活味十足的描述,情节生动,细节丰富,文笔优美,却在文字与文字的空间充塞了一种气,膨胀而有张力,使作品有了浑然,有了大气象,其中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多有独特的体悟,读后就多了嚼头和玩味。”李敬泽说:“我相信,育善会更深入、更耐心、更坚定地书写他的故乡。他会把苗沟作为世界地图的中心,这幅图的景象应是:苗沟-棣花-丹鳳-商洛-陕西-中国以至世界。因为他真的认为世界应该这样展开,世界的意义就在于此。这样想世界的人,必有力量。”
  再来选取大众对李子柒作品的几则评论。外国观众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她正在教我们,我们不了解的中国。”中国网友说,“她不光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而且实实在在起而行,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好学、能干,自强不息,把大多数人以为平淡无奇的乡村生活过成了有滋有味、如诗如画的自在样子”;“李子柒把中国最美好的田园生活、最美的乡村景色、最棒的手工和厨艺、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全世界,令人惊叹、羡慕、心底升起安详美好的向往”;“当时李子柒的那条视频给我一种接地气的精致,分分钟让我向往田园牧歌的那份踏实”;“民族文化,不止是那些高大上的,也有渗透于我们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是普罗大众的智慧结晶”;“她‘演’出了千千万万具有乡土情节的中国人理想中的样子”。
  可以见出,名家对李育善作品的评价,与大众对李子柒作品的评价很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也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重点,而我们应该讨论和思考的,是今天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何与时俱进。20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有力和最有效“抓手”或“载体”,有人说是“中餐”,有人说是“中医”,有人说是“功夫”,还有人说是“剪纸”,是“舞狮”,不一而足......然而,李子柒并未在世界各地开中餐馆,也没有把她的竹床出口异国他乡,但她的中国文化视频却遍地开花,她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却令世人津津乐道,这是为什么?
  总体上来讲,李子柒与李育善的作品都是文学作品,都是在“讲故事”,只是叙述方式不同。2019年12月,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在发表题为《温柔的叙述者》的获奖演说时曾说道:世界是由文字构成的,谁能讲故事编故事,谁就有掌控权,因此如何叙述这个世界具有巨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身材不是很高,看起来很普通,只是淡黑色的眉毛下有一双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这张脸唯一突出的地方。这就是镜子里的我。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我发现,其实普通的我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别看我平时是个调皮捣蛋鬼,像个什么事都敢做的男生,但我却非常恐高。除此之外,我还非常粗心,每次在关键的时候总会因粗心而没把事做好。当然,我也是有优点的,我很喜欢奥数,每次数学考试,我在班上都名列前茅,还多次在区赛中
期刊
自仓颉造字,黄帝创建制度后,税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水。在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间穿梭蜿蜒,淌入人们的心田。  纵观古今,税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制度发展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繁荣富强,而追其根本,税来源于人民。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状态好,才会促进税收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税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如果将它作为压榨人民血汗的工具,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一蹶不振,甚至走上亡国之
期刊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河南昌谷李家,那个“通眉、细瘦、长指爪”的青年缠绵病榻已有些时日了,他眼里的精光一日日黯淡下去,偶尔回光返照,目光灼灼,直视无边的虚空。他知道,生命的黑夜即将来临。27年,来这世上只有27年,他一直忧心恐惧人生短暂、生命危蹙,而命运终究比他自己设想的还要严酷。气息惙然之际,他也许会想起自己写就的悲恻诗句“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将进酒》),他会害怕九泉之下的幽冷荒寂吗?  
期刊
星辰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是宇宙的奇迹。  我们的历史是如此绚烂,应是夜里星辰,无不散发着人的奇迹。  有时感到疲困,会随意翻翻书,好在书海茫茫,却也总能找到对了自己胃口的书。它讲的是人,是人类,这个年轻而富有智慧的物种。  《人类的故事》,是人类自己为自己撰写的故事,历史也是。  房龙说历史是时间在往昔岁月的无穷领域中筑起的强有力的经验之塔。  的确如此,人类从只能咿咿呀呀的类人猿到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期刊
7月,我们华师文学院暑期访学团赴美开展了一场美国社会文化与考察之行,参访世界名校,观摩艺术瑰宝,拜谒名人府邸。回过头来记录这段旅程,却发现最令人难忘的回忆,都发生在纽约州边陲名为silver lake的夏令营里。  如原始丛林般茂盛繁密的植被、泥泞的土路和朴素光秃的八人间小木屋、没有空调没有吹风机甚至没有手机信号如同史前穿越的生活方式……前一天还在繁华富庶的纽约中心流连忘返,在高端舒适的希尔顿酒店
期刊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碧绿的叶发黄了,醉人的香倾洒了满地。果色飘香,遍地金黄,这是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秋。而我故乡的秋,是五彩斑斓的。  “买柿饼嘞——”  带着浓厚的方言,穿着厚实的军大衣,推一个小车,驻一方平地。这是我脑海中最先想到的秋景。柿饼整整齐齐地摞在车上,上面厚厚的白粉也盖不住里面让人垂涎欲滴的红。用一把生锈了的秤杆去称上几斤。咬上一口,“嘶——甜到掉牙了!”  穿过集市,向山林深处走去,银
期刊
一  这一年的夏天好像分外燥热,原本适合避暑的西北小城没有往年的凉爽。很久不下雨,路边的树木看上去焦躁得不得了,鸟和蝉的影子都没有。车过处,浮尘在日影里上下翻飞。  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里,播放着一则活色生香的广告:画面上甜睡的妩媚女子含笑睁开双眼后,轻松起身推开窗户,窗外一片艳阳,她如释重负地含笑深呼吸。画外音是甜得发腻的女声:“某某丽人医院,无痛人流,十五分钟轻轻松松解除烦恼……”  大人们表情
期刊
我比李育善大十多岁,一个镇子上的,我在镇子中心,他在镇子边缘。他的文学创作,从起根发苗到现在还能长成一棵树,确实是一直看着他长大的,这不是倚老卖老。严格讲,李育善文学基础不是很好,因为他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是自己一路摸索,因爱好才写。  直到《走过丹江》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一致都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有这几点:一个是,用文学老话来讲,写什么的问题。他以前写的都是他经历过的事情,很朴素、很实在、很真
期刊
连景彬  番薯是农作物王国里的庶民,它上不了台面,也从不敢奢望鲜花和掌声。既然是庶民,它天然地跟老百姓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曾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  早稻已收割,曾经的水田裸裎在仲夏的烈日下。过了两三天,水田被晒干了,龟裂开来,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一头牛拉着犁走在前,一个农夫扶着犁跟在后,犁铧把沉默了大半年的泥土翻起来,翻成了笔直的田垄。  犁铧头闪着银光,泥土被翻开时哗哗作响,农夫的汗水流淌下来
期刊
漫长的历史本身就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自清末始,“远方的黄金”诱惑着大批中原采金工涌入额尔古纳河寻找财富,这批讨生活的异乡人对故乡的守望,成为这里与中原相联的纽带,而最终深陷困顿客死他乡的采金工与其想家的心却一同被大雪冰封,在历史中埋藏了近一百多年。谢春卉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接触了这个故事,也进入了这段历史。一百年间过于繁复的人事都在谢春卉的手中被妥善安置,整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部分又各自命名,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