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边笔记:2020.02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自《创业史》问世后,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的读者,柳青是最有话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精神,作为陕西人、陕西作家,这是我们最引以光荣和自豪的。纪念柳青、研讨柳青、学习柳青,这方面的会议,这些年我们已经召开过四五次,但关于他的话是说不完的,越是深入了解他、阅读他,越有感慨和启示。
  一、关于柳青对党和党的事业的信念。柳青是一位作家,更是党的一名干部,对于党和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他在陕北的时候,遵照党的号召参加革命,以手中的笔写下了《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来到西安,为了真实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他毅然决然地到长安县深入生活,在长安县皇甫村的10多年里,他是以作家身份去的,却并不仅仅是为了创作去收集材料、构思作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他是村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眼里的“柳书记”,作為村中一员,他穿着农民衣,吃着农民饭,干着农民活,走家串户地解决民事纠纷,参与红白事,制定村规民则,编农耕顺口溜。作为“柳书记”,他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下去,把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反映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上称道的就是这一点,对党和党的事业的忠诚贯穿于他的一生。我们在学习柳青的时候,长期以来都是以作家的身份来看待的,而往往忽略了柳青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这一点来对待他,他为什么能在皇甫村一待就是10多年,为什么他能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和准确的把握,而又把这些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为什么能在当时众多的深入生活的作家中脱颖而出?这当然取决于他的才华与能量,更取决于这个人的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觉悟。
  二、柳青为人民写作的立场。柳青是“深入生活”的典范,关于他的故事很多,但是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作家也都在挂职,而柳青一下去就能待10多年,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那里去,又写出了《创业史》?我们现在也深入生活,方式方法多样,有采风的,有挂职的,也有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声音。这里边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写作的立场。如果树立了坚定地为人民写作的立场,那就必然能到人民当中去,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了解他们,同时校正自己,再文学地反映他们。现在为人民写作成为一种口号和说辞,而不是生命的需要和文学的需要,那就必然不愿意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到社会主流中去,去了也只是走马观花,仅仅看到一些奇闻异事,看到一些风俗习惯,收集一些素材,而采风和挂职完了还是写自己的那些小感情、小故事。所以说有了坚定地为人民写作的立场,才可能自觉地、有激情地、有感情地深入生活。(未完持续)
  贾平凹  《学习柳青》
其他文献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碧绿的叶发黄了,醉人的香倾洒了满地。果色飘香,遍地金黄,这是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秋。而我故乡的秋,是五彩斑斓的。  “买柿饼嘞——”  带着浓厚的方言,穿着厚实的军大衣,推一个小车,驻一方平地。这是我脑海中最先想到的秋景。柿饼整整齐齐地摞在车上,上面厚厚的白粉也盖不住里面让人垂涎欲滴的红。用一把生锈了的秤杆去称上几斤。咬上一口,“嘶——甜到掉牙了!”  穿过集市,向山林深处走去,银
期刊
一  这一年的夏天好像分外燥热,原本适合避暑的西北小城没有往年的凉爽。很久不下雨,路边的树木看上去焦躁得不得了,鸟和蝉的影子都没有。车过处,浮尘在日影里上下翻飞。  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里,播放着一则活色生香的广告:画面上甜睡的妩媚女子含笑睁开双眼后,轻松起身推开窗户,窗外一片艳阳,她如释重负地含笑深呼吸。画外音是甜得发腻的女声:“某某丽人医院,无痛人流,十五分钟轻轻松松解除烦恼……”  大人们表情
期刊
我比李育善大十多岁,一个镇子上的,我在镇子中心,他在镇子边缘。他的文学创作,从起根发苗到现在还能长成一棵树,确实是一直看着他长大的,这不是倚老卖老。严格讲,李育善文学基础不是很好,因为他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是自己一路摸索,因爱好才写。  直到《走过丹江》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一致都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有这几点:一个是,用文学老话来讲,写什么的问题。他以前写的都是他经历过的事情,很朴素、很实在、很真
期刊
连景彬  番薯是农作物王国里的庶民,它上不了台面,也从不敢奢望鲜花和掌声。既然是庶民,它天然地跟老百姓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曾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  早稻已收割,曾经的水田裸裎在仲夏的烈日下。过了两三天,水田被晒干了,龟裂开来,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一头牛拉着犁走在前,一个农夫扶着犁跟在后,犁铧把沉默了大半年的泥土翻起来,翻成了笔直的田垄。  犁铧头闪着银光,泥土被翻开时哗哗作响,农夫的汗水流淌下来
期刊
漫长的历史本身就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自清末始,“远方的黄金”诱惑着大批中原采金工涌入额尔古纳河寻找财富,这批讨生活的异乡人对故乡的守望,成为这里与中原相联的纽带,而最终深陷困顿客死他乡的采金工与其想家的心却一同被大雪冰封,在历史中埋藏了近一百多年。谢春卉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接触了这个故事,也进入了这段历史。一百年间过于繁复的人事都在谢春卉的手中被妥善安置,整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部分又各自命名,相
期刊
张华  最近,李子柒的视频非常火。我最初看到有关视频和文章是通过INSIGHT(《视界》)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了雷斯林的《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同样内容的“荐读”,标题为《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  李育善,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我曾在一篇名为《“中国通”》的文章中,推荐过他的第三本散文集《惊蛰之后》。李育善从20世纪90年
期刊
鲁敏表白冯内古特:他去往特拉法玛星球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冯内古特都是离我相当遥远的一位作家。人们常会这样,喜欢力不能逮、远在彼岸的异质。我喜欢他。《五号屠场》三遍。《冠军早餐》两遍。还追着找到他的短篇集子《看这儿,照相啦!》等,虽然后者不那么喜欢。三遍两遍,听上去一点不多,但对我这样一个狗熊掰棒子式的阅读者来说,已算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了。  我读冯内古特,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写作者的阅读,总
期刊
父亲不爱抽烟。一直以来,父亲和我都认为烟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无论去哪里,父亲的身上总爱揣一包香烟。  小时候村里没有商店,村民们都要去很远的小镇上买东西。每次去镇上,父亲总会买上几包香烟,起初父亲买的大多是“红金龙”这种牌子的香烟,当时这种烟只卖两块钱,因而受到许多烟民的欢迎。我问父亲:“您不抽烟,那为什么要买烟呢?”父亲告诉我:“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这时候就可以给客人敬烟,表示礼貌。”
期刊
弋舟  “但是我相信,在三千年前的某个夜晚,确有一只鱼鹰闲叫了一声:‘关!’另一只应了一声:‘关!’是夜月白风清,儒生、教授、记者、编辑和知识分子们都睡了,只有一个年轻男子睡不着,他听见了那两声,他的心便向渭河去——那条三千年后已经干涸,有时又泛滥成灾的古河。”  这是李敬泽先生在《鸟叫一两声》中写下的句子。  这一两声的鸟叫,三千年来不绝如缕,回响在中国人的耳边。没错,正是那著名的《关雎》。  
期刊
鸣沙山  城市的方砖,铺到了一群沙山的脚底。这座叫敦煌的城市,就是典型的沙城了。游人踩在铺得平阔的方砖上,双腿绑上橘红的高腰防沙鞋套,一个个神气十足:走啊,爬山去!男人墨镜牛仔帽,女人裹巾加长衫,他们就这样向着金子般的沙山,出发了!  而一队队骆驼,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驼头蹭着驼尾,驼尾牵着驼头,身上搭着颜色鲜亮的彩搭,双峰间托着频频挥手的傲娇者,叮叮咚咚,踩过方砖,向更远的沙山慢行。它们不愧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