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宪法学者张千帆先生在推出了好几本广受关注与好评的大部头著作之后,他的第一本随笔集子《倚宪论道》面世了。在他看来,较之于“洋洋大观、引经据典的大部头”,要写好这种没有“脚注”的随笔,更需要个人灵感,同时也更为困难。
困难虽然存在,并不表明作者没有能力做好。虽然张先生自谦是一个“有问题意识但没有什么理论灵性”的人,但是,读完此书,我的结论是:这本书其实已经达到了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对随笔——确切的说是思想性与可读性兼顾的学术随笔——的预期。
《倚宪论道》一共收录了37篇文章,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解读这本书可能更容易理解,虽然张先生称绝大多数文章由于“都是针对具体事件有感而发”,“多少会给人一种杂乱零散的感觉”,其实,这些看似杂乱零散的,缺乏系统的文字背后,先生对中国宪政事业的热爱、对学术批判立场的自我坚守以及对中国宪政时代到来的期待一以贯之,他的思考主题可以概括为:关注中国宪法的现实,探索中国的宪政之路。
自宪法诞生以来,教科书上一直这样写着: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宪法具有最高效力。然而,这些响亮的语言似乎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只是“通向乌托邦的通行证”:在现实中,宪法一方面被经常滥用,一方面被普遍忽略,因此,张先生一再重申“认真对待宪法”:宪法必需被赋予法律的直接与实际效力,在运行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而宪法如何得到有效实施?首先要对现行的宪法文本进行反思,为宪法实施清除文本方面的障碍。他曾在“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一文中指出:现行的宪法的主要问题不是规定的太少而是规定的太多,规定的太多而无法实施,反而有损于完法的尊严与权威。既有的宪法文本存在着与普通法律、国家政策和政治纲领没有严格区别的缺陷。而标准的宪法文本应该只包括对个人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结构的规定。其次,他对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宪法的实施与效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宪法审查制度与宪法司法化问题,建立中国的判例法制度、人大的职能如何完善等。
在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上,张先生以突破和创新为人称道。他摒弃过去国内学者对宪法学研究所持的意识形态立场,主张独立与冷静的学术态度,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倡导并力行推动宪法从人民主权到人权的研究范式转换。我国把保护人权写进宪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人权问题一直高度关注的张先生表达了一个宪法学人极大的欣慰之情的同时,对于那些极容易产生侵犯人权之实诸如公共利益一类的大词,他却警醒待之。
张先生在本书中表现的另一个特色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宪政问题,让我们认识到宪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公民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民族的文化、道德与习俗在法律运作中的体现”,他以一个优秀的宪法学人所具有的学术素养与问题意识,向我们展示“以沙石见世界,以滴水看人情”的微言大义,使得宪法学呈现平易与亲和的一面,其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该文集还收录了一些著序和译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脉络,先生留学多年并对美国与欧洲宪政有精深研究,作为“我国少有的几位能应用西方法学理论研究中国公法问题的学者”(包万超语),开阔的视野使得他能够自觉将中国的宪政建设放置在整个国际化的背景之中,以期中国的宪政可以继承与发展国外成熟的宪政经验。
一本好书并不代表它是完美无缺的,在我看来,作者对中国宪政现状的思考,同时提出了若干的改善方案,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作者在分析更多使用的是横向与比较的方法,而对产生中国宪政问题背后的文化、制度及民众意识没有做历史的纵向的交代与剖析,“没有回声的思想难以歌唱”(西川语),中国的法治事业要实现从“改革宪法”向“宪政宪法”的转变。我想,这一点应该也是很重要的。
推荐理由:什么是宪政?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现实生活而不是宏大理论。
困难虽然存在,并不表明作者没有能力做好。虽然张先生自谦是一个“有问题意识但没有什么理论灵性”的人,但是,读完此书,我的结论是:这本书其实已经达到了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对随笔——确切的说是思想性与可读性兼顾的学术随笔——的预期。
《倚宪论道》一共收录了37篇文章,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解读这本书可能更容易理解,虽然张先生称绝大多数文章由于“都是针对具体事件有感而发”,“多少会给人一种杂乱零散的感觉”,其实,这些看似杂乱零散的,缺乏系统的文字背后,先生对中国宪政事业的热爱、对学术批判立场的自我坚守以及对中国宪政时代到来的期待一以贯之,他的思考主题可以概括为:关注中国宪法的现实,探索中国的宪政之路。
自宪法诞生以来,教科书上一直这样写着: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宪法具有最高效力。然而,这些响亮的语言似乎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只是“通向乌托邦的通行证”:在现实中,宪法一方面被经常滥用,一方面被普遍忽略,因此,张先生一再重申“认真对待宪法”:宪法必需被赋予法律的直接与实际效力,在运行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而宪法如何得到有效实施?首先要对现行的宪法文本进行反思,为宪法实施清除文本方面的障碍。他曾在“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一文中指出:现行的宪法的主要问题不是规定的太少而是规定的太多,规定的太多而无法实施,反而有损于完法的尊严与权威。既有的宪法文本存在着与普通法律、国家政策和政治纲领没有严格区别的缺陷。而标准的宪法文本应该只包括对个人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结构的规定。其次,他对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宪法的实施与效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宪法审查制度与宪法司法化问题,建立中国的判例法制度、人大的职能如何完善等。
在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上,张先生以突破和创新为人称道。他摒弃过去国内学者对宪法学研究所持的意识形态立场,主张独立与冷静的学术态度,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倡导并力行推动宪法从人民主权到人权的研究范式转换。我国把保护人权写进宪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人权问题一直高度关注的张先生表达了一个宪法学人极大的欣慰之情的同时,对于那些极容易产生侵犯人权之实诸如公共利益一类的大词,他却警醒待之。
张先生在本书中表现的另一个特色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宪政问题,让我们认识到宪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公民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民族的文化、道德与习俗在法律运作中的体现”,他以一个优秀的宪法学人所具有的学术素养与问题意识,向我们展示“以沙石见世界,以滴水看人情”的微言大义,使得宪法学呈现平易与亲和的一面,其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该文集还收录了一些著序和译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脉络,先生留学多年并对美国与欧洲宪政有精深研究,作为“我国少有的几位能应用西方法学理论研究中国公法问题的学者”(包万超语),开阔的视野使得他能够自觉将中国的宪政建设放置在整个国际化的背景之中,以期中国的宪政可以继承与发展国外成熟的宪政经验。
一本好书并不代表它是完美无缺的,在我看来,作者对中国宪政现状的思考,同时提出了若干的改善方案,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作者在分析更多使用的是横向与比较的方法,而对产生中国宪政问题背后的文化、制度及民众意识没有做历史的纵向的交代与剖析,“没有回声的思想难以歌唱”(西川语),中国的法治事业要实现从“改革宪法”向“宪政宪法”的转变。我想,这一点应该也是很重要的。
推荐理由:什么是宪政?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现实生活而不是宏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