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起十字架的行者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07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老舍避讳其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通过对老舍“弃佛从耶”经历的探寻,结合其参加基督教会的社会活动和其在文学作品中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的考察,运用宗教的“社会功能”定义和“分离说”,从实用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老舍早年对基督教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老舍 基督教 实用主义 社会改良
  作家老舍于1922年夏接受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在1921年到1924年这段与基督教交往甚密的时期,他积极参加宗教事务。在1924年离开中国前往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任教以后,老舍渐渐淡出基督教活动,不仅缺席常规的礼拜,甚至对自己基督教徒的身份缄口不言。1941年老友许地山病故时,老舍在重庆写了两篇悼念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我认识地山,是在二十年前了。那时候,我的工作不多,所以常到一个教会去帮忙,做些‘社会服务’的事情”①。关于自己早年和基督教会的往来,老舍本人仅以“社会服务”四字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再别无其他。通过对老舍与基督教结缘及从事教内活动的资料来看,我认为,老舍在对宗教的选择和参与基督教事务,潜藏着一种实用主义角度的思考。这种思考,体现在他“弃佛从耶”、教会活动、文学创作及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与吸收中。
  一、“弃佛从耶”过程中体现的实用主义思考
  老舍在宗教的选择上经历了一个“弃佛从耶”的过程,在这个选择过程上,体现了老舍对宗教的实用主义思考。
  青少年时代的老舍与佛教有着密切的交往,其关键性人物是资助老舍读书的刘寿绵刘大叔,即老舍笔下的“宗月大师”。出家前的刘大叔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散尽家财后入庙为僧,依旧施善举,济穷苦,他持戒森严,最后坐化圆寂。刘大叔对老舍的影响不仅在于资助老舍读书从而改变其一生的命运,还在于他以向佛之心感染着年幼的老舍向善。在刘大叔办的慈善机构中,老舍做过义务教员,帮助调查贫民状况和发放赈济粮款等工作。可以说,老舍与佛教有着天然的亲近,而且在二十年代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任教时开设佛经一科,也足见老舍对佛教有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但是老舍最终没有选择佛教。他说:“放钱放粮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②实用主义的奠基人威廉·詹姆士认为,一种观念是不是真理,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是看它是否具有效用。“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③由此观之,老舍没有皈依佛教,是他认识到了佛教的苦行、向善、助人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救穷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基于佛教对改良社会是否有实际作用的思考,就混合着实用主义方式的思维。
  老舍开始与基督教交往甚密,是在“五四”运动结束后不久。“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启蒙了老舍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五四”运动“使我看见了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明白了一些救亡图存的初步办法。”④初步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老舍,在许多人都向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寻找救国救民道路时,遇到了基督教。1921年,老舍认识了在缸瓦市基督教堂任职的宝广林。宝广林正酝酿着将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为中华教会,由英国传教士手中将教会接管过来,实行华人自办。受其影响,老舍加入了其组织的“率真会”和“青年服务部”。“率真会”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常聚在一起讨论教育、文学和宗教,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改造社会和为社会服务。加入基督教前在“率真会”的一系列活动,正呼应了老舍一贯的关注社会与改良意识。与此同时,基督教描绘的天国理想对老舍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种理想就是老舍在1922年底发表的宗教译文《基督教大同主义》(原著是宝广林)中所倡导的,“此种福音,而尊崇独妻之制;牺牲之精神,使社会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国也”⑤。从实效性出发,为实现这种“使社会安堵”的最后效果,有加入基督教并亲自肩负起牺牲精神的必要。其次,入教后取得合法身份的老舍,可亲自参加到教会活动中并做些对社会有实际效用的工作。他不仅制定了《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现行规约》,还参与移交会产⑥并协助宝广林致力于将基督教会收归华人管理的事务。由此观之,老舍选择基督教,包含着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对借助基督教而达到社会的改良功能的肯定及希望。
  二、教内活动的实用主义倾向
  加入基督教后,老舍更多地利用了教会这个社会组织形式,去实现他自己改良社会的理想。他的改良思想又是与其教育救国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即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改造国家要从改良教育入手。这充分体现在老舍对“儿童主日学”的改造活动中。老舍不仅连续在《真理周刊》杂志第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一期上发表长文《儿童主日学与儿童礼拜设施之商榷》,抨击宗教中惯用的礼拜使儿童身心受到极大的束缚,主张予以改革;还教给孩子们这样的儿歌:“先生好比是太阳,我们地球围着它转,弟弟好比是月亮,它又围着我们转。只因走到一直线,也打打鼓且莫要打锣,听它慢慢地转”⑦。以包含科学知识充满趣味的儿歌代替基督教的圣歌,说明老舍并不是用“主日学”给儿童灌输基督教义,而是希望把主日学由神学中解放出来,变成给儿童真知识和高尚情操的有趣课堂。这样,基督教会并非是宣扬基督教义的场所,而变成了老舍实现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这种做法正暗合另一位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杜威的“工具主义”观点,“所有概念、学说、系统……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一样,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⑧
  对于老舍选择基督教和在其中从事的活动,我们还可以借助何光沪对宗教定义的三种分类来做进一步理解⑨。第一类定义倾向于“以信仰的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第二类定义倾向于“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第三类定义倾向于“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从老舍的情况来看,他既不属于第一类对“无限存在物”的绝对信仰,也不属于第二类对上帝有着直觉体验或者与神建立联系的倾心,而是倾向于第三类注重宗教的社会功能。第三类的提出者主要是社会学家,其中M.英格认为宗教是“人们借以同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体系”⑩,是使人获得最高幸福的手段。考察老舍在基督教内的活动,虽然在教义上他对基督教有着某种认同,但是他更注重的是基督教的组织形式。基督教会是老舍同社会问题进行斗争,参与社会改良的途径和行动体系。这种重视宗教的组织形式以产生社会实效的思想,包含着实用主义的思维——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同时,如果宗教的形式对社会有价值,那么就加以利用。老舍不自觉地将基督教的教义与教会进行了分离,不仅抽掉了基督教会作为宣扬基督教义的组织体系的功能,也抽掉了基督教作为宗教的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陈独秀关于宗教的“分离说”相吻合。“分离说”,有人又称之为“选取论”。二级分离第一步,是将基督教的教义与基督教教会分离;第二部分是分离教义中的超自然部分,也就是抽掉对上帝的绝对信仰,对上帝之子耶稣的神性的绝对信仰。{11}老舍将教义与教会相分离正是二级分离的第一步,这种“分离”体现了老舍对基督教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将教会变成参与社会改良的工具。   三、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回应着实用主义思维
  老舍加入基督教并非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而是无意识的实用主义思维的选择,还体现在他1924年后的活动及文学创作中。1924年,随着非基督教运动兴起,基督教会作为老舍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理想的依托,其活动已经举步维艰,不久,他便前往英国伦敦任教了。此后,他逐渐淡出与基督教相关的事务,但老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透露着他对基督教的一些思考。
  在老舍的小说与话剧里,开始零星地表现出了对洋教的批判,其中最激烈的,要算《二马》、《柳屯的》、《神拳》、《茶馆》和《正红旗下》。老舍的批判主要是针对两种人,首当其冲的是洋牧师,他们大都是一副伪善的嘴脸,其言行又多与基督教精神相背离。《二马》里的伊牧师,是个顶“爱”中国的英国牧师,却憎恨中国人把“国家”、“中国”挂在嘴边;话剧《神拳》中的外国神甫,希望外国兵越来越多,早点瓜分掉中国;就连《四世同堂》里受祁瑞宣尊重的神甫,在面对民族问题上,都无法给出一个真正拥有博爱的基督精神的答案;《正红旗下》是在第十一章后中断的,恰好中断在一个美国牧师身上,这是老舍笔下的最后一个人物形象,老舍用整整一章,六千字,刻画了牛牧师的丑恶嘴脸和阴险用心。老舍批判的另一种人,是吃洋教的。短篇小说《柳屯的》中的泼妇,靠传教的洋人势力成为地主恶霸,对乡民进行残酷剥削;《茶馆》中的马五爷,是位信洋教、吃洋饭、说洋话,狐假虎威的假洋鬼子。这些“吃教”的基督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会的混乱,教会在发展过程中与基督精神的背离。从老舍加入基督教改造缸瓦市教堂开始,到最后这位集一切洋牧师形象之大成的牛牧师,老舍用民族意识与社会改造理想,与这些洋教洋牧师打了一辈子仗。老舍意识到,在国弱民衰的社会环境下,靠洋教和洋牧师来拯救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些形象鲜明的角色,亦迟迟地回答了为什么当初老舍会加入基督教并积极支持宝广林将基督教收归华人管理的原因。
  老舍对许地山的评价有这么一段话:“我不相信他有什么宗教信仰”,“也不敢说宗教对他完全没有影响”,这两句拿来放在老舍本人身上,也同样的恰如其分。{12}1922年10月10日,老舍在南开大中学全体师生庆祝“双十”大会上发表演说中提出,为了民主政治,为了国民的共同福利,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一个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13}。老舍希望每个人要怀抱基督耶稣自甘受难的自我牺牲精神,来换取社会与文化的破与立。他不仅如是提倡,在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确实是以一种自我牺牲的拯救精神投入到改造社会与拯救民族的事业中来。若不是老舍对耶稣的拯救教精神有深刻的认识与共鸣,当年也无法“信口乱说”{14}出这样一段话来。此外,老舍的爱、平民意识、人道主义思想、悲剧意识等,除了与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有关,也与基督教有着精神上的契合,这些在老舍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细微而充分的体现。可见,感情丰富的老舍不仅能理性地批判教会在发展过程中与基督教精神的背离,描写吃洋教的基督徒的生活,又能深入基督教内部,认同“耶稣的崇高”与美德。
  结语
  “哲学并非是在被体系化、被定义后才获得其地位的。它在被哲学家命名并作为思想构筑起来之前,就原初地存在于个人的内心深处。”{15}老舍也许并非在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哲学刚盛行之时便接触了实用主义哲学,但在对宗教的选择上,他无意识地运用了实用主义思维。老舍青年时代对宗教的选择和从事的宗教事务,充分证明了老舍是一个充满着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的青年。无论是支持刘大叔,还是加入基督教,都无不体现着他对宗教的实用主义思考及自己的社会改良理想的探索。如果说支持刘大叔实施善举,说明老舍青年时代已经有了关注社会问题的“眼”,那么“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给了老舍一个救亡图存的“灯”,基督教则是老舍在探索救亡图存中找到的一条改造社会拯救国民的“路”。在基督教这条路上,无关老舍的自我救赎,更多地却是以他自己的方式,负起十字架,实践着沉重的拯救民族及改良社会的理想。当然,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舍早期改良主义与人道主义世界观的局限性。但是,老舍并未放弃他的社会责任与人生理想,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在“文协”的工作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文学尝试中,都体现了老舍对于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探索。同时,老舍的一些创作充分体现了时人基督教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渗透,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乃至文学形式方面,都是基督教文化引起中国文学变化的典型体现。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
  注释:
  ①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载1941年8月17日重庆《大公报》,《老舍资料考释(上册)》,张桂兴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377.
  ②老舍:《宗月大师》,《老舍研究资料(上)》,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7:116.
  ③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76:31.
  ④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老舍研究资料(上)》,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7.
  ⑤原著宝广林:《基督教大同主义》,载1922年12月《生命》第3卷第4期,《老舍资料考释(上册)》,张桂兴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36.
  ⑥舒乙著.老舍的平民生活.华文出版社,2006.1:203.
  ⑦舒乙著.老舍的平民生活.华文出版社,2006.1:205.
  ⑧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84.
  ⑨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⑩J.Milton Yinger.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NewYork:Macmillan,1970:7.
  {11}王列耀.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0.
  {12}舒乙著.老舍.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10:28.
  {13}老舍:《双十》,原载1944年10月10日《时事新报》,《老舍研究资料(上)》,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7:125.
  {14}老舍:《双十》,原载1944年10月10日《时事新报》,《老舍研究资料(上)》,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7:125.
  {15}山田敬三.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第46卷(5).
  参考文献:
  [1]张桂兴编著.老舍资料考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2]曾广灿,吴怀斌编.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7.
  [3]舒乙著.老舍的平民生活.华文出版社,2006.1.
  [4]舒乙著.老舍.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10.
  [5]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76.
  [6]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王列耀.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8]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
  [9]山田敬三.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第46卷(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儿童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基于翻译的目的论,对该作品翻译中译者的读者意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儿童小说翻译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 译者的读者意识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中译本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小说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以及资产阶级道
摘 要: 中职生区别于初中生也区别于普高生,他们经历过升学考试的失利,有类似的学习状态:学习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等。特别是中职德育课被学生潜意识列入所谓的“副科”行列。如何激发并维持他们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如何重塑他们对德育课实用性的认识,从而产生持续性的学习动力是中职老师必须考虑的。本文通过论述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达成方面的有
摘 要: 英文报刊作为英语学习的拓展性材料,不仅能提高初中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阅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者从英文报刊阅读的提出背景、独特优势、重要作用和选择引导四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英文报刊 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  1.英文报刊阅读的提出背景  2011年《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
摘 要: 管仲是春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在历史上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力和争议的人物。苏洵作《管仲论》批评之,杨潇作《反管仲论》驳斥了苏洵的观点。本文对两篇文章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形成不同观点的原因,最后笔者对两篇文章提出了齐之治,其功归于管仲,齐之乱,乃势使之然也的观点。  关键词: 管仲 苏洵 举贤 改革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在历史上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力和争议的人物。历代的思想
摘 要: 高二阶段的议论文教学往往会遭遇事倍功半的尴尬。究其原因是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在理性思维形成阶段面对枯燥的课堂缺少兴趣和主动性,影响到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时事周评”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的“时评”文,进行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倡导思想、引导写法的教学探索和尝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一  议论文是
摘 要: 为了真实地呈现人物内心意识,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创作的中后期对写作技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验。在中期小说《梅西所知》中,詹姆斯借助戏剧场景这个手段,抛弃了通过作家或者故事外叙述人站出来讲述的全知模式,让梅西的内心意识自我呈现在这个舞台上,从而达到了真实直接地呈现人物意识的戏剧化效果。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小说《梅西所知》 戏剧场景 人物意识 戏剧化效果    亨利·詹姆斯曾在其小说理论
摘 要: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透露出的女性审美意识质朴而独具特色,从作品文本中可见时人对于“硕”美的崇尚。本文剖析了《诗经》时代审美标准——“硕”美的内涵,并对此审美标准的产生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诗经》 “硕”美 审美 标准  告别崇神事鬼的殷商时代,进入明伦述德的周朝,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文明之光普照大地。《诗经》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上至朝颂,下抵
摘 要: 新生代导演娄烨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他的作品题材几乎都以爱情为主线,青春为载体,风格鲜明,但最为突出的是,他的电影中饱含了人性对自由的追求这一主题。本文通过探讨娄烨多部作品,主要分析电影中自由主义精神的呈现。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娄烨 自由主义精神 存在主义 诗意  一、娄烨电影自由的精神  第六代电影人,中国本土称之为“新生代”,他们是以娄烨为代表的80年末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摘 要: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关键词: 《可
摘 要: 沈从文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他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而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让他更加梦想理想人生形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失望。作家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揉进了《边城》的人生形式中,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