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程整合 更新教学方法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3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在信息时代,怎样使传统课程仍然保持传统优势,又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特点,促进古代文学教学,是多年来教学改革一直探索的问题。
  
  1 走学科整合之路
  
  为使传统课程的优良传统不丢失,我们在传统方面应更加注意基本功。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走学科整合之路。(1)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近缘整合,这是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自身的需要。因为对研究者和教学人员来说,若不收集完备的资料则根本没有发言权。(2)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字、音韵、训诂学的近缘整合,这对夯实基础、充实底气、克服浮躁学风都是必要的。(3)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史、哲学史、学术史、民俗史等近邻学科的整合,目的是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多维视角和众多参照系。(4)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乃至音乐、美术、心理学等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在新世纪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通过这几方面的整合,会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2 注重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体现是多方面的,应针对师范性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这一特征,有意识要求各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因为自中学教材改革以来,文言文的数量大幅增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选量已达80余篇,而且有许多篇目与大学要求讲解背诵的篇目是相同的。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广、更深的要求。为适应这一需要,我们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如“中国文学欣赏”“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并且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和教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 注意更新教学方法
  
  古代文学在长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辈们积累并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方法,对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方式、方法,应很好地继承。但是,多年来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于其他课程,教学重考据训诂,常常陷入繁琐经学,教学模式大大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尤其是教学内容跟现代社会的巨大时代距离,也导致学生与学习内容的隔膜,加之社会上功利主义以及快餐文化的冲击,使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锐减。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在21世纪高等学校中文系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配合教学理念的更新,两者互为补充,才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中普遍对古典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锐减的现状,我们应该尝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法改革,如河西学院的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的课件图片,基本涵盖了先秦文学到清代文学的内容重点,其教学效果是,既重视阅读经典文本,又将读文本与读图、影视欣赏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人物、场景的想象依托,创设意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拓宽学生对作品的品赏思路,拉近古典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既定的教学和教育目标。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具有前瞻性、创新性。
   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去。对于古代文学中一些用语言难以描述和形容的概念,如“意境”等,可运用电影、电视和传统绘画的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这样既重视了教学的科学方面,又关注教学的艺术层面。如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把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合,从音乐中感受它的意境,领受它的艺术魅力。
  
  4 注意教学研究的相互交流
  
  现在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了生活中。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建立网站,进行网上交流,如一些学校建立了“辛弃疾网站”“李清照网站”等等,为广大学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研究和交流心得的最佳平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名牌大学的科研动态和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本课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归类识字,形声字分布在美食名称中,主要包括“艹”“火”“灬”3个偏旁。美食包括了3个素菜、4个荤菜和4种主食。11种美食菜名中需要认识“菠、腐、茄、蘑、菇、饺”字,每一种美食包含一种烹饪方法,即“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大部分都是形声字。每种菜名配有实物图片,学生在识菜名的同时又能了解烹饪方法,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質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
关于儿童阅读,大概没有哪个时代能与今天相比,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老师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了积极的行动。然而,在形形色色的阅读推进行为中,也有不少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风的现象。回望夏丏尊先生的阅读观,可以让我们在诸多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阅读目的:“高”一点  人为什么要阅读?关于这一议题,我们的思考不可谓不丰富。例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能够祛除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选择其中的词语说完整的句子。  2.仿照文中的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在阅读例句中发现一词多义的特点。  3.能根据课文的提示,写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4.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自己的书写经验和体会。  5.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并能拓展积累。  6.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爱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把《守株待兔》当“引子”来教,引导学生在感受文言文的节律与韵味的基础上,学习把人物的形象和蕴含的道理结合到一起领悟,获取阅读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将学生引向课后阅读链接,引向《中国古代寓言选》中成语故事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半径。如此,以一篇“引子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海量阅读寓言故事的热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  魅力。  教学设计  教
编者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教育的热点,更是难点,如何把“高大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贴在墙上,说在嘴里,而是浸润到生命里,落实到行动中,这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一批有思想的老师已经开始行动了。江苏南通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带领的团队,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传统文化中的“中华英杰之科技人物”为突破口,以群文的形式设置课程,进行课堂教学。令人惊喜的是,这类型课程竟然在学生和老师
实录片段  (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教学)  师: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生:这一节写海底有声音。  生:写海底有很多好玩的  声音。  师:好玩的声音。好玩在哪儿呢?  生:像蜜蜂一樣嗡嗡,像小鸟一样啾啾,像小狗一样汪汪,还像人打鼾。  生:吃东西时有声音,行进时有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像蜜蜂一样嗡嗡,像小鸟一样啾啾,像小狗一样
文本解读  “五月五,是端午……”过端午,吃粽子是孩子们的乐事儿。课文《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并点到即止地渗透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来历。  一年级的教学,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便是识字写字。这一课要求会认“端、粽、节、总、米”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要求会写“午、节”等7个字。生字这么多,我们怎么教?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尝
一、明析“学本语文”的核心与基本内涵  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广义的,语文是高位的,语文是前瞻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处在个体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发育迅速,求知欲望强烈。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呢?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和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意味着,激发学生强
编者按口语交际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单纯指口语表达,还包含交际内容、说话技巧、交际互动等因素。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目前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仍然非常稀少,一些口语交际课堂盲目随意、质量不高。因此,本期特约请名师、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了探索。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所设置的